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散之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本文仅就其书法的点画(线条)作一简要的赏析。 散之先生的书法在笔墨上开拓了传统书法的新格局。他的用笔既守法则又不拘陈规,以深厚的笔墨功夫丰富了书法点画的表现力。他认为书法用笔“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这曾是黄宾虹老人对绘画用笔的要求,而散之先生在书法实践中一直奉行并有所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语言。  相似文献   

2.
赵松雪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此话颇有见地。学习书法,贵在能“化”,能“变”,不能变化,则终为“书奴”。用笔已为学书者周知,也有了一整套固定的、明确的法则,而结构则不同,是“因时相传”,因情因人的习惯而定,就象同一个风景、同样的材料,由于构图处理不同,色彩的比例和对比的不同,作画时的情趣的不同,便能画出不同趣味的画来。书法因袭而变,有的从前人的碑迹中得到启示,表现了自己独特的面目,如欧阳询和褚遂良,他们最初都宗法“二王”,而前者在结构上更多地接受了北碑峻挺峭拔的特色,后者则大量吸取了汉隶和南碑中洒脱雅健  相似文献   

3.
休闲时光,收藏和欣赏书画,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书法往往从用笔、结构和章法三方面加以鉴赏。先说用笔:书法的用笔应是中锋铺毫,保持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运行,且运笔有轻重徐疾、提按顿挫,合为书法的规矩法度,笔画在平面的纸上就能呈现出立体感,而且生动活泼、刚柔相济,具有线条美。二说结构:字的结构安  相似文献   

4.
书与画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艺术精神、笔法、墨法、章法、用具用料方面都有极其相似之处。从功用上看,书盛于画;从起源上看,两者又难分彼此。原始之书最先以图画形式出现,“六书”中第一是象形,象形字是图画。在书画发展进程中,绘画吸收了书法的许多长处,而书法结字章法中也有画意。文人画兴起后,书法用笔在绘画中得以体现,尤其是在明清绘画中。此外,书法题款的涌出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绘画因此增添了更多的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书法“笔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笔力”是客观存在,有什么样的墨象就有什么样的笔力;墨象的表现则离不开用笔的方法与技巧;而“笔力”的表现除了有赖于卢、画用笔之外,还表现在结体方面。  相似文献   

6.
近年书法在一些美术院校虽没有专(1课程,但其重要性仍不为一些学生所认识。本文就书法艺术在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试作论述。一、书法是国画“骨法用笔”锻炼的重要基础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是国画的主要特征,“骨法用笔”指的是笔墨,其中包括勾、毅、擦、染、点,其用笔及要求与书法共通,两者都要求必须平、留、圆、重、变、力透纸背、如折铁股、如屋漏痕,反对不平稳、浮滑、扁、轻、呆板。书画同法,学书法能在这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国画和书法都使用笔墨,执笔运脱的方法基本相同。书法中“永”字八法,即例、勒、弯、挑、策、掠、…  相似文献   

7.
汉字书法结字美的核心是线条布局的密度。能够对线条布局密度产生影响的既有结字的长度、宽度、角度、弧度、浓度、向度,又有用笔的速度、力度、幅度等,还有章法、情趣等因素。书法结字当以"密度"为核心,使得线条布局中的各种"度"能协调一致,并使情趣、韵味等能得到最为合理的展示,从而体现书法美。  相似文献   

8.
线条不仅是中国画中最简练的艺术元素,最基本的语言艺术,也是中国画的灵魂。线条作为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法,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画线条表现的艺术研究。如①近现代画家对中国画线条的探索,使书法的生命力融于绘画中。②骨法之美:即以书入画,以线造形。③线条表现性。注重用线条的个性特征表现传递情感。④线条表现需要注意的问题:现代绘画者骨法的缺失;“以线造形”的西化;忽视线条抒情的作用;固守传统缺乏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是动感的造型艺术。线条的敛与放 ,是书法的观念元和技法元。线条敛放既要“以字为本”,又要兼顾视觉平衡。线条空间定位的不变定律是主次分明。线条组合布局的永恒法则是知白守黑。线条连断转换的基本要求是协调贯势。理性地把握“左放右敛”结字规律是横写式书法作品得以贯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尚群 《源流》2012,(13):78
谢平祥中国东盟书画研究院院长,广西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从事书画研究工作10余年。草书是最能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意趣的一种书体。谢平祥的书法,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纵横豪放,烟云满纸。其笔法纯熟多变,结字参差错落,墨法五色炫目,章法疏密相间。先看其用笔。作者虽然用的是极为柔软的长锋羊毫笔,但用笔劲健,力感充盈,而且纵横跌宕,变化强烈。书法用笔讲究笔下有物,讲究形态变化,正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用笔丰富、变幻无方是每位书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然而,笔法中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任笔为体、聚墨成型,否则会坠入"野乱狂怪"的野狐禅的泥潭。其变化必须从传统中来,必须  相似文献   

