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是成名于本世纪40年代上海的女作家。她的小说选材是平凡的,多以“恋爱、婚姻”为题材,而她爱情小说的内在意蕴却是深远而不平凡的。这些意蕴主要包括:1.浓厚的悲剧生命意识;2.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发掘;3.执著于世俗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爱情婚姻中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种种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执着于女性世俗的生存状态的描写,以清醒的女性意识,揭示出充满各种欲望的女性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以及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时代原因、自身特点。预示了女性未来的隐隐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五四”爱情神话的浪漫激情与理想欢悦的美好书写,在张爱玲笔下变成了势利卑微的俗世追求,男人“为谋欢而谋爱”的经济操控,女人“为谋生而谋爱”的经济依附,彼此为各自利益而较量盘算的情场游戏。爱情不再纯洁、崇高,它充满了欲望杂陈的世俗气息和无爱的“爱情逐求”。张爱玲拆解了神性的爱情,将它还原成千疮百孔的俗世人生的本来面目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传奇》以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乱世中的俗人,两性关系是作家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包含着作家对人性弱点的敏感透视和深邃洞察。从心理表象、两性环境、背景根源三个角度由表及里,探讨张爱玲最重要的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市民的人性悲剧及成因,揭示出张爱玲作品关注人性,从世俗与虚无的观照中透出悲剧性的哲学意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止乎苍凉——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贵族传统中出走的张爱玲,高举起世俗的精神大旗以对抗现实的诸般不适、以显示自己的卓卓不凡。这种边缘的地位使她获得能同时窥探两个相对世界的视角,但又无法融入、超越任何一个世界。于是人生成了必然的痛苦和无奈,在她的人生视野里,婚姻情爱,是人与人互相厮杀的战场,个人的努力挣扎是命运重压之下的寂寂自杀。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她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自我的诠释凝筑成一片厚重的苍凉,这种悲剧意识因其缺乏切实的关爱与投入而只能止乎苍凉  相似文献   

6.
以徐、无名氏、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海派市民小说作家以挖掘人性、展现世俗生活见长,自然山水的摹写在张爱玲、苏青那里并不多见,只是在徐、无名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了大量空间。不过这几位作家以自然人性的书写为底色,力图突破传统伦理的框架,为现代人寻找更自然的生存状态。虽然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在文本中并不鲜明,自然人性的欲求却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内在力量,影响着人物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大师,卡夫卡和张爱玲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植根于相异的文化土壤,但都以对人生与人性的剖析,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人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外在势力以及自身内在欲望的左右,使人生与人性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异化和扭曲,并因此而耸立于世界文坛。  相似文献   

8.
说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苍凉人生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苍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张爱玲的小说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全方位、多视角地勘探凡俗人生、体味世事变迁和人生的苍凉,得益于她古今杂揉、中西兼备的叙事技巧.张爱玲小说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陈述,成为不失大气的关注人类生存本相的经典,这正是张爱玲小说苍凉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与苏青的散文都是一种对琐细生活的描述,从中倾注了对世俗人情人性的关怀,而对女性的解剖尤其独到;二人的散文体式具有“私语”的特征,其中张爱玲十分机巧地采取多种“反常规”策略来组织文章,而苏青则实话实说,直白坦率。  相似文献   

10.
红尘深处的一声叹息--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悲剧意识为切入口,从对人性的探索、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对人生的感悟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一、“人性”概念的多重规定人性问题是近代启蒙运动中提出的研究主题。在前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人是神的奴婢。而神的力量不过是当时统治力量的表现。统治者唯一原则是轻践人,把人变成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依附于他们的农奴,变成他们征战的炮灰。这事实是严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为了反对这种统治,必须进行政治批判,而政治批判又以宗教批判为先导。人正是在对神的批判中发现了自己。人性是神性向世俗生活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以悲剧意识为切入口,从对人性的探索,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对人生的感悟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散文独具魅力,被誉为"流言体"。在20世纪40年代"低气压"时期的上海,张爱玲的散文以其耽溺于个人情感的展现和世俗小市民的纵情描绘,不追逐时代共振声音的洪流,而成为一种异质话语。她对世俗生活的审视有着孤独者的姿态,世俗的声音是这孤独姿态的面具。张爱玲散文中蕴含着家国情结和曲高和寡的苍凉,两岸三地均有传人。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把目光对准了都市生活,两者都有其浓厚的都市情怀,而这种都市情怀的落脚点即是上海,他们运用各种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使上海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新感觉派作家们表现出他们对都市病态人性和生活的批判与伤感,而张爱玲眼里的上海是个灰暗、阴郁的人性沦丧地。张爱玲描写上海多是写上海的街道、公馆等比较琐细的小地方,这就从新感觉派作家描写的灯红酒绿的舞厅、酒吧生活转移到每日每时发生的平凡而有质感的家庭这个都市细胞里面,是世俗人共同过着的生活,是平凡的人生。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让上海(都市)作为一个全面复杂多层次的审美对象出现,利用他们手中的笔和他们的天赋才情将都市真实的面貌还原出来。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以深刻挖掘人性著称,作家以冷静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把人生与人性看得明白透彻,故给人以绝情之感.但正是因为这种对人事的通天达地的了解,使她生出了对凡俗人事、庸俗人生的深深理解,"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的同情与慷慨是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对整个世俗的看法,她的温情是在深谙无情的基础上的理解,她的慈悲是在看透冷酷的基础上的宽容.试图从张爱玲的家世背景、个人经历、思想观念入手,解读其作品中深藏在她冷静客观描写、老辣犀利笔法下的对无奈人生的无限慈悲与对软弱人性的深深体谅.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依附型人格不同于古代文士的依附人格。当下知识分子的依附主要表现为对物的依赖,是他们对欲望化的生存方式的主动投靠。当下的依附人格是独立个体面临市场经济下的物质社会主动依附于物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主动的依附。这里的依附型人格分为弱者的依附和强者的依附,弱者的依附表现为自我身份特征的隐藏,走进大众,生命融入世俗,人格趋向萎缩;强者的依附表现为追求权力和金钱,渴望成功,生命走向中心,人格趋向膨胀。  相似文献   

17.
人权根源于人性,即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人权的本原,这就是李步云先生在人权本原上的“人性”论。“人性”论的成因在于三个方面:对天赋人权理论合理成分的吸收,对各种人权本原理论的批判以及李步云先生的法哲学思想。追根溯源,“人性”论发端于四个方面:怎样从国家政治中证成人权?怎样从市场经济中证成人权?怎样从文化传统中证成人权?怎样从人性中证成人权?“人性”论充分表达了李步云先生平等、对抗、和谐与宽恕的人权精神。  相似文献   

18.
坠网之中的逃脱——解读张爱玲作品的“世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为了逃避虚无的人生体验,世俗生活进入了她的文学世界.但在对世俗生活的感性认同中,她的虚无思想又时时渗透于字里行间.张爱玲坠入了世俗最终却又超越了世俗.  相似文献   

19.
变态美编织的世俗传奇──论张爱玲小说审美形态特征之一游友基(宁德师专福建352100)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张爱玲热”。人们选择不同的视角,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奥秘。最早评价张爱玲的傅雷(迅雨)惊呼张爱玲的作品“太突兀了,太象奇...  相似文献   

20.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一部优秀作品,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国淘金热潮驱动下人们各种欲望交织、挣扎生存的图画。在奥尼尔看来,人的欲望主要表现在人性中的物欲与情欲,如果性欲只是情欲的最初级的表现方式,爱情就是情欲的最高级的表现方式,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会遭遇情感的毁灭,从而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分析人性欲望产生的社会原因,探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物欲和情欲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