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是民族文化中最基层的本质部分,是渗透在民族群体生活中传承性极强的世态风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永恒意义的内容之一。民俗具有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传承性。而这种传承性又使民俗显示出了与传承俱来的二重性:同源相袭的民族聚合力;认真仿祖毫无扬弃而致的陈腐性。同源相袭的民族聚合力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因为固守和沿用同一风俗,就自然地形成一种向心力,而使这一民族格外团结一致。认真仿祖毫无扬弃而致的陈腐性,主要是一个民族由于过于崇拜祖宗而严格效法旧俗的一切,就会使社风俗习惯在生活的发展变化中,因肯定旧有习俗的全部而否定新有风俗的一切,致使旧俗压制和扼杀生活中的所有不附旧俗的新事物,这就使旧民俗在新时代生活中成为一种阻力并以僵化的形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2.
明代 ,中国民间色彩民俗的显著特点是 :虽然统治者曾严格规定老百姓使用色彩的等级制 ,但至其统治的后期 ,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多种原因 ,这种制度都被无情地打破了。民俗文化现象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的灵魂.随着西方民俗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民俗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迁.本文则从中西民俗的差异与对比、中国民俗的变迁与革新等角度对"俗随时变"等论题进行深入地反思.  相似文献   

4.
概说春节民俗的兴起 ,这一传统民俗的基本特色 ;春节民俗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发生变化 ,它不断吸收体现时代色彩的现代文化 ;春节民俗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民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韩晓时 《理论界》2004,(6):97-98
一、民俗资源与民俗旅游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习的生活事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诸多内容。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民俗,其民族品格越鲜明,原始风格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是一种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6.
锡伯族的民俗有很多特点,概言之,可分为: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区性、传承性、变异性、原始性、封建性、融合性、实用性、消极性、资料性和变革性等。本文就其分述如下: 民族性民俗的民族性,是某一民族的民俗有别于其他民族民俗的重要特征。在历史上,锡伯族先后和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蒙古、哈萨克等兄弟民族共居过。这些民族及其文化和锡伯族及其文化有过相互影响。但锡伯族作为独立的民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原生态民俗质朴而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富含人文生态和审美特性.作家艺术家对民俗生活的创化,使文艺民俗成为文艺创作中最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题材类型.作家对原生民俗的摹写,是生活原型与生命本真的契合,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作家对再生民俗的整合,是生态美与典型美的融构,更能显示人文生态思想情感,更具有民俗美的魅力.作家对新生民俗的创化,是一种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它重新唤起人类的善真的生命选择精神,获得"天人合一"、"史今同构"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8.
风土民俗用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钟敬文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就为风土民俗做了界说。那么这种生活文化的范围都包括什么呢?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中作过规定:“风土民俗包括消费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社会民俗(亲族、婚姻、都市生活习俗以及由此产生的“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  相似文献   

9.
滇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它的社会变迁历程,在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近代滇西北地区涌现出了汉、白、纳西、藏等多个本土民族商人构成的商人群体.这些不同民族商人群体的崛起,其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经济领域.商人的商贸活动和社会活动,对地方民俗生活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这一地区经商习尚的发展演变历程为主线,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近代商业浪潮冲击下的具体状况作了一番纵向的梳理和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杨健吾 《阴山学刊》2005,18(6):53-58
随着宋元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民间在颜色使用的习惯上较前代更为丰富;而民族矛盾和战争等原因导致的社会动乱,则使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色彩民俗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新的显著的特点,传统的等级制被打破即是这种变化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又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弘扬和崇尚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民俗影视具有真实、科学、动态、多维等特点,是记录、保存、保护和展示民俗文化原生形态的重要载体。通过影视手段,将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的“活”形态,包括民众的生活方式、历史发展以及民族或群体特有的民俗气质等等,真实地记录下来,从而成为见证民众生存状态和生活文化的“活态文献”。民俗影视片可以在现在进行时的情境下,通过人物诉说或表演连接历史与现实、过去和未来,这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厚重感和时空穿透力,提供了一个特殊并有效的时空环境。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事象已逐步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而且不再复生。因此,努力搜集、整理、拍摄、记录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积极拯救那些濒危的民间文化,是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回顾历史、温故知新、教育现代的“多赢”之举。而民俗影视片无疑将能全方位地创建一种“国家的形象历史档案”,与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俗志”、“地方志”并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历史连接未来,让历史告诉未来。发挥民俗影视片的优势,全力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是我们这一代民俗学人和影视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任务。  相似文献   

