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9,(6):146-152
"文艺大众化"是上世纪30、40年代大众话语的核心部分,其话语言说经历了从"大众化"到"文艺大众化"的嬗变过程,是一场从政治领域到文艺领域的话语实践。实际上,"文艺大众化"是借助文艺的工具达到"政治动员"的目标,也即完成对知识分子改造的"新启蒙"任务。这样一来,"文艺大众化"的生成就遵循着从政治领域到文艺领域,然后再指向政治领域的话语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艺大众化的历史建构贯穿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从"五四"到三十年代是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建设期,知识精英为文艺走向大众设计了多种预案,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终未能开花结果;抗战开始后,随着历史环境的骤变引起的文化中心的散落,原来处于边缘地位的大众文艺被众多知识精英所激活,并在短期内形成初潮。但随着多数文化人在内地陆续定居,这一初潮很快悄然退去;然而,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艺大众化却一路走强,在权力中心、本土作家、外来知识分子以及农民大众的合力作用下,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达到高潮——乡村文艺主流化。反思这一建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文艺大众化是历史的选择而非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贯穿中国新文学史的重大问题,几乎在每一次重大文艺论争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抗战时期,随着“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许多作家竞相采用民间形式宣传抗战,各地涌现出大量“旧瓶装新酒”的作品。在理论上,文艺界人士重提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倡导文艺大众化,绝不能回避对旧有的大众化文艺形式的利用,也就脱离不了对旧有的大众化文艺特质的认识。因而,文艺界人士就“旧形式的利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文艺大众化的高潮。旧形式的利用,表面上是宣传抗战的应急手段,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了文艺自身的内在要求—文艺的“民族化”诉求。  相似文献   

4.
论二十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军 《齐鲁学刊》2005,2(1):95-99
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延续着晚清通俗文艺方向,承继着传统通俗文艺的模式和内容。五四新文学确 立了启蒙主义的精英文艺立场,此后的启蒙主义文学与大众文艺相反相成,构成一个互动的矛盾体系。20世纪中 国大众文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观念和形态,当代文艺美学应该对此做出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文艺大众化是抗战以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主潮,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文化工作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是如何认识、领导并亲自参加到文艺大众化运动之中去的?本文对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黎杨全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61-183+207
文艺大众化是与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的独特现象,其理论与实践成为一种中国经验。文艺大众化熔铸了不同于西方个人启蒙文化的中国精神,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蕴含着民族国家建构的自主性,反思了自律艺术体制,重建了文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艺大众化是实现文艺人民性的过程与手段,质疑了文艺的精英化与将创作者视为特殊人群的观念。不同于静观美学,文艺大众化突出深入生活与身体实践的重要性,在知识分子与大众的互动中,使对大众的“代言”走向知识分子的“自言”,为解决知识分子“代言”大众的难题提供了理论方案。在文艺的民族形式利用上,文艺大众化表现为从书面文化向活态文化的转变,在美学效果与文艺评价机制上摆脱了“作品中心主义”。通过重建写作、社会与大众的关系,文艺大众化系统性反思了现代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7.
为民族救亡服务的目的使重庆抗战文学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通俗化、大众化有其同构处,也有其异质处。抗战初期,民族意识高涨,通俗化与大众化合流;进入相持阶段后,政党意识抬头,国民党当局支持通俗文学以实行文化专制,中共南方局则推进大众文学以反帝反专制。重庆抗战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体现了中共南方局与时俱进的文艺策略。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在30年代大众语运动中,提出了新的文学革命的主张,要求从五四白话中超越出来,建立真正的大众语.虽然他的文艺理论主张今天看来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实际需要,但他在这场运动中有效地宣传了以阶级论为内容的社会革命的思想,借言语问题强化了人们的阶级意识,语言工具的论争,本质上转化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念的宣传,论争本身的科学性,其实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通过彰显群众观念、人民观念,获得道德上、舆论上的有利地位.这次运动在精神谱系上与20年代的革命文学主张,以及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的<讲话>是完全一致的,在党的文艺理论谱系里居于重要的过渡地位.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文艺大众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其中两个转化、两个标准及两个学习等成功经验与基本方法,在今天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富有启示,体现在:如何推进理论工作者的大众化、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如何改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及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大众化是1930年代我国文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与肇始于清末的"国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一联系主要通过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观念以及陈望道等人倡导的"大众语运动"得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仅仅是一场追求"国音统一""言文一致"的语言学革命,它更是一场漫长的文学革命,其目标是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艺"。"国语运动"的一百年是中国文学现代意识嬗变的一百年。文艺大众化问题是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1.
江守义 《人文杂志》2023,(6):96-104
左翼文艺大众化的出发点并非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但文艺大众化和民本思想在三个方面有相通之处:其一,民本思想“君为政本”的宗旨和文艺大众化的革命目的让二者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其二,民本之“民”懵懂无知,缺乏主动性,大众化之“大众”本来带有西方的民主色彩,但知识分子的引路人姿态使大众成为被动的跟随者;其三,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养民”,养民离不开“养心”和“化民”,大众化运动主要是在“化大众”,“化大众”和“化民”类似,都需要“养心”。  相似文献   

