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探索——读《中华早期和合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文化 ,特别是一种颇具历史的文化 ,在其长期赓续绵延之间 ,必然形成一些很有个性的特点与特色。这些特点与特色既是一种文化与别种文化可以区别的外在标志 ,同时其中也必然包含着一种文化的某些基本精神。“和”或“和合”即具有这种性质。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明显的特点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一种体现。中国文化要走向现代化 ,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中国文化深层的生命智慧和生命活力能否得到新的焕发 ,二是中国文化对于现代文明所面临的困境与课题能否作出积极的回应。不少有识之士对这两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在这一…  相似文献   

2.
中华和合文化与新发展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中华和合文化与新发展观具有某种内在统一性。和合文化可以为文化主导型的新发展观所用。其有价值的思想主要有:①整体系统观。一种以整体上认识,改造世界的整体系统思想,这与重视社会全面协调的新发展观相一致。②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新发展观恰恰是以人为中心而又超越了人类中心。③人与自然和合观。即“天人合一”思想,这也与主张人、社会、环境、自然高度和谐的新发展观一致。④“和而不同”。即世界多样性原则,这同样与摒弃单一、片面化发展的新发展观一致  相似文献   

3.
中华和合文化生成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和合文化生成论刘保昌以“和合”二字来概括中华文化的主流特征,是十分精当的。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自从产生之日始,历春秋战国以降的三千年岁月,对中国历史已然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和合文化作符合于时代、地域特征的当代阐释...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是关于世界“和合”生存发展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知识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包含世界“多样性统一”和“冲突与融合”基本存在方式,以及系统构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合”理念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生产方式、文化传统、时代使命和杰出人物等深层原因。“和合”理念无论对新时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创造了继承和创新“和合”理念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所形成的“西化派”、“国粹派”、“辩证综合派”,各有优长和缺陷,其代表人物在学术思想的演进过程中,都有反思;各派之间既有激荡也有融合,相补相扶,相交融相互助,形成一幅对立统一的文化格局.在世纪之交,应本着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神,正确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矛盾.以促进中国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依托,历史、全面地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一系列既有批判又有继承、既有创新,又有发展;既有变革,又有运用,反映中国历史前进步伐,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发展要求,融入厚时代要求和精神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时代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直至今天,始终摆在中国人,乃至世界上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既旧又新的课题,是一个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可迥避的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始,一个泱泱大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开始坠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坚船利炮打得东方的古老帝国体无完肤.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做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却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造的大炮,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导航的坚船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个问题困扰着中国的有识之士.这些志士仁人在苦闷彷徨后,从开始仿造外国的船炮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引发了一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论争,由此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化中如何评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论争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中”、“西”、“体”、“用”四个字的排列组合的争论不休: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就是这场文化论争的具体表现.进入本世纪,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门  相似文献   

8.
陈超 《学术研究》2006,26(5):94-98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为播西方文明而来,为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以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东学西渐”及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和合文化散论五则王煜一、国仇家恨及私怨的和解老子洞察“和(解除)大怨,必有余怨”;北宋张载《正蒙》比较乐观地预测“仇必和而解”。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宜阐释老聃这一箴言。意大利两家世仇的消泯,付出了断绝后裔的惨痛代价,然而亲友的余怨恰似白居...  相似文献   

10.
森林文化建设既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又能够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弘扬中国传统森林文化、树立“和谐环境伦理观”、树立“绿色文化价值观”、确立“森林文化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确立林业和谐发展的“经营伦理观”方面加强森林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审美文化的张力与品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怀久 《社会科学》2001,4(11):60-64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理论 ,既有高度的概括性 ,又有强烈的现实性。他所说的“先进文化” ,就内容而言 ,主要包括科学文化、伦理文化和审美文化。审美文化的建设 ,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世纪里 ,全方位地开展审美文化的建设 ,促进审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也是每一个审美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本文拟就审美文化的张力与提高审美品位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文化的涵义很复杂 ,真可谓“人言言殊 ,莫衷一是”。 2 0世纪 50年代初 ,美国学者克鲁伯曾列举了 1 70多种有关文化的定义 ;半…  相似文献   

