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大学招生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两所大学的招生政策与其性质密切相关.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将绝大多数名额保留给本州居民,并在学费上给予本州居民大幅优惠.哈佛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不受公共财政所要求的"公平性"的制约,不必将招生范围局限在学校所在地.一所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的招生范围与其性质的密切相关性,符合设立一所大学的初衷,有利于大学设立者的最初意图得以实现.中国的部属高校作为全国性公立大学,原则上不应当沦为地方性大学,应当平等对待各地区的考生,因为设立全国性公立大学的目的就是保证全国的居民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避免他们受到地区间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不良影响.为保证此目的的实现,全国性公立大学应尽可能消除对地方资助的强烈依赖,避免因财政问题而放弃最初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彼得斯在《伦理学与教育》一书中,集中探讨了教育平等原则及其评价标准。彼得斯从亚里士多德的"平等地对待平等,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这一伦理学假设出发,推演出了他的教育平等思想。彼得斯认为,应该根据教育观来确定教育平等问题。他通过对"受过教育的人"这一概念的分析提出了他的教育观:教育不是指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人,而是掌握知识背后的"看法"的人。教育平等不仅是教育给人带来技能方面的平等,而是需要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充分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彼得斯在分析教育平等问题时提出了教育平等的伦理学难题,即怎样确定个体之间的平等而没有"例外",以及怎样确定不平等个体之间的"差异"。如果不能找到平等个体之外不存在"例外",或者不能找到不平等个体之间的"差异",就不存在教育平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教育伦理学难题,彼得斯提出了两条教育平等的评价标准,即教育平等的工具性评价标准和高品位生活的评价标准。该标准构成了彼得斯教育平等问题的解决之路。反思彼得斯的教育平等思想,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教育的"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统一。教育的使命应是要培养有思想意识的人,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有坚定信仰的人,教...  相似文献   

3.
国企高管薪酬管制原因及其经济后果一直备受争议。通过建立纳入委托人"不平等厌恶"偏好的"委托-代理"模型,从政府"不平等厌恶"偏好角度考察了薪酬管制的原因及其经济后果。发现政府对国企初次分配的"不平等厌恶"偏好导致薪酬管制;政府干预下的政治激励和高管身份的不确定性是薪酬管制实施的关键。实证检验发现薪酬管制提高了高管在职消费水平。因此摈弃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是提高企业效率、推进薪酬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绝大多数大学都是州立院校.但是,高等教育经费却主要来自于联邦政府.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决策和管理权力在联邦、州或地区、大学之间分享,大学在法律的范围内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在招生录取上,澳大利亚没有统一的高考,各州和各地区有不同的学业评价标准,基本上是将高中平时成绩和会考成绩作为主要参考.澳大利亚宪法92条和117条对州际之间的人员流动自由和公民平等保护做出了规定,加之联邦政府是各公立大学的主要出资人,因此招生地域歧视很难存在.通过政府附条件拨款和资助项目,澳大利亚在促进男女平等、土著学生和贫寒家庭出身的学生入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虽然国情不同,但是澳大利亚大学招生制度中促进公平的很多经验依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智 《理论界》2012,(2):188-190
布尔迪厄以法国大学为例揭示了崇尚"教育机会平等"的高等教育实质上起着选择与淘汰的功能。出身于社会上层的子弟由于掌握更多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特别是拥有文化资本这一文化特权,能够顺利进入大学并在以学者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大学里如鱼得水。而出身于社会下层的子弟则是不断地被淘汰出局。高等教育实质上起着生产既定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的作用。为实现民主教育的真谛,布尔迪厄认为在重建游戏规则时应体现"差异原则"。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教育公平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001年.山东青岛三名女高中生状告教育部以制定招生计划的形式,使得各地录取分数不一,造成了全国不同地域考生之间受教育权的不平等,违反了宪法中关于公民应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的规定.告状引起了国人对"教育不公"的关注.2004年10月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了我国第一次以教育公平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此后,<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用最权威的数据揭露了教育领域当前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加剧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社会不平等研究中“社会排斥”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提出“教育排斥”这一概念工具,并将其分为社会上层的主动排斥与社会底层的被动排斥,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排斥现象,分析了教育排斥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育排斥的后果——教育的阶层化,最后文章讨论了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所导致的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性机制。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视野中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一些地方由于措施失当,导致偏远山区一些适龄儿童因路途远而无法上学,出现了"教育真空地带".这不符合学校布局调整的本意,更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要求社会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有学可上",必须保障弱势群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因此,对学校布局的调整应该进行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合理布局,从而兼顾、体现和促进教育公平.针对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学校布局调整应该采取"积极的差别待遇".  相似文献   

9.
