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拟像与拟真,为鲍德里亚用以描述当代资本主义最新存在形态的范畴,拟像分别指认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形式:对符号和自然的仿造、无原型的系列生产和模式生成存在的拟真.拟真的世界是资本逻辑制作出来的超级真实的王国,其中,代码的统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隐性暴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资讯手段的日新月异,媒介与日常生活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如今,媒介作为当代人认识世界的一个中介,大有取代外部世界真实景象之势.本文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鲍德里亚的"仿真与拟象"三个关键概念出发,分析了媒介拟像论的理论语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学者眼中,鲍德里亚自身的学术发展经历了从新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向,而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产主义的批判和消费社会、拟像与仿真诸理论则成为中国学者讨论中国的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但是,这里存在着误读.鲍德里亚对生产主义的否定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基于同一逻辑基础之上的;他选择象征交换理论超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其实并没有"走出马克思",是"接续"了马克思尚未展开的理论空间.因此,鲍德里亚的前后期思想具有许多的一致性.探讨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晚期鲍德里亚的研究中,他于1979年出版的<论诱惑>一书始终是一个难点,人们通常无法理解诱惑概念在鲍德里亚思想逻辑全程中的地位,诱惑常常被误读为对生产、功利性交往的取代.其实,诱惑概念的真正意义是对鲍德里亚原创性话语"拟像一拟真"逻辑的深化.它恰恰说明了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后现代外观下的阴凹布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了鲍德里亚<物体系>中,从符号意指层面揭示物体系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思想.鲍德里亚认为,物体系中的意识形态,不再像传统意识形态通过理性的力量使人臣服,而是通过大众媒介的符号运作方式,使人们在无意识层面认同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这是物体系时代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层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象征交换是鲍德里亚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在拟真的理论框架内展开资本主义批判的逻辑基点.在拟真批判中,鲍德里亚以象征交换的本真内涵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中的社会历史维度,以符号代码的超真实建构来否定价值的理性言说,进而对现代性批判的话语体系进行了彻底颠覆.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本真规定与后工业社会的拟真形态之间重新建构了资本批判的逻辑张力,他以抽象的方式阐述拟真社会中的资本再生产过程,批判超真实社会场景中象征暴力的意识形态统治.鲍德里亚的拟真批判理论中带有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鲍德里亚提出,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步入"符号政治经济学"时代,今天的商品生产的实质是符号价值的生产,今天的商品都不再仅仅是通过某种单一的形式(经济"交换价值"或文化特性)实现出来,这是一种复合性的物,其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集中在一个复杂的模式中,这种模式描述了政治经济学最为一般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1976年写下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鲍德里亚的思想中似乎发生了一种更大的转折.以我的看法,相对于自从<物体系>、<消费社会>的他性理论空间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自主性思想构境的转变,这是他理论逻辑构境中第二次重要的转换,也是在这种整体思考空间的改变中,鲍德里亚最终确立自己的原创性思想构境的过程.此时,鲍德里亚用来图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关键性概念--拟像-拟真出场了,并且,一个作为缺失本体的基础性范畴--真实也开始成为他逻辑批判张力的支点.  相似文献   

9.
符号统治是鲍德里亚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复仇源起,符号起义也就成为瓦解权力布控的唯一路径。不过符号的反叛不是消灭符号,而是用象征性符号粉碎权力秩序中的充实符号,实现对部落符号无指涉的回归。但是,"空虚能指"的出场并不空虚,不过是另一种政治交换的图谋。同时,模拟的"完美交换"不仅没有解开虚拟资本的现实性死结,也没有走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批判场域。  相似文献   

10.
让&#183;鲍德里亚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德里亚的理论视角是"消费社会",他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及其核心"生产"范式的批判,经由一系列理论中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范式没有超越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走出"生产之镜",必须认识到"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码控制.鲍德里亚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鲍德里亚的批判不仅存在对马克思的误读,而且也有自身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1.
鲍德里亚的理论视角是"消费社会",他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及其核心"生产"范式的批判,经由一系列理论中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范式没有超越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走出"生产之镜",必须认识到"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码控制.鲍德里亚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鲍德里亚的批判不仅存在对马克思的误读,而且也有自身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2.
