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后,伴随着罗斯福的"新政"美国联邦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长达十二年多的总统任期内,罗斯福大力扩展了联邦行政机构,使总统成为了国家权力的中心,将一个作用微弱的联邦政府改造为"大政府",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这场联邦政府的变革,可以为我们揭示出一些政府革新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
百日新政时期罗斯福在领导立法方面的实践,揭示了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由罗斯福所倡导的美国总统和国会关系的一次调整,改变了国会垄断立法议案的局面,形成了美国总统向国会提交议案的一个惯例,使国会的立法工作逐渐依赖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1858—1919)是美国第26任总统(1901年9月至1909年3月)。西奥多·罗斯福原为副总统,因总统麦金利(MicKinley)被暗杀而于1901年9月接任总统职位,并于1905年3月当选连任。在任期内,西奥多·罗斯福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对美国人确立“环境意识”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环保”政策,对美国人环境道德观乃至总体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为了打破欧洲列强的垄断,挤占拥有无限潜力的中国市场,罗斯福和塔夫脱两届美国政府不择手段地攫取了湖广铁路借款权.为达目的,他们一方面同英、法、德等有关国家谈判,一方面对清政府施加压力,甚至由总统亲自出面充当说客,终于如愿以偿.这就是60多年后"湖广铁路债券案"的由来.  相似文献   

5.
鲍秋媛 《学术论坛》2004,16(6):53-56
美国的人权观念最早受到"天赋人权"和《独立宣言》的影响。在外交领域内首先涉及人权问题的是威尔逊总统的理想主义外交,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四大自由"的主张把人权渗透到外交领域。1977年上台的卡特总统正式把人权外交作为一项长期国策。从此以后的历届美国政府都以维护人权为借口,在全球范围内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美国政府人权外交的实质是其推行世界霸权,干涉别国内政,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为何放弃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而进入二战,并积极参与、领导世界事务?福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为给国内学者了解美国同行在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提供方便,本文特选择美国学者若干年来一些较有代表性的重要观点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罗斯福总统中年时患了小儿麻痹,这时他做了参议员,可以说是仕途得意,而遭受这样的打击,常人可能会心灰意冷,退隐乡园。  相似文献   

8.
分享岁入是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进行的国内改革,基本思想是遏制“合作联邦制”中权力过份向华盛顿集中的势头,把由联邦政府负责的提供社会服务的部分权力交还州和地方政府。分享岁入就是将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的一部分划拨州和地方政府,让它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使用。尼克松总统任内共通过三个分享岁入法案。分享岁入改革是对“合作联邦制”中联邦权力过度集中倾向的反省,对后来的共和党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因多种原因,分享岁入改革并没产生尼克松总统宣称的“还权于州”,“还政于民”的效果。以分享岁入为核心的国内改革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成为代表尼克松总统形象的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9.
历届美国总统,在任期间几乎都收到国内外各层人士馈贈的精美礼品,其中不乏别出心裁之作。 罗斯福总统在任期间,一位痛恨纳粹法西斯的美国公民送给他一个塑料牙签筒。这个牙签筒被塑成希特勒的模样,只见  相似文献   

