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年来,时尚杂志广告语中的性别构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但是,人们对性别歧视问题往往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对时尚杂志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也较少关注。通过对国内两款时尚杂志中55篇隐含性别意识的广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一些时尚杂志广告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倾向,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改变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相似文献   

2.
针对退休年龄的改革目标缺失性别公平问题,通过剖析四起中外被退休案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告的平等诉求,以证明性别公平在此项改革目标中应列首位。退休年龄制度中的性别差异对女性、男性均可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制度性就业性别歧视,而学术界和决策层尚有人对此缺乏性别意识和性别歧视敏感度,因此需要建立专门机构对法律进行性别影响评估,并界定就业性别歧视的概念以确定甄别标准。建议决策者用“若非因性别会得到与异性相同的对待”准则检测退休年龄制度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条款。以避免改革方案沿袭歧视性规定而招致来自国内外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本身没有性别的岐视 ,是社会有了性别歧视 ,并通过语言得到了反映。性别歧视是语言使用者对待某一性别的歧视态度而造成的。对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存在着显性和隐性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剖析 ,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关注当代大众传媒领域,大众传媒作为传播社会性别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总是屡见不鲜.媒体中的种种性别歧视现象揭示了我国媒介教育的缺失,媒介教育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性别平等原则普遍进入各国宪法,中国也位列其中。但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宪法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措施是我们实现性别平等的根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法律实务界人士对高校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事务整体缺乏有效参与,国内急需一套合理的顶层机制来引 导法律实务界人士有效参与此类事务。英国、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法律实务界人士参与本国(或地区)高校法学专业教 育、教学的传统、方式以及创新为我国相关机制设计提供了有益经验。国内法学教育界与法律实务界应共同发起设立法学专 业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具有制定法学院设立标准、参与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及法学专业本科生教学 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建议等职责;同时应明确法律实务界人士在法律技能与法律职业道德两大教学领域的参与程度;应通过 合理的法律学徒资源利用机制及声誉激励机制来鼓励法律实务界人士自觉、主动地参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事务;同时也 应通过设置合理的法律实务界人士遴选标准来保障其参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事务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7.
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并由此引发的纠纷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学术界及实务界对其争论最大的就是混淆误认问题。制止混淆原则是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的一项重要原则,以混淆作为商标与商号权利保护的评判标准,在解决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的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是否造成混淆作为确权依据,就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认定混淆的判断标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在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的问题上,体现了制止混淆原则,但仍存在规定不明确、实践中操作不易等不足。需要借鉴国外相关做法,从确权环节开始制止混淆,并且有条件适用“在先权”,从而建立一种有效制止混淆、解决权利冲突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8.
就业性别歧视与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的交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性别歧视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倾向同时存在 ,这种现象不仅使女性劳动力苦不堪言 ,同时使市场与社会的效率和福利水平大受影响。国内外不乏关于就业性别歧视或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取向的研究 ,但对两者之间的关联及相互作用的研究还不多见。由就业性别歧视与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相互逆向激励所带来的危害可知 ,女性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都将使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9.
