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探究国外媒体对中国公共政策议题的策略解读与建构过程,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施政国际环境。以国外媒体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报道为研究样本,结合内容分析法与话语分析法,从体裁类型、议题属性、话语方式、情感倾向四个层面出发,探究误读发生的诱因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报道,国外媒体倾向采用通讯及述评的方式,集中报道与人权相关的政治议题,并通过"对立"与"多声"的话语策略,设置"议题政治化"的框架,进而建构负面的中国形象。因此,为建构与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应基于国家政治安全视角构建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完善国家战略传播的危机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国家对外传播语系。  相似文献   

2.
国内各地PX项目不断引发群体性抵制事件,掀起持续的社会舆论热潮。对此,各地日报均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报道和评论,形成了官方的主流舆论场,传播和体现了官方媒体的观点态度和责任立场。本文从各报的PX议题报道入手,首先探讨这些新闻呈现的议题设置和框架变迁。在框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的话语分析综合法,从七个维度考察地方政府的话语构建策略,分析各地政府是如何通过新闻文本实现其话语构建任务的,剖析了地方政府的立场决定了官方话语对PX风险"不在场"的建构策略,探讨了地方日报在应对PX事件时的共性与问题,并结合社会与境揭示可能的原因和出路。  相似文献   

3.
政治话语是政治行为者政治诉求的载体,政治话语建构是政治行为者重构民众政治认知并取得其支持的重要路径.在台湾的政治变迁过程中,围绕“主体性”和“本土化”话语为中心展开的话语争夺是政治权力斗争的重要方面.台湾的政治话语博弈推动了台湾政治话语谱系的重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了社会大众的政治认知样态,对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显著影响,成为台湾政治板块移动以及政治结构变迁的重要动力源.政治话语建构能力已经成为判断台湾社会中政党等政治行为者政治动员能力时难以忽视的分析维度.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意识形态批判的话语转向与文化认同的表征危机。剖析当代话语批判与话语认同的具体关系样态,以文化话语权的提升为目标整合话语批判与话语认同,包括以批判性逻辑缝合话语对象与话语形式、以选择性逻辑协调话语分配与话语消费、以建构性逻辑融合传播过程的话语编码与解码、以创造性逻辑衔接话语文本与社会实践语境等,从而在话语认同与话语批判相统一的基础上掌握话语权的文化实践策略,包括推进话语议题设置的集体化、促进话语审查模式的法制化、推动话语传播路径的多元化、注重公共话语解读的权威化等,以增强文化话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提高文化话语的价值引导性,维护文化阵地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和专属性受到巨大冲击与挑战,令新闻传播的公共性在信息传播的社会化中得以凸显。对新闻报道而言,"观点"作为主观性意见和个体性认知,不仅以话语的姿态呈现于事实的逻辑表达中,也同时以一种选择性策略投射出社情民意,从而聚合成公民新闻和公共新闻的信息处理方式,它具体表现为媒体报道中的新闻观点化和观点新闻化取径。作为对媒介生态变迁的顺应,这样的报道取径可以概称为"作为新闻的观点"的话语生产与媒体话语实践。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的社会属性、社交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媒体与社会通过新闻生产的对话可能亦得到增进。以此媒体话语参与公共传播的社会表达实践来观照当下的观点新闻及意见生产,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范式转型将是媒介、技术、人文交互整合与调适之结晶,也是其形塑的媒体话语走向深度智识、助力心智和谐的重构公共理性的责任所在及能动回应。  相似文献   

6.
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以及这一问题对台湾现实政治所发生的影响是需要认真加以清理的问题。殖民地经历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总根源,而国民党在台统治失误使这一问题恶质化。在台湾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认同”问题造成了台湾社会的诸多乱相。  相似文献   

7.
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对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同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报道镜像囊括了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表现于微缩层面的“中国防疫”“中国倡议”“中共党史”“国家形象”等。“恐中”报道的底层逻辑建立在丑化、贬损中国形象的基础之上,具体表现为黏附时代议题的新闻炮制、冠以“正名”的意识形态内容嵌套、扩大“恐中”传播的措辞加工、强化“恐中”传播的“媒体联盟”等。审视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镜像表现和内在逻辑,目的在于从聚焦并澄明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具体内容出发,揭破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存续逻辑,“有的放矢”推进内生性新闻报道和充实国际话语传播场域,形成内外双向一体化格局的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同建设进路,共促新形势下国际认同建设取得实质化成果。  相似文献   