10.
"帕奈号"事件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一桩恶性事件,其目的是用火力侦察的手段试探美国对其扩大侵华战争的反应.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反应是激烈的、愤怒的,其严重程度足以引发一场战争.然而,美国最终对其采取了温和路线.究其原因,主要是:罗斯福总统不愿采取把美国拖入战争的措施;当时的公众舆论也不利于美国政府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孤立主义者有效地利用了民众的反战情绪;美国政府担心此事件会影响美日贸易.这充分暴露了美国政府在日本扩大侵华战争面前所表现出的软弱无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孙静 《学术论坛》2005,1(1):27-31
20世纪2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变革一次是罗斯福新政开启的进步自由主义传统,它因对自由主义的第一次变革而被称为新(的)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另一次是70年代开始影响至今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思潮,也即保守的自由主义.两次变革从左右两个方向对自由主义的新形式进行了探索.近一个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左右两翼在对抗中相互吸收、借鉴,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摇摆,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内政外交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爆发后美苏首次面对面的直接对抗.美国的应对决策体现了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执政之初开始的危机事件应对机制由"国会主导"向"以总统为核心"的转变,总统哈里·杜鲁门通过对"是否坚守西柏林"以及"如何发挥核武器的效用来回应苏联行为"等问题的处置,彰显了这种核心地位.同时,美国国内"反苏"的舆论环境和政治境遇、党派关系以及总统部属等诸因素也有效地维护了总统在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陈明 《社会科学》2004,(1):35-39
为解决联邦政府财政、信用危机和货币短缺两大问题 ,汉密尔顿主张建立联邦银行 ;发行公共信用与私人信用结合的银行券 ,以取代政府直接发行的信用货币 ;充分利用私人资本、私人经营管理的经验为公共利益服务 ;加强联邦政府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的集中控制 ,但反对政府直接干预联邦银行的具体经营业务。汉密尔顿式的货币银行观规约了美国货币银行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汉密尔顿的货币银行观及其深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联邦政府财政、信用危机和货币短缺两大问题 ,汉密尔顿主张建立联邦银行 ;发行公共信用与私人信用结合的银行券 ,以取代政府直接发行的信用货币 ;充分利用私人资本、私人经营管理的经验为公共利益服务 ;加强联邦政府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的集中控制 ,但反对政府直接干预联邦银行的具体经营业务。汉密尔顿式的货币银行观规约了美国货币银行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美国建国初期汉密尔顿与杰斐逊建国方略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89年4月,著名的军事帅统乔治·华盛顿在纽约华尔街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①从而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华盛顿初任总统,内政外交头绪纷繁,但他以其容忍与务实精神任命了四个具有两派观点的人组成第一届内阁.这四人是: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陆军部长亨利·诺克斯,国务卿托马期·杰斐逊和司法部长埃德豪·伦道夫.前两者属联邦派,后两者属反联邦派.当时新成立的联邦政府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将向什么方向发展?由此引发了美国建国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建国方略之争,即以何种方式建设这个新国家.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主张美国应该走工业化国家的道路,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联邦国家.以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派或日民主派则主张走农业化的道路,主张把美国建设成为独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自由、民主的理想社会.由于华盛顿的调解和倾向,这场论战的结果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取得了胜利.毫无疑问这场论战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美国成为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基础.本文拟对这场论战作一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6.
朱卫斌 《学术研究》2005,2(8):96-101
学界对塔夫特-桂太郎备忘录的已有探讨多集中于美日双边关系层面,绝少论及它对中国的影响,也没有专门探究罗斯福本人于其中扮演的角色.事实上,备忘录完全代表了罗斯福的真实想法,反映了罗斯福的远东战略.为了保障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罗斯福不惜纵容日本侵略朝鲜,引导日本北进牵制俄国,从而严重威胁了中国东北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罗斯福新政"在应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同时,也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黑风暴引发的自然灾害。罗斯福救助灾民、移民、改革耕种方式、革新农具、保护土壤、建设防护林和保护区等举措改变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灾害政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美国的可持续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开始于地中海时代;接着是大西洋时代,现在它进入了太平洋阶段。”英国著名历史学家A·J·托因比在1974年也曾预言:世界的重心将从大西洋摆向太平洋。美国前驻日本大使迈克尔·曼斯菲尔德则明确认为“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在1985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谈到,“里根总统同罗斯福总统一样,满怀热情地对待太平洋出现的大量机会。……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意识  相似文献   

19.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他在就职典礼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郑重而明确地宣告,本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将坚定地奉行“睦邻的政策”。关于“睦邻政策”的评论,国内学术界意见历来存有分歧,而多以贬为主。比如认为,“罗斯福的‘睦邻’政策,是美国在罗斯福执政前期用以欺骗拉拢拉丁美洲各国的政策”。在前些年出版的美国史著作中,认为“‘睦邻’政策的实质是在伪装‘平等’、‘不干涉’的口号下,以迂回的方式向拉丁美洲继续扩张”。“美国对拉丁美洲提出睦邻政策。实际以‘睦邻’为幌子,对拉丁美洲进行粗暴干涉。”上述这些对罗斯福“睦邻政策”持完全否定态度的观点,论据是不是充足,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仅就“睦邻政策”产生的背景,简要实施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略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闻名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爆发了。事件后的第二天晚上,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广播讲话中说“…我们不喜欢它——我们不想卷入——可是现在我们卷入了。我们将用我们所能得到的一切。去进行战斗”。①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新的形势,逐渐打开了六十多年来美国排华的僵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孤立主义转变的标志。因为战争首先需要动员全国的人力和物力。在美国军队中,美国人和黑人、斯拉夫人、波兰人、华人、犹太人和中西部的农民混杂在一起,允许互相交谈和交换不同看法。而且为阻止日本的扩张势力,美国需要和中国、菲律宾等国联合,继续排斥华侨将对整个战局不利。②经过美国国会二十多次的辩论,终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七日,在纪念珍珠港事件二周年之际,罗斯福总统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