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占据台湾期间,为巩固其统治,大力推行对台湾人民的同化教育。同化教育重在文化教育,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因而语言的同化教育便成了日本殖民教育的重心所在。台湾人民为抵制殖民当局的不均等教育制度及其同化教育政策,也以语言教育为武器进行抗争,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汉文书房、义学及汉文私塾等的设立。  相似文献   

2.
天主教是近世台湾社会的一重要力量,但大陆对其研究的各种论述却极为鲜见。日据时期,天主教会改变传教方法,吸收台湾民众入教,信徒人数不断发展,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台湾日据时期的民间方言歌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的民间方言歌谣,特别是闽南和客家民歌,具有中国传统民歌的含蓄、达观、凄婉等特质,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台湾南岛语系群族歌谣则在本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情况下,发挥了传承历史记忆的功用.这些民间歌谣贴近乡土,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真实声音,它生命力强,不易为统治当局所扭曲变形,为文人作家提供了鲜活丰富的素材和生动活泼的语汇.在此基础上,文人创作的闽南语歌谣以及闽南语流行歌开始在台湾出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作为日本殖民经济体系组成部分,台湾煤矿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日据初期,台湾岛内的抗日运动及日本殖民政策失当使得台湾煤矿业发展缓慢;一战前后,台湾煤矿业出现了明显的现代化特征,出口市场的扩张成为煤矿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日系资本则通过产业整合,重新掌控了岛内煤矿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权。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因应迅速膨胀的军需工业体系的需求,台湾煤矿业强制扩大规模并被纳入统制经济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日据时期台湾皇民化运动的实质和思想基础、皇民化运动的发展阶段、皇民化运动的内容构成、皇民化运动的社会危害性等。认为皇民化是帝国主义时代所特有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同化运动,随着日本的战败,这一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在日据当局的主导下,以殖民地台湾为主题的鸟瞰图集中出现。这些鸟瞰图既具备地图的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被大量生产出来后,以多种型制在市场上流通,广受读者欢迎。鸟瞰图不仅呈现了台湾最新的地理知识,也展示了全岛的资源分布和依附性发展,显示出殖民当局掌握了“鸟瞰”式统治全岛的能力。鸟瞰图在构图方面,总是将官署、神社等所谓日本“内地”元素置于中心位置,并进行细节描绘和放大处理。在对旅游路线的规划中,除了介绍自然名胜,还楔入种种“帝国”符号,将旅游建构成“帝国”精神的归化之旅。以鸟瞰图为代表的文化殖民活动,在台湾五十年殖民史研究中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之后,台湾与大陆的商贸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日本为阻断台湾与大陆长久而密切的经贸联系,虽继续开放淡水、基隆、安平、高雄四个“条约港”,但却倾力于高雄、基隆两港的建设,以取代在台海传统贸易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安平、淡水二港。但“条约港”的开放远不能满足台湾商民的需要,为稳定政权统治,安抚民心,并将海峡两岸贸易纳入殖民贸易轨道,台湾总督府开放了包括旧港在内的八个“特别输出入港”与大陆沿海口岸进行贸易,使台海民间贸易并未因为政治变故而中断,而是继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8.
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虽一直处于殖民统治的政治高压之下,但却始终高扬着不可征服的中华之魂.唯其如此,它才能顶着殖民宗主国所推行的皇民文化运动,自觉追随着祖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步伐奋然前行,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上的反抗品格和文化上的革新品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反殖反封建的、现实主义的和台湾乡土的基本品性,成为中国新文学悲壮而珍贵的海上篇章.承传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民族文化血统,有着多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割据台湾之后,外国传教士接踵而至,展开了在台湾的传教争夺。天主教与新教便是斗争的双方。现今学术界对两教在台关系基本没有涉及。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比日据时期两者发展及相互竞争的状况,寻找矛盾冲突的深厚根源,以此加深对殖民时期台湾传教势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日据时期台湾通俗小说的创作语言表现为汉语文言、中文白话和日语等不同的语言形态。这些通俗小说侧重于婚姻、爱情、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层面现象的揭示与描绘,较少正面附和或反抗殖民当局的时局政策。其中,文言通俗小说传承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营养两者兼具,日语通俗小说侧重规避政治时局的言情,中文白话通俗小说有着持守汉语与无奈媚日的矛盾性,它们大都具有在日本殖民当局语言暴政压迫下隐性抗争的特点和炎黄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韩国鲁迅研究的启示和东亚鲁迅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鲁迅研究日益陷入困境之时,韩国鲁迅研究却迅速发展成熟起来,通过对韩国鲁迅研究“成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的分析,提出可以给中国鲁迅研究的种种启示。文章进一步着眼鲁迅思想和创作对于日、韩、中3个民族现代思想文化建设具有的基础性价值,论析日、韩、中3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在鲁迅研究上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历史,提出并阐释了建构“东亚鲁迅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东亚货币一体化逐步深入,东亚货币区内亦需要一种主导货币。这里最具竞争力的是日元和人民币。它们都有显著的优势。但亦有暂时不可扭转的劣势,因此都不可能单独成为主导货币,日元和人民币加强合作才是出路。在当前,我国要积极、开放、务实地做好金融工作,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竞争实力,最终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朱莉娅·罗威尔(中文名蓝诗玲)所译《鲁迅小说全集》是鲁迅小说英译本中最新最全的一部,为鲁迅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充分肯定蓝译的同时,通过分析选自蓝译《狂人日记》、《孔乙己》、《社戏》、《祝福》和《弟兄》等5篇短篇小说中的6个具体译例,深入分析探讨了蓝译中出现的误译。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最初是西方人针对东西方贸易路线提出的术语,不能无节制地套用于世界其他区域间的文化交流.若从东方人的立场对古代东亚(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东亚文化交流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义、影响等方面,均有别于"丝绸之路",故应倡导"书籍之路"的概念.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是中华精神文明的结晶;一般而言,物质文明缺乏自我再生能力,而精神文明则可影响人们的心灵,并超越时空,惠及后代.日本的遣隋唐使均以购求书籍为重任,这便是中日两国虽然人员往来极少,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甚多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湖南留日诗人、作家有三种类型1)革命志士、政治活动家,他们以反清革命为大业,文学创作只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他们的创作对促进社会的变革发挥了巨大作用;2)专家学者,他们在精研专业的同时以文学创作为余业;3)职业作家艺人,他们为文学倾注主要心血,留日期间开始创作,回国后活跃在文艺界.作为群体,他们的创作表现出共同特点1)由传统古典文学向现代新文学过渡;2)充满强烈的反帝反封精神;3)创办、发行报刊杂志,推动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激荡,天下大乱.郑国执政子产,审时度势,率先提出了"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的依法度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以求灭灾役,愈创伤,图生存,谋发展.为此,他铸刑彰法,崇德尚罚,改税励贾.这其中既有"罪刑法定"的成份,又有"宽猛相济"的因子,也有"经济法制"的元素.因而它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贯彻党和政府"依法治国"方略,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实现国内经济法制与国际经贸法规科学对接,不无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