8.
台湾传统主流媒体"社会公器"功能弱化,而网络的高度普及、传播科技的发展,又提供了普通民众新的参与新闻生产的机会,台湾公民新闻兴起,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形式的各类网络公民新闻媒体成为台湾公民新闻最具影响力的组织形式。台湾网络公民新闻媒体在具体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如何避免网络公民新闻媒体沦为蓝绿阵营的传声管道;如何实现独立、可持续运营;开放性与特殊的"新闻把关"制度如何并行;草根性和公共性如何兼容;以及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如何有效合作。台湾虽经历民主化改革,但民主政治尚未成熟,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理性探讨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媒介素养等还有待提升,同时商业媒体"乱象丛生",公共媒体又存在一些先天不足,种种因素使得台湾网络公民新闻媒体所孕育的能量与资源未能很好整合,在实践中面临一系列困境。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中,媒体让普通民众参与媒体政治议程的设置,由民众设置的媒体议程也就是所谓的"民众议程"。"民众议程"不仅没有产生广泛影响,而且还受到了来自新闻界和学术界的诸多批评。"民众议程"本身确实还存在某些缺陷,但这些缺陷并不都是不可弥补的,新闻界、学术界的批评也不都是恰如其分的,它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涵。基于传播的物质属性、对话属性、共享属性,自媒体平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传播与构建过程中扮演着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意义诠释的对话场域、政治影响的放大器和扩音器的重要角色。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通过自媒体传播培养公众政治心理、形塑价值秩序、协调平衡秩序而生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媒介化重构了自媒体平台中的政治话语秩序,使其适应网络传播规律,逐渐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目标、政治愿景与政治期待。自媒体传播在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秩序中,通过发挥话语的身份功能、关系功能、观念功能,强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维护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稳定、塑造了国家政治安全。自媒体传播由此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民主政治稳定和政治社会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了政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不断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新闻文本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随着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世界各国统治阶级不断对意识形态进行调整,现代政治传播领域内新闻话语出现了更新和转型:意识形态的诠释更加巧妙,政治话语的基调更加平实,利益博弈中更加注重对话,政治活动充满了表演的痕迹。政治传播要实现传播意识形态、引导公共舆论的任务,必须首先尊重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按照新闻文本的生产规律制作政治新闻的文本。我国政治传播应该跟上世界潮流,尊重现代新闻文本的生产规律,用现代意识形态指导政治传播,政治话语实现由灌输向沟通转变,这样才能提高舆论引导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公益广告对两岸文化认同培养的要求和路径,通过考察台湾广告作品的意义结构与传播价值和区域性特点与意义分享两个视阈所呈现的意义空间的影响力,提出以公益广告建构海西文化圈路径的建议:建立开放的政治文化认同的价值体系,建立双向传播的有共通意义空间的符号系统,以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加强组织机构、企业和媒体为主导力量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党扩大和巩固青年群众基础面临新的条件,有必要了解青年的政党认同心理。尤其是在政治社会化维度下,了解"90后"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通过大学生认知理论与群众基础理论相对接的研究方法,归纳党主导的政治社会化互动过程,探究认识、态度、行动三个层面上影响大学生认同程度的要素,从而引出"深度认同"的概念,提出细化引导与过程控制方面的对策,建立"深化认同的逻辑链条模型",以强化认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工作中,贴近实际,就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贴近生活,就是重视新闻产品质量,以富含生活气息的作品吸引群众;贴近群众,就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时期新闻工作中应从这三个方面践行与坚守"三贴近"原则,并持续不断地贯彻到新闻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为确保健全幼儿教保环境的提供,符合"提供一致教保服务"之国际趋势,推动台湾幼教改革符合时代环境的需要,台湾学前幼儿教保政策历经14年的推动之后终于形成并实施"幼儿教育及照顾法",使台湾的学前教育从此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并因应幼托整合,制定幼儿园教保活动新课纲。新课纲强调课程应以统整的方式实施,并依据幼儿的需求与社会的期待,将其内涵分为身体动作与健康、认知、语文、社会、情绪和美感等六个领域。新课纲要求教保活动课程基于统整课程理念设计,培养与陶冶幼儿拥有觉知辨识、表达沟通、关怀合作、推理赏析、想象创造与自主管理等六大能力。幼托整合是台湾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且具时代意义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国家认同是一个历史持续变迁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历史文化认知系统的形成、制度构建、正当性的阐释是国家统一的历史基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政治共同体的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实施,是国家成长的三个重要维度。"中华民族"是两岸的共同母体,两岸要逐步在一个有共同利益和责任的政治共同体的框架下谋求共同的政治行为。而且,中国的百年奋斗将帝制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决定了现代中国必定是一个法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身份建构、政治结构安排、民族和文化宗教认同等一系列法权安排。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新闻由于其强烈的政治性而使其在新闻事实的呈现与建构方面显示出较为强烈的意识形态。政治新闻通过主题统领式的衔接和连贯、高情态值词语和句式、多维度的隐喻、间接的话语转述以及公文语体与新闻语体之间的语体互文等多种方式来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但同时其不同语体带来的不同语气和情态却又能共存于同一个话语共同体中,共同建构话语背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台湾主体性"作为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人为建构的一个政治概念,经过台湾一些政治势力长达20余年的煽动和灌输,已经成为台湾的主流社会意识,岛内蓝绿阵营、各党派都不得不奉之为重要政治信仰和主张。"台湾主体性"的有关"认同台湾"、"要求当家作主"、"出头天"、"台湾优先"等内容,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但其中有关"中华民国"或"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认识"、"台湾前途要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以及寻求在国际上"自主自立地位"等,也具有明显的"台独"色彩和"独台"内涵。  相似文献   

19.
法国文学理论家杰哈·简奈特所提出的超文本成分及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如今,超文本范畴已经从纯文学作品拓宽到非文学作品,其定义已经涵盖了文本产生的文化环境、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及审查制度等大环境因素.将这一概念应用到新闻翻译中,分别对几组新闻的英汉互译进行考察,试图探究影响新闻翻译的超文本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读者期待视野、赞助人、传统价值观、翻译目的、传播媒介和市场因素等均对新闻翻译施加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了新闻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 ,对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存有分歧和对立。美国主流媒体对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具有两面性。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导致世界性的新闻自由流通受到制约。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 ,需以新的理念即“信息传播 :从知识论的话语切入”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新闻传播新潮 ,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新闻传播体系的策略方面 ,似应不拘泥于绝对的平等 ;东西方应以理性和新视角作出互补 ,达到共存。改善全球新闻传播生态所需要的是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