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弄清和确定“学术”、“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应该很好处理“目的”与“手段”(学术观念)、“疑古”与“释古”(学术操作)以及“诗的研究”与“史的研究”(学术批评态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王富仁的学术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文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新国学以及语文教育学等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其学术研究的重点,具有多维度的学术建构。但以往学界往往多聚焦和称赞他的鲁迅研究和新国学研究。其实,他的现代文学研究之路绝不拘泥于鲁迅这一单一对象,也不拘泥于具体和微观,而是呈现出视域的宏阔性、思维的开放性、眼光的全局性等个性特征。他的现代文学学术思想和见解是建立在他丰富的人生体验、生命体验和独立的文学感觉、感受基础之上的,从而建构起有思想的学术和有个性的话语,这是他对现代文学研究的贡献所在、价值所在,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治学提供了路径、方式和方法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明代考据学者对明代空疏学风的学术批判,具有求实求真之考据精神;并且他们在求实考据之学术研究中强调博学与博证;以通经明理为目标,大都极重小学的研究与考证;注重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建设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明代考据学不是明代学术思潮的主流.但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明代考据学在学术史上承前启后,推动了传统考据学的发展.成为传统考据学走向鼎盛的枢纽.  相似文献   

9.
应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的邀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汕头大学特聘教授王富仁先生于3月4日至6日来成都讲学访问。 3月4日,王富仁教授在四川大学为研究生讲授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详细解剖了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内的学科处境及应对策略,特别是目前存在的学科隔膜与学科歧视所导致的知识分子群体分化的危险性;作为四川大学“学术前沿”大型系列讲座之首场,王富仁教授以“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为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他从自己正在倡导的“新国学”的思想立场出发,…  相似文献   

10.
冯光廉和他带领的青岛大学学术团队,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大步:第一步,对近百年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考察,写出了关于中国近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概论;第二步,对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进行再认识,写出了三部系列性史著;第三步,对近百年中国文学的体式流变进行梳理,写出了关于中国近百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批评体式的流变史等五种系列性著作。冯光廉是这一系列著作的总策划人、总设计师,他为诸多著作所撰写的序言与跋,深刻而清晰地阐释了诸多系列研究的要旨和意义,提出和解决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他的研究既有鲜明的理论建树,又有细腻的文本分析,能在细微处挖掘大精神。同时又能将自己的学术研究自觉地置于关于民族和人民命运的思考基础之上,有着浓烈的使命意识与担当意识,闪现着他所崇敬的鲁迅遗风。  相似文献   

11.
笔者提出和倡导构建"康巴学",在学界尤其是藏学界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回应和反响.提出和倡导构建"康巴学"的理由是第一,"康巴学"的提出是中国学术繁荣和藏学走向深入的必然结果1.民国时期的康巴研究为康巴学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康区和康巴的关注是康巴学提出的灵感和动力;3."康巴学"的提出也是康巴研究走向成熟的反映.第二,笔者具有深厚的"康巴情结",表现为对康区研究的兴趣,对藏学学科发展史和学科理论的探讨,对家乡的深切情感,学术创新的动力和学术研究的灵感.第三,"康巴学"是中国藏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康巴学"具有重要的学术文化价值、社会经济意义和现实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学术文化所具有的科学性、真理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与功能,对新文学创造者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文学观念及行为模式的现代化进行调整、驱动和制导,能把“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现代学统内化为文学创造者的文化人格,这是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深层机制。现代学术文化兴盛,中国现代文学就繁荣,现代学术文化衰微,中国现代文学就不景气,故现代学术文化兴衰与新文学历史命运休戚相关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重要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与《文学遗产》、《文学评论》杂志于9月12日—14日联合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从学科传统走向学科创新”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会聚沈阳,就“传统”与“创新”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北京大学费振刚教授指出,我们的学科建设会目的明确,就是要通过百年学术研究回顾,找出新时期古典文学研究方向。《文学评论》副主编胡明先生强调首先要认清我们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 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 2 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 ,人们普遍感觉到 ,现代文学研究在 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 ,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 ?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 ?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 ?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 ?……在这一系列问题上 ,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 2 0 0 1年 1 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 ,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 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 2 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 ,人们普遍感觉到 ,现代文学研究在 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 ,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 ?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 ?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 ?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 ?……在这一系列问题上 ,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 2 0 0 1年 1 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 ,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 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 2 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 ,人们普遍感觉到 ,现代文学研究在 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 ,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 ?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 ?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 ?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 ?……在这一系列问题上 ,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 2 0 0 1年 1 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 ,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增杰 《东方论坛》2005,(6):47-54,86
学术研究是一条研究者的自省之路.自省是一种学术自觉.不断地检点行装,摒弃陈规,进行自我反思,才能保持独立的学术个性.我向往于在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地域文学研究、现代文学文献研究、现代文学思潮研究领域走自己的路.我并不在意结果,只愿意在路上不断的自省,不停的跋涉.还要强调,师友相互切磋,搀扶,同样是研究者实现学术追求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 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 2 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 ,人们普遍感觉到 ,现代文学研究在 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 ,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 ?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 ?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 ?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 ?……在这一系列问题上 ,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 2 0 0 1年 1 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 ,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保守主义的语境错位——以梅光迪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 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 2 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 ,人们普遍感觉到 ,现代文学研究在 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 ,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 ?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 ?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 ?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 ?……在这一系列问题上 ,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 2 0 0 1年 1 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 ,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角度,简要叙述了单演义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与劳绩.文章认为,单演义先生是属于那类带着严格的中国传统的学术训练和做人规范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最早的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传统而从事中国新文学资料的挖掘、搜集和整理的工作,以中国传统学人的为人为师之道授业讲学、教书育人,一手开辟并坚守了中国西北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鲁迅研究的阵地,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