12.
江湖与中国雅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文化中并不隐秘而又长期为学术界所忽视的“雅文化圈”中的“江湖现象”进行了梳理研究。文章首先对“雅”“俗”文化作了简要的界定,并对“江湖”在这两个文化层中的不同的意义和表述功能作出比较,然后描述了“雅文化”与“江湖”的关系的三种表述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湖”在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意义与位置,探讨了“江湖雅文化”在中国特别发达的种种原因与其中所显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作者认为,“江湖雅文化”的特别发达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泛政治化特色和中国传统文人既有洁身自好的追求,又有个人主义、逃避主义心理的群体性格,它的成因在政治制度、主干思想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认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争论(诸如抽象继承、选择继承、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创造性转化论、综合创新论等等),凸现了同一个课题:文化整合。作者由此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和合学”主张,并从哲理上系统阐发了这一学说,论述了和合之真及其所蕴含的“融突论”的基本内涵;追究了和合学五义及融突论的根据;强调了理论学说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的呼唤;而和合学是求索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的化解之道,是文化方式的最佳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所整合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原则,是21世纪人类的最大原理和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曼君 《东岳论丛》2006,27(2):140-146
闻一多诗学既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又有独特的审美诗性品格。这种文化与诗学的交融,首先表现在理性与感性、思与诗的结合上,其理性精神———个体主体性、公共文化精神与创造民族国家想象的互渗互动,构成了他的冷静地、科学地把握世界、理解人生的方式;其诗性把握———生命狂欢、宗教的形而上追求以及“兽性”,“野性”之类民族强力的提倡等,则形成了他诗意地、动情地体验、沉醉于世界人生的方式,二者的结合体现了理性转向与诗性转向的世界文化思潮。其次,表现在一方面他的诗歌及其他文本、话语历史化、文化化,笔底凸显一个“文化中国”,另一方面他对历史与文化的关怀与研究又渗透着诗性和艺术的形上精神,因而历史与文化又被文本化、话语化乃至审美化了。再次,从20世纪文化的整体语境、特别是欧战后重物质、轻精神的世界潮流和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中,闻一多诗学显示出其文化的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而他的诗学的一些独创性命题如“纯形”“三美”“浑括”“审丑”等又是在这种文化整体语境中被激活并显示出其独特性的。  相似文献   

15.
弘扬中华和合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基础和思想基础。弘扬和合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合”是中国古代产生的思想,孔子把它运用到人类发展过程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人的心灵、人与不同文化等方面加以阐发,形成了系统的“和合”思想体系。21世纪是“和合、冲突与发展”的世纪,一方面,多极化、多变性、多样性,要求不同元素、因素的冲突融合,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和合”的精神是新世纪的思想主流;另一方面,由于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发扬“和合”精神,又是21世纪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战略的提出,中国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引起国际人士尤其是美国学者的重视.与美国文化软实力相比,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既有优势又有不足,总体上是防御性和被动性的,缺乏积极建构的策略;缺乏协调的国家对外文化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高度依赖于政府资源的推动,非政府力量不明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不足,大众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文化贸易逆差较大,文化产业有待发展;以和谐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主流文化尚待构建;传播工具和传播技巧相对落后,运用传播工具的能力有待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力度有待加强;文化价值理念传播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库”作用有待发挥.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谐世界”的提出,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如何适应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和合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西方文化在近现代对东方中华文化的冲击及中国面对这些挑战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上所作的被动的、直接的回应作了回顾分析,指出了在这些回应中,东方文化几乎被放弃的现象。而当代尤其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的解决其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就正是中华和合人文的精神。中华和合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包涵差异与和生,存相与式能、冲突与融合、汰劣与择优、烦恼与和乐等五大义蕴,进而指出和合人文精神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等五大原理应成为21世纪人类最大原理和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新时代党对自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新认识。党领导人民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实现的,领导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共产党人的“心学”既有对传统心学的改造和转化,更有对传统心学的创新和发展,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是对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