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翻译界对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其中风格是什么、风格能不能翻译和如何翻译等问题,都存在分歧意见。这里谈谈我的粗浅看法。文艺作品的风格,应该是指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每个作家不可能不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民族环境的影响,因而同一时代的作家就具有一定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共同特征;但又由于作家的世界观、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不同,在作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是指风格与作家的个性、修养的关系;“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是指风格与文体的关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平时序”,是指风格与时代的关系。时代风尚对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文章体式对风格特征的体现是有限制的,创作个性的发挥不能不受前两者的制约;但是一个时代的风格、一种体裁的特性,又必须通过作者的独特风貌来显示。  相似文献   

3.
“文风”一词所包含的外延与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指文章的风格、作家独具的思想特点和写作技法、文章的语言作风与笔调特征,而且指文章的总倾向与总趋势,它是一定时代文章风貌的总表现。 从清末到“五四”,政治上由君主制发展到民主制,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 学术上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义,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文学界出现了大竞争的  相似文献   

4.
孙犁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新写意小说,兼有传统写意小说与现代性格小说的特点,同时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形成了一种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荷花淀”风格。这种风格上承曹雪芹、蒲松龄、废名、沈从文等的诗化小说传统,下启“荷花淀”风格小说范式的开创,并影响到一大批派外作家如茹志鹃、王汶石、贾平凹、铁凝等的创作,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风格就是整个的人”,这是布封的名句。人们正是从这个“人”字出发来探索风格的“个性”,以为风格的“个性”就是作家的个性,认为风格应该到“人”的“个性”中去寻找,而且似乎只要挖掘出“人的个性”的差异来,也就摸着了风格的脉搏,找到了风格的特征。又由于以为特征就是“独创”,就是作家的“个性”的“与众不同”,于是“独创”就成了“自由个性”的代名词,成为作家追求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王永 《兰州学刊》2011,(11):133-137
欧阳修的古文风格经由南宋与金,嬗递到元代文坛,成为对元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文风传统。元代初年,活跃于文坛的北方作家群虽很重视对欧阳修文风的学习,但不同于欧文,雄奇文风仍是主导倾向。到了元代中期,在江西作家群的倡导和浙东作家群的呼应下,欧文温醇和雅的风格成为一代文风的底色。到元末,文坛形成欧、苏并尊、唐宋并重的格局,开明代唐宋派之先声。  相似文献   

7.
文风问题,历来在文艺界颇受重视,学术界似乎不大注重文风问题.我认为,学术界也应当研讨自己的文风问题.文风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精神产品的形式问题,严肃地说,它是一个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的综合体现.如果提到更高的高度去理解,我们也可以说,文风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的问题.中国古典文论《礼记·乐记》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个深刻的论断可以从古今历史得到印证:汉唐盛世,文化繁荣,学术昌盛,各种精神产品在风格上体现出“安以  相似文献   

8.
作家的语言风格是指文艺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特色。文艺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是语言的艺术。研究作家的语言风格,尤其研究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不仅对指导文艺创作,培养好的语言风格,而且对提高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因为只有把握了这一作家的语言风格,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其作品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生活图景和思想风貌,以至于得到美的享受。 我们听说的作家语言风格,不同于语体风格,也不同于文风。作家的语言风格乃是作家的创作特色,是作家特有的和惯用的语言表现手法。任何一个伟大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作家的语言风格就是由作家运用语言材料时所体  相似文献   

9.
文学风格是美学和文艺学中一个古老而又极富魁力的命题,过去固于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人们仅仅论及文学风格的某些侧面或某些层次,而未能对这一复杂现象作出全面而精确的说明。本文试图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文学风格。由于笔者学识水平所限,文中可能会有许多失误之处,恳请大方之家予以指教。本质考察:文学风格的涵义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初,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里就分析了“建安七子”的不同风格,他把作家风格的不同归因于所谓“文气”的不同,即作家本人气质的不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也说:“各师成。乙,其…  相似文献   

10.
<正> 李贺诗歌“奇崛冷艳”的艺术风格,在中唐独树一帜,自成高格。李贺诗歌的这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一“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分不开的。而作家的创作个性又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家庭及个人经历密切  相似文献   