12.
袁盛勇 《河北学刊》2003,23(1):118-121
大众化是周文文艺思想与实践的精髓。要想全面而透彻地把握左翼文艺特别是延安文艺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不了解他的文艺大众化思想是不可能的。它主要由以下四个层面构成:1.文艺家“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要写出真正的大众生活;2.要运用跟反映大众生活相一致的大众化形式;3.大众化“不是迎合大众,而是提高大众”;4.大众通讯网的建立,“使大众化文化运动,真正成为群众运动”。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了一个中国化、大众化、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吸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满足了普通群众的精神需求,进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佛教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片面认识,借鉴佛教世俗化的成功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相似文献   

14.
赵睿 《学术论坛》2007,3(4):48-51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文章从文艺大众化口号的提出阐述了早期共产党人对大众化问题的关注以及鉴于二三十年代历史条件的限制,对大众化讨论的未深入给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带来的影响。四十年代,“文艺大众化”有了实践的环境,党对其认识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先的“大众化”成为了“化大众”而遭批判。文章通过分析党对启蒙运动的评价、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划分、对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在文艺中的作用,论述了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变化背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16.
黄科安 《文史哲》2012,(3):102-116
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中国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绝非是单纯的文艺议题,其背后是知识者探求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和实践活动。因而,对于这个议题的清理和辨析,必然涉及到"文艺大众化"最基本的相关要素,如"谁是大众"、"谁来大众化","大众化"与"民族形式"等,而透过这些相关要素的勾连和清理,就会发现其间隐藏着复杂的内在生成机制——"大众"身份由"底层阶层"向"阶级属性"突进,知识者的立场由"启蒙的大众化"向"革命的大众化"转换,大众化的"民族形式"演化为以"民间形式"出现。透过这些线索的梳理与追问,可以发现其背后的政治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指涉,从而可以发掘出"文艺大众化"的具体内涵、文本形式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杨海波 《东岳论丛》2011,32(7):75-78
面对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模式与现实情景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向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挑战,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与意识形态多元化冲突的挑战;意识形态的地位及其话语方式的弱化与社会思潮的泛化和强化的挑战;社会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离的挑战。面对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意识形态世俗化的有效接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调整、变化与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来,学界一直都将“文艺大众化”中的“文学”概念与“艺术”概念视为一种平行关系,并用大众化的“艺术”标准要求小众化的“文学”也走“大众化”的道路,进而混淆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方式上存在的巨大差别。“艺术大众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的历史传承,而“文学”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小众化”艺术;若要使“文学”实现“大众化”的人文理想,就必须借助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二次转化。因此,将“文学大众化”与“艺术大众化”等同视之,且人为地用“文艺”二字模糊或消泯“文学”和“艺术”的严格界限,只能使“文艺大众化”问题流于一种纠缠不清的理论空谈。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必然导致意识形态转型,主要表现为:从官方意识形态到民间意识形态,由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从观念意识形态到物化意识形态,由意识形态信仰的模式向行为的模式转变;从政治意识形态到非政治意识形态,由以意识形态划界向实用主义地处理问题转变。意识形态世俗化转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要求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济绩效基础;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制度政策;对民间意识形态进行包容整合;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改变意识形态宣传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现实的契合。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中共的"大众化"思想实现了一个从"文艺大众化"到"文化大众化"的演进.从整个文化的高度和全局来思考"大众化"问题,将其与民族化和民主化的宗旨有机联系起来认知,并最终上升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高度来强调,是此期文化大众化思想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