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意义上的殖民体系已瓦解,而后进入一个新的殖民时期——文化殖民即后殖民主义时期。在这种语境下,翻译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我们应对这一术语的既定含义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翻译的功能,为翻译学这一新兴的尚不成熟的边缘学科的理论构建提供有益的补充,并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继文化形态学派和后现代主义之后对"西欧中心论"学说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清算。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后殖民主义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史学有特殊的意义和启示。中国史学应摒除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从中国内部寻求中国史的基本线索,并以世界眼光来审视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汉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后殖民主义视域下汉英翻译中的权力话语,认为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有利于我国赢得平等的权力话语。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翻译方法,期望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廖建林  李松 《学术论坛》2005,(2):134-137
在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清理的前提下,提出本土化批评实践的可能途径,它包括在文化多元立场的基础上建立中西对话关系、跨语际实践的有益尝试、"本土中的全球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由于其本质上的文化冷战思维色彩、本土主义立场与西方中心化潜在观念的天然矛盾与混乱、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制约以及全面解构后的失语与缺席,使得它在中国当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诠释的理性和建构的力度.由此,超越后殖民,强化国际竞争力,方为中国当代电影的自强之道.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重要思想潮流的后殖民主义,在当代汉语世界同样引人注目,它分别参予进了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话语建构的过程,担当了不同的功能。本文从“理论旅行”的角度,考察由不同历史语境所决定的这一理论在两岸三地的不同的挪用情形。  相似文献   

7.
戴鸿斌 《兰州学刊》2008,3(3):193-194,111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理论渊源有: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其代表理论家有: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爱德华·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的出现为解读英国小说中涉及殖民和殖民地的作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学理依据是文学的横向发展。文学横向发展的观念与后殖民理论的旅行杂糅观念异曲同工。旅行杂糅理论对于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阐释文化身份建构的维度。身份建构不仅仅依靠自身传统的承递,还有他者的参照。通过理论旅行,外来文论话语与中国文论的学术规则相结合,外来文论逐步内在化于中国独特的言说方式之中,最终实现外来文论的中国化。但是各民族文化飘移杂糅的最终结果不仅不会消解西方文化霸权,而且还会继续陷入中国文化失语的陷阱。旅行杂糅理论给我们的出路只有一个: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接纳外来文化的飘移和杂交,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语境下,国外翻译资源的涌入对中国文化、人文环境、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至关重大,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提倡跨学科发展的今天,翻译资源的变化与合理利用问题已迫在眉睫,但是,这一问题尚未引起研究界的足够重视。本文致力于对近13年来国外主要翻译理论资源在中国的影响力做一考察,包括对国外翻译理论资源在中国的总体占位和影响情况、翻译理论家个人热门资源的影响力、翻译流派资源的影响力和国家总体理论资源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试图考察中外翻译理论资源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和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翻译理论资源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了东西方交往的不平等事实 ,从对马克思有关殖民理论的评述中 ,萨义德察觉到东方学的视野是基于毁灭和再生的转换 ,通过在经济与文化两个领域里分析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萨义德揭示出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维护民族文化独立与尊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和主体性重建已成为当前学术界颇为瞩目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语境和多元文化批判的视野 ,对具有现代性的中国哲学学科范式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指出在欧洲中心主义的强力笼罩和无形支配下 ,现代的中国哲学叙事充斥着对西方的简单仿照和被动迎合的内容 ,在形式上也完全西方化了 ,因之严重地丧失了“自我”。要走出中国哲学自身的合法性危机 ,首先需要清算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 ,全面检讨近百年来中国哲学观念化和体系化建设过程中的得与失 ,只有清理出学科化和制度化结构当中的根本症结 ,中国哲学主体性的重建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李岩  郭晓阳 《理论界》2005,(11):143-144
后殖民主义理论要害是在文化、知识和精神领域里。它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深深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些中国学者开始宣扬民族主义,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超越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阶级取向,采取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3.
王晴佳 《中国学术》2000,(3):255-287
像其它带有“后”的主义那样,后殖民主义对中国读者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有关它的来龙去脉以及与中国历史和历史研究的关系,研究尚不太多,甚至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想提出一些想法,就后殖民主义这一新兴的思潮与中国学术的关系,从历史学的角度,作些讨论,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首先应该说明的是,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是一个辩证性的概念,它既指向过去的殖民史,又立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政治现实.这种沟通过去与现在的独特立场,给予后殖民主义以极大的理论能量和实践潜力.后殖民主义对殖民历史的回顾不是简单地重估,而是将一种批判性视域引入当今社会语境,以便为寻求公平正义以及对边缘群体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做出知识上的努力,并提供抵抗霸权与宰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和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吸收和借鉴了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和读者反应论等众多理论的精髓,最突出的贡献是颠覆了解构主义框架下的传统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是一次叛逆和革命.该理论近年来引起中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虽然在接受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但是该理论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思考传统翻译理论的合理性,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主义:差异辨析与儿童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后殖民主义和若干相关概念进行了比照和辨析,得出后殖民的主题主要是权力、种族和变化。它的主要特征有两方面:一是从被殖民者的角度出发;一是关注种族和政治在殖民背景下的关系。随后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了把后殖民文学和儿童文学进行类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理论旅行":阿诺德"文化"的中国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提示,某种理论的历史转移,一旦流布开来,最大的可能性是被简化或被编码,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情景正是如此.阿诺德"文化"理论之于"现代性",呈现某种救赎意识,它将拯救现代社会的价值危机,诉诸人类以往的精神遗产.阿诺德的这一理论,被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守成主义流派(学衡派)所借用,这是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理论旅行"的开始.这一旅行的可能性首先是跨越中西语际的"互译"屏障,其次是打通文本意义转换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旅行的桥梁,是由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来搭建的.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坚守文化守成价值的人士手中,被作了中国式的阐释,其话语陈述落在传统与新潮(现代性)为争夺文化发言权之间.在一个浪漫激进的年代,容不得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有更大的展示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理论价值不值得人们重新反省.  相似文献   

18.
《萨迦格言》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藏族文学经典作品,已被翻译成四种英译本流传世界各地。达文波特的英译本虽然深入、详尽,但存在很多对汉藏文化的误读。其原因在于译文中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受到了后殖民主义影响。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策略选择的先决条件,使得文本建构中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张其学 《东岳论丛》2004,25(5):50-55
消解和批判文化霸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重要理论旨趣。后殖民主义理论不仅揭露了西方帝国对东方民族的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 ,还探讨了东方民族如何反抗这一文化霸权主义行径 ,提出了反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策略。后殖民主义的实质是从文化角度反思殖民 ,这一文化主义的分析范式也就决定了后殖民主义所提出的反文化霸权的策略仅仅是在文化领域内的话语、理论抵抗 ,这些策略包括 :杂交性、模拟、女权理论和少数话语理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