11.
一班固不是汉代最伟大的作家,却是最正统的作家。在汉代文章的作者之间,班固的思想是最正统的,文风也是最“醇正”的。他的《汉书》以及赋颂杂文,都可称为大汉文章的正统作品。要看汉代文章的正统特征,典型的作家不是贾谊、晁错,也不是司马相如、司马迁,而是班固。贾谊、晁错、司马相如、司马迁诸家之文,或“疏直激切”、或“虚词滥说”、或“纵横变化”,大抵都带有先秦诸子的余风,都带有过渡的时代性质。思想固然“不正”,文风也并“不醇”。而班固,生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百几十年之后,风气移人,已经形成一套正统思想,所为文章,也就很富大汉王朝一统天下的时代气息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策略--批评名家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当下中国某些文学“名家”频遭评论家批评这一突出现象。认为:批评名家,就是批评由他们所代表的种种不良的文学倾向和种种负面的文化现象,也是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挑战和提升。针对部分作家和传媒所指斥的“酷评”,本文也作了辨析。认为动机严肃、文风生动而苛刻的批评,是文学评论家在文学边缘化、文学传媒化时代的批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景科 《东岳论丛》2000,21(4):132-136
文学创作中作家风格的形成往往是与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的,即艺术风格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不同的作家往往是将自己所描述的思想内容和某种表现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独特的风格的。作品风格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历史时代的作品风格体现出了种种的差异,中国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同历史时代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古代文论概念的“气” 是与曹丕的《典论·论文》一同出现的。曹丕在这篇文章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又说:“孔融体气高妙”、“徐干时有齐气。”这里的“气”指的是建安作家们先天禀受的人格体气、才性风度。按曹丕的见解,这种先天禀受的人格体气、才性风度即“气” 之清浊、通塞神秘地支配了他们的文章诗歌的风格,两者间有着一种先天决定意义的谐调。 东汉以来盛行的人物品藻、鉴识和清议主要为了荐才举贤,用备政治。其最先重视的是人物的茂才懿德,慢慢却转到了人物的才性意气、神明风度上来。所谓“魏晋识鉴在神明”,刘劭《人物志·八观》称:“骨植气清,则休名生焉。”刘(日丙)注云:“骨气相应,名是以美。”“骨”和“气”这两个多少带有虚实对应意味的概念是当时人们最喜欢用的,品藻的对象也由贤良中正、茂才名彦转到了作家文士,又最后转到了作家文士的诗文风格。作为文论概念的“气” 首先被引进了作家论和风格论。  相似文献   

15.
对刘勰论“风骨”的解释,一向众说纷坛。有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有说“风”属于形式、“骨”属于内容的;有把“风骨”理解为风格的;有把“风骨”认做“在《体性》的基础上提出对风格更高的要求”,是“树立一个更高的风格的标准”的,等等。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确切。兹分别评述于下: “风骨”即“风格”,或“更高的风格标准” 说,虽然“风骨” 与“风格”有一定的联系,但是“风骨”并不就等于风格,因为风格指的是不同作家的个性、气质等在作品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已经比较全面 ,但对诗歌风格方面的认识 ,还很肤泛。到了汉代的《毛诗序》,指出了诗歌的风格与其产生的时代密切相关。汉、魏时曹丕《典论·论文》进一步指出了风格与作品体裁的关系 ,陆机《文赋》又加以发展 ,他们同时还注意到了风格与作家个人气质之间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多篇涉及到风格问题 ,并以“八体”概括作品的风格 ,表明这时人们对风格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了。同时的钟嵘在《诗品》中 ,则以“溯源流”的方法 ,指出前后代诗人在风格上的联系。唐代对诗歌风格的分析 ,更加细致 ,以致有“十九体”、“二十四品”之多 ,但完全意义的风格论还没有出现。严羽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 ,在反对宋诗的不良倾向中 ,深入分析了唐、宋诗风格的不同 ,对诗歌风格进行了全面地、深入地论述 ,在风格的辨析上 ,已经力求做到没有“毫厘之差”,从而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风格论 ,表明古典诗学的风格论 ,在严羽《沧浪诗话》中 ,已经完全成熟了。  相似文献   

17.
苏轼词的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熙载云:“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诗歌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和人品的生动体现。内在的思想形成外在的风格,是作家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的结果。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不是所有的文学家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也不是一个作家只具有一种风格。苏轼是宋词中独具面目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自从晁补之用“横放杰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陆游用“豪放”(《历代诗余》卷一百一十五引)评苏词以来,后世没有异议。苏轼本人对豪放是怎样理解的?豪放风格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又怎样理解苏词风格的多样性?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作家心态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 ,是更切实际的文学研究。东北沦陷时期作家在异族高压统治、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时期 ,经历着心灵的磨难。沦陷初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群、文学主张不同的“文选文丛派”和“艺文志派” ,三种不同类型的东北作家 ,在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 ,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心态 ,并由此带来了文学风格和艺术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曹操文章与建安风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文章的风格,是他本身的人格和作风的反映。“风遒骨劲”既体现了这个一世之雄的政治家的风度和气魄,胆识和魄力,又显示了这个风流倜傥的诗人的文采和才华。气雄文亦雄,“骨气奇高”,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他具有远见卓识的坚毅果断的性格。“雅好慷慨”的文风,正是当时的时代风貌与他本人的英雄气概相结合的结果,很能体现他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双重地位。“文体清峻”的文风也是和他的不雕饰、不浮夸、不求华辞、不拘形式的学风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辞赋,是汉魏六朝文学上的重要文体。但自从汉代著名辞赋作家扬雄论定它“雕虫篆刻”、“讽一劝百”以来,历来对之多有微词,许多人甚至把它看做是雕琢浮靡文风的代表。现在文学史上写到辞赋,往往也是几笔带过,简单地把它论定是形式主义的产物。但是,考察一下直承六朝的唐代文坛,却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坚决摈弃辞赋的作家,文学成就并不高;而那些真正改革一代文风、创造文学高峰的人,倒是相当推崇、重视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