当下品牌和符号是任何人也无法抗拒的一个现实存在。而品牌形象联想和符号意义产生都是经由广告审美意象生成而实现的,这种品牌联想和符号意义在给消费者营造一种"虚幻"的替代性满足的同时,也培育了一个"痴迷"的消费群体,对此,文化理论的先行者们(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已有深刻而尖锐的批判。但是,如果我们沿着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观以及菲斯克关于"文化经济"的认识,以一种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我们会发现菲斯克的"文化经济"观是对布尔迪厄和鲍德里亚相关思想在经济和流通领域中的一种深入置换,在菲斯克的"文化经济"观中,就是将商品——流通——意义结合在了一起,就是将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如他所说:"任何一种物质——功能性资源,都与符号——文化性的资源相交叠。"这种"交叠"将商品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商品经符号的聚焦而放大了意义,文化直接加入到了商品增值的博弈中,同时文化自身的意义在与符号的叠加中随符号一起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证明。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品牌形象联想转化为"符号经济",应该是现实和时代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对图像和视觉的审理成为20世纪以来反思现代性和建构自身的一个重要基点.本雅明从社会变迁与感知方式的关系入手考察图像时代的特征,他指出: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的差异.鲍德里亚从摹本的角度研究视觉图像,他更关注复制品构筑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和符号的"幻象"奇境.本雅明和鲍德里亚有关视觉和图像的思想既揭示了视觉图像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实践领域的新现象,即音乐的视觉化和媒介的视觉化.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传统资本主义靠货币的力量来控制人的话,那么现代资本主义用符号这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来控制人.鲍德里亚认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先后经过了符号的自然价值规律、符号的商品价值规律和符号的结构价值规律占支配地位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这意味着,社会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符号的自我编码为特征的超现实的结构,资本的控制表现为符号的控制.这种符号控制通过无回报的象征交换而获得控制权力.消除这种符号控制的方法是象征死亡.显然,鲍德里亚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权力关系,但是对于这种权力关系的理解过于狭隘,因此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5.
青年鲍德里亚的研究是人们长期忽视的领域,尤其是对青年鲍德里亚思想的基本定性存在严重误识,特别是将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之前的思想判定为"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本文认为,在鲍德里亚的思想中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马克思主义阶段",他从来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鲍德里亚早期文本中呈现的哲学观念,其理论起点恰恰是后马克思思潮,而正在形成的基本学术逻辑主体上已经是莫斯-巴塔耶的草根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6.
鲍德里亚认为,在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之下,政治经济学只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符码",即虚幻的符号;在这一符码下,自然和人类都成为"经济要素";政治经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实现支配自然。在鲍氏看来,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式下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然而,鲍德里亚的这一批判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超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是资本私有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符号政治经济学作为鲍德里亚的一个重要术语,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据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鲍德里亚曾经围绕这一概念阐发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批判理论,显现了其与马克思之间的密切关联,并形成了一部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为数不多的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专著--<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另一方面,这一概念的形成又处于鲍德里亚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上,是鲍德里亚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向后期的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转折点.由此引发了鲍德里亚对待这一概念所特有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8.
赵志浩 《北方论丛》2014,(5):116-119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人们追求"符号消费",崇拜"符号价值"。"符号"成为人们追求品味、自我满足和社会认同的手段,已被"消费符号"所异化和操纵。"符号异化"的原因在于企业和媒介对"符号"及其意义的宣传,以及个体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符号价值"概念能够较为合理地解释人们消费无限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的生产与劳动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并进而通过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现实——劳动的"非生产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整个逻辑,最后通过所谓的劳动者与工厂的消失彻底颠覆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始终是一种无稽之谈和自说自话,他始终没有能够进入马克思的真实语境,因此他所有的发现和批判其实不但没有颠覆马克思主义,相反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历史穿透力。缺失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鲍德里亚只能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分析了早期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从符号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对现代艺术的思考。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与电子媒介时代,艺术已不再是对对象的表象,也不是主体内在本质的表现。而是一种功能化符号体系制约下的消费行为,现代艺术是一种符号拜物教。鲍德里亚的思考,虽然深刻,但陷入到一种符号学的单向度阅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