12.
端午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民俗事项的地方性知识,包括仪式、饮食以及娱乐等,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端午文化丛”.中国端午文化传入日本,受到日本文化的接受视域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也显示出日本文化的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水文因素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在其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水文因素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水文因素对民居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交通民俗、生产民俗、丧葬民俗、民间信仰民俗以及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民俗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藏民俗体育的内涵、特点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藏民俗体育内涵、特点研究,认为西藏民俗体育受藏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其稳定性和延续性,是集体的参与。西藏民俗体育还具有民族礼俗、农牧区、娱乐性与健身性以及宗教的特点等。提出要充分认识西藏民俗体育在西藏经济社会中的价值,才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西藏民俗体育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而在语言内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萨皮尔所说的"文化"其中也包括民俗的内容,民俗被认为是遗留在文明社会之中的古代社会的"残存物",语言与民俗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6.
程旭光 《阴山学刊》2002,15(3):35-37
民间美术是群体性艺术,是在民风民俗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民间美术有其共性审美特征,遍及各民族民俗节日中.它不仅丰富了庶民百姓的生活,也为各门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初步构筑了当代民俗符号学的底层框架.  相似文献   

18.
民俗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十朝古都的文化积淀和五方杂处的人口历史,使南京人的性格和民俗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崇文重教、朗健率直、豁达包容、重义轻利、质朴敦厚.南京民俗作为乡土史志的资料,城市文化的符号,地域性格的窗口和发展再创的基石而显现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宋希芝 《兰州学刊》2012,(11):59-66
《聊斋志异》中反映沂蒙民俗的作品有34篇。蒲松龄能够成功采撷沂蒙民俗是由于作者非常熟悉民风民俗,具备较高的艺术造诣,同时与作者在沂水生活时写作素材的搜集渠道有关。从民俗与文学的双向互动来看:一方面《聊斋志异》从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道德文化等方面展示了沂蒙民俗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沂蒙民俗素材进入《聊斋志异》,使作品更具沂蒙地域色彩,厚重了作品的内涵,拓宽了知识面,充实了信息量,增强了可读性,使作品达到了"风俗史"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陶江 《江西社会科学》2001,(Z1):273-274
鄱湖地区历史上地理位置属"吴头楚尾",是江南的富庶地区.千百年来,共同的生产劳动、共同的生活习性、共同的经济基础,维系了一个典型的江南生活环境.优裕的生活境遇和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大体一致的民俗文化圈.这些民俗来自民间,受千百年传统文化的薰陶,既约定俗成,又符合儒家理学的行为规范;既有修身治家的成份,又有社会交往的行为规则,做人道理.几乎涵盖了鄱湖地区子民世世代代,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而这些乡风乡俗经千百年现实生活的检验,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扩充,完成一次次蜕变,成就自己本身的进化,使民俗融于现实生活中,成为民众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鄱湖地区民俗的特点,主要概括有以下几点:一、敦厚淳朴;二、崇尚礼仪;三、陶冶学风;四、弘扬德行.正因为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存在,使鄱湖地区民众的民俗观又圈定在一种精神寄托与现实需求的矛盾集合体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照应,因此,它的整个的变革过程就是一种发展和文明的象征.进入科学大众化的时代,历史定位于今天,鄱湖地区的民俗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蜕变时期.陈旧的俗习已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于是,分化、淘汰、进化、创新,这便成了鄱湖地区民俗的一个生存链.探讨整个生存链形成进程,实际上就是探讨鄱湖地区民俗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