11.
管继平 《社区》2013,(29):18-18
丰子恺的书法,大小参差错落,欹正相问,线条生涩凝练、行笔节奏变幻、气息生动自然。丰子恺晚年的书法得益于西晋书法家索靖的《月仪帖》,用笔雄浑沉着,如同“箭头钉入坚石似的”。释文:  相似文献   

12.
王罡 《华人时刊》2012,(5):72-73
赏析提要:这幅草书是巅峰之作,品相十全,4次出版。用笔好,墨法妙,章法美,特别是线条,乃林散之"锥画沙"笔法之经典。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等多位名家专家题跋评价,草书《李贺南园》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3.
绘画笔墨有着与书法笔墨不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书法先期成熟之时,线条、轮廓方面的用笔造型对绘画有巨大影响;但随着唐代以来绘画水墨的发展,绘画墨法长足进步,进而与笔法相互整合,产生了有笔有墨的笔墨观念,并随着明清写意笔墨的发达,反过来兑入了书法笔墨之中。而写意的发展又使得绘画笔墨不得不远离宋代写实传统,进而与书法笔墨的表现性不谋而合。于是,书画一体才真正地被文人画一脉创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书法线条的非本质属性甚是丰富。我在《书法线条的质感、力感、立体感——论书法线条的属性》一文(载《淮北煤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中,已对线条的质感、力感、立体感作了初步分析。本文将对线条的刚性、柔性、生命惑和节奏感加以讨论。刚性和柔性在书法线条非本质属性中,刚性和柔性是两种重要属性。因其有刚柔之分,才造成了书法风格表现上或“壮美”或“优美”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不仅是丰富的深刻的,而且是系统的。如果说他的“书者,散也”的思想,是最早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抒情表现特质和艺术创造主体的心态问题,那么,对书法艺术结构造型“势”及艺术“线条”、“力”的审美表现价值的发现,则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类象形”再现模拟的思想局限,而走上了概括、抽象、自由创造的道路,这在书法美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山、奠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书坛上,人们对一种似字非字的“书法”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类似字非字的“书法”有人称为“流行书风”,有人称为“现代书法”,有人称为“现代风格”,……等等。“名”既未正,其“实”亦尚无定准。有的随意拚凑字迹,不成句读;有的故意拆散正规汉字另行组合,不可辩认;有的干脆不写汉字,让人去捉摸一堆线条;有的分明是幅图画,定要说它是“书法”。但是,人们注意到,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书法”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点:都以抛弃“传统”为宗旨。 若问:何以要抛弃传统?回答是:“时代变了,书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艺术大师刘海粟在书法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曾师从康有为,专攻大篆和魏碑,后又学宋人,得米字神韵,他主张“艺术是生命的表现”,强调创作性灵性与激情,并将书法的线条运用到绘画中,确立了自己粗放豪迈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9.
尚群 《源流》2012,(7):78-79
谢平祥中国东盟书画研究院院长,广西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从事书画研究工作10余年。草书是最能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意趣的一种书体。谢平祥的书法,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纵横豪放,烟云满纸。其笔法纯熟多变,结字参差错落,墨法五色炫目,章法疏密相间。先看其用笔。作者虽然用的是极为柔软的长锋羊毫笔,但用笔劲健,力感充盈,而且纵横跌...  相似文献   

20.
王铎草书在晚明清初及现、当代书坛有重大影响。从他的草书线条上看,大多流利而畅快,但仍有不少控制线条边廓多样变化的内部运动,这种笔锋的内部运动是微弱、隐晦而自然的。王铎草书的起笔和转折往往重按。然后提笔疾行,在线条轻重、疾迟的处理上灵活多变。从草书史进行观测统计,王铎是草书史上最喜欢连绵线条。而且连绵字数最多的书法大家。因此,王铎草书线条的节奏流畅与顿挫相伴,迟重与迅疾兼具,连绵线型的极致发挥又使他的线条节律气势豪放。王铎草书线条基本属于正锋用笔,因而具有强劲的骨力:从他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王铎草书的线型绝大部分是斜线、曲线和斜曲线;王铎草书的用笔是疾速的。强劲的骨力、个性化的线型、疾快的用笔使王铎的草书具有“飞腾跳掷”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