"高考移民"现象的政策学审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考移民"已经成为挑战我国高考政策公正性和社会正义信仰的严重社会问题.文章划分出当前"高考移民"的三大动向,围绕政策的利益选择与分配、高考政策主体、高考政策客体和高考政策环境等公共政策构成要素,阐释了目前"高考移民"现象的多元成因,警示"高考移民"现象导致的"社会公正"信仰危机,并提出了政策矫正方案.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的不平等”意味着人们在权利上的平等、在后果上的不平等,在政治上的平等、在经济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和罗尔斯都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形式上的平等具有虚伪性,而强调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即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为此,他提出了以改变生产方式来改变分配方式的社会革命的道路.罗尔斯提出,首先保障形式上的平等即所有个人在基本自由和权利上的平等,然后在社会经济领域内采取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政策,因而主张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改良主义道路.在理论实质上,马克思注重社会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与罗尔斯注重个人自由权利的价值取向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中的心理惩罚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惩罚作为教育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后果,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解决心理惩罚问题,必须分析清楚心理惩罚的成因.心理惩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轻视教育的个体功能;社会、家庭期望过高,支持不足;教育内部的不平衡、不平等;教师教育素养缺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法律法规模糊等.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自身社会资本匮乏,其子女与强势群体子女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及所接受的教育质量的差距日益加剧,进而导致弱势群体子女接受教育的"隐性"不公平.因此,必须加大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救助力度,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先赋性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保证教育公正,使社会各阶层的子女享受实质性的平等教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南京市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调查资料,通过对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与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教育分流影响的实际考察,研究与分析了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划区就近入学"与择校等制度安排背后所隐藏着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并对这种教育不平等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把握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方式与变化条件是推进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因能力分化和结构授予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具有不同的变化机制,而家庭资源因其禀赋差异对两类不平等的影响各有侧重,为此,家庭资源可区分为内生性与外依性两种类型。基于第三、四、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就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内生性家庭资源因其较少受外部社会条件和社会过程的干预,它们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将是持久而稳定地增长的;而外依性家庭资源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则可能因教育扩展或其他大规模的平等化社会过程而下降,也可能在相反的社会条件下被强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空间"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权力、空间政治和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社会空间理论的视角可以展现进而分析社会空间的争夺、社会空间与权力关系的相互作用。农村移民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构建新的社会空间调整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并通过行动生产和自我认同的社会空间生产过程,从以往被城市所排斥转变为主体,而传统的庇护关系通过移民的适应性选择得以产生和存在,并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应当在尊重移民生存权和发展的前提下,尝试创新移民社区管理制度,实现农村移民公民身份的转变,这或许是农村移民治理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与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基于理论上的超越纯"绩效主义"、从科学主义走向人文主义以及教育选择的主动性与适切性,它的实施具有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体现高校的特色与需求以及人才选拔的综合素质目标等目标意义.但是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在实施中也透视出一些问题,如高校人才选拔标准的趋同化、自主招生在现实中被异化以及导致新的教育公平问题等,需要在不断探索中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移民的身份建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移民身份问题受到学术界关注的一些原因,认为,物理空间的迁移给移民带来了身份危机和身份焦虑感.通过语言的情境性运用、建立移民社团、对地方风俗和社区历史进行诠释以及移民社会运动等身份磋商策略,移民不断重新建构新的身份,以解决在异地他乡的生存意义,最终解决"我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有实证研究内容的梳理和对比,发现健康不平等是农村人口流动的重要社会后果,并且这种健康不平等结果是整体性的,是存在于包括农民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老人在内的农村流动家庭全部成员身上的.通过对造成这种健康不平等结果的因果链条进行由近及远的分析,发现“农民工”身上的劳动力半商品化过程是因果链条上的远端解释因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正是劳动力半商品化形成的农民工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以及国家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的缺位导致了农村流动家庭整体性健康不平等结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考招生中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重点院校的分省招生指标制度对本地考生的特殊照顾从而构成对外地考生的歧视;其二是以各省高考录取率的悬殊差异体现出来的不同省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前者是我们当前批评高考招生不平等的重要方面,相应的各种对高考招生的改革方案也是力图实现重点院校分省招生指标的公平.当下我国可能实现高考招生平等的着眼点应该是后者,即实现各省高考录取率的大致相等,以保障每个考生有基本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中国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合格生源愈益减少,这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并引发了高校教育发展的许多新问题.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重点之一就是要进行自下而上的基础教育改革,加强高校与中学、小学的交流,注重教学改革与生源特性和类型结合的紧密度,促进教育机关部门加强职能转变,重视地方高校的合格师资培养及学生道德信念培养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应该消除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的"学校歧视"和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