语言习俗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的有效载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揭示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本文沿用1999年Biber 等人采用的语料库性别词汇分析方法,选取英国1961年LOB及1990年ICE-GB两个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对两个时间节点的性别词汇,从三方面(性别特指词汇参数、双重性别词汇参数及特殊性别词的文本分析)研究1961年到1990年英国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并探索此变化是否与在英国盛行的女权运动有关。结果发现,相较1961年,1990年阴性词汇及双性别词汇分别使用频率增多,特表女权的新兴词汇出现,侧面印证英国女性性别歧视现象可能减轻或至少女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但同时,社会对女性权益的态度可能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语言研究者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就已经开始重视,并从语言的内部结构语音、词汇方面开始研究其展示出的歧视现象,同时分析了其原因。基于隐喻的视角,结合英语、汉语及维吾尔语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隐喻的使用者们将女性比作植物、食物及动物,把女性同邪恶以及不雅观的事物相关联,这对构建性别和谐语言具有消极的作用。英语、汉语及维吾尔语中隐喻的性别歧视语言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低下,也让我们了解到人们产生性别歧视的认知因素,这对了解性别文化有一定的意义。基于这些笔者分析了产生性别歧视语言的主要原因,并探讨了去除语言性别歧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性别的媒介形象对比研究——以电视广告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电视广告的内容分析为基础,从广告人物的身份、角色类型、性别关系三个方面对比考察性别形象在我国电视广告中的表现和新近演化,结果发现:男女性别形象在电视广告中都被商业化,既强化了社会性别的"刻板成见",也给传统男性形象带来了挑战,并启动了现代新女性形象的传播,总体上呈现为渐进的多样化的性别形象扩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用户的角度,以整合信息技术模型(UTAUT)为基础,通过对手机用户关于APP广告态度的访谈结果以及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探讨了用户对于手机APP广告点击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更好促进国内手机APP广告行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我国学界对广告中性别议题的讨论,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广告中出现性别内容的商业目的与女性商品的需求是如何经由广告宣传产生的。借重斯麦茨的广告需求管理理论和巴特勒的性别身体理论,对两款减肥产品的电视广告进行文本细读,发现广告背后的一种“麻烦经济”的逻辑,即厂商如何通过广告宣传为女性消费者制造各种“麻烦”,进而为其制造对女性商品的需求以及商业化的女性身体标准。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企业广告费用难以确定的问题,介绍了模型分析法、边际确定法及检验指数确定法等分析确定广告费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篇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我们从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出发,以男女两组英语互动式性别广告为语料进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男性广告在“祈使语气”、“消费者充当的主语一限定成分”、“消费者充当的动作者一物质过程”的构形分布上均明显高于女性广告;而女性广告在“消费者充当的感觉者一心理过程”的构形分布上明显高于男性广告。这些构形分布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类语篇建构的不同性别的身份是不同的,即建构不同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集批判种族、阶级与性别歧视于一身,建构了独特不可融合的文学特色。黑人女性小说家和女性主义批评家则用自身的实践经验书写并丰富了西方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的女性作家,王安忆本人的性别表述和文本中的性别表达以及女性主义者的批评之间存在着断裂与缝隙,而且王安忆的这种女性作家的性别表述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代表性,如何看待这种断裂和缝隙,不仅能加深对作家本人及文本的了解,更能透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内在的矛盾和复杂。因此,在既要看到王安忆本人的性别表述的同时,更要注意她如何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的理论框架和预设中以及在何种现实背景中进行表述,从而观其中间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奥义书对印度古代不少宗教都有重要影响。佛教的许多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奥义书有关联。一些佛教理论是在改造批判奥义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还有一些佛教理论则直接采用了奥义书中的有关思想。早期佛教的教义与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思想既有差别点,又有类似处。吸收了大量奥义书成分的婆罗门教和佛教成为印度古代两大主要宗教体系,对印度后世基本文化形态的构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广告媒体是一个多元结构,主要包括报刊广告、电视广告、杂志广告、广播广告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报刊广告、电视广告、杂志广告三大视觉为主的广告媒体各自不同的特征,归纳了各种不同广告媒体在进行视觉创意时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同时阐述了各种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如何选用最适合的广告媒体及如何进行不同广告媒体视觉创意.  相似文献   

20.
殷振文 《东方论坛》2014,(1):120-125
莎士比亚戏剧经典批评俨然是20世纪众多理论流派的"展示舞台"。作为莎士比亚的悲剧经典《麦克白》也不断被再诠释和重新理解,并激发出新的哲学意义和思想论争。20世纪中后期的《麦克白》批评研究围绕"大屠杀"、"政治"和"性别"三大主题,简要呈现经典意义重构和再诠释的多重路径,并阐明当代的哲学批评、政治批评、性别批评对当代世界和人类命运的人文关切和现实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