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传统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金库中的一枚瑰宝。藏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个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同道师友。 (一)“口耳相传”的医学教育 医学是起源较早的一门科学。人类最早的医疗活动,原动力实际上就是人的自救本能。人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在劳动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将以自救为主的医疗活动  相似文献   

2.
民歌,就是民间的歌,劳动人民的歌。这是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为了适应劳动与生活的需要,表现思想感情,而集体创造出来的一种世代口耳相传的歌曲形式。民歌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丰富、完善。蒙古族是个勇敢、英武、热爱...  相似文献   

3.
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巫达 《民族研究》2004,(1):60-66
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尔普”(份子钱 )是一种礼物交换形式。对“尔普”的研究和分析 ,可有助于人们理解凉山彝族社会。“尔普”本来是维系彝族传统社会宗族内部亲属组织的纽带 ,由于文化变迁的原因 ,后来发展出了跨宗族的“尔普”新形式 ,又由于族群互动的原因 ,还产生了跨越族群的“尔普”形式。“尔普”形式的变迁是族群互动下的一种文化变迁形式 ,其动力来源于彝、汉两族的互动关系。彝族社会中“尔普”的变迁形式是人类学关于族群互动下的文化变迁理论的鲜活事例。  相似文献   

4.
索穷 《中国藏学》2011,(4):107-119,161
公元7世纪,随着藏文的出现,藏族教育由原始的口耳相传走向了文字。之后通过千百年的历史进程,藏族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较大发展变化。到20世纪上半叶时,传统的西藏教育基本分为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三种方式。相比而言,私塾一直是世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根基和源头。本文就西藏传统私塾教育的渊源与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沈宁 《民族学刊》2021,12(6):68-76, 123
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发生巨大变革,至二战以后的后殖民时期,思想和经济在全球所谓一体化下形成新的影响秩序。博物馆随之应运而生,在欧洲和北美显现繁荣发展之后波及全球。然而,在时代变化下,博物馆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定位不断发生着改变,已经历了从“圣殿”般的精英设置到人民性的过程,经历了由“物”向“非物”的转型。在原有社会职能尚未转身的前提下,作为向受众提供反思、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第三空间”,深入探讨博物馆的本质——博物馆可谓是一种记忆的固化形式,并通过“记忆”这一媒介和方法来构建民族想象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当下在全球疫情之下,在不断显现的社会危机及环境变化等诸多问题之下,“后博物馆”时代亟须基于历史和过去的更多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口头传承是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早于文字的出现.以口头传承为形式的藏族文化亦是历经世代而传播至今的口头创作,所以它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点.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略述以口头传承形式所延续的藏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吐蕃时期的盟誓,是联结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纽带,也是当时社会的一大特点。本文拟通过对盟誓形式的演变及其作用的分析,来透视吐蕃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形式及其演变盟誓在吐蕃社会从兴起到形成一种制度,有个发展过程。盟誓最原始的形式是人们之间相互赌咒发誓,最初为“对天起誓”。后期文献的记载当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贤者喜宴》说:“不说谎言之法,即以护法神作证而起誓”;《王统世系明鉴》道:“若不能判断是非之时,立护法神像为证而誓”。今日民间赌咒发誓的语言丰富多彩,更能说明问题。可以说,今日民间赌咒发誓的作法也是古时人们赌咒发誓风气的遗留。最初的盟誓形式随着  相似文献   

8.
在自称“拉珈”的瑶族,曾流传一种民间文学形式——“石牌话,”或称“石牌料话”。石牌话类似自由体歌谣,它着重于讲述和解释石牌制度所制定的条规——“石牌律”。具有文学和科学的双重价值。本文拟从它的产生、形式内容、艺术特点及社会价值等方面,作初步的探析。一、石牌话的产生石牌话是为石牌制度服务的一种文学形式。所谓石牌制度,就是1942年国民党反动势力血腥统治大瑶山前,存在于大瑶山范围内的一种带有原始民主残余的社会政治制度。它把有关维护生产、治安、保障社会秩  相似文献   

9.
人是生活在社会网络关系体系中的一个“社会再造体”,社会关系网络是人的社会资本.移民社会中,社会关系的重构,是移民获得社会资本的主要途径.伊犁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回族在这个移民社会中,通过三种模式不断地重构其社会网络关系:一是自清末以来,内地回族人在“亲串亲,邻串邻”的模式下,不断迁移到伊犁,移植故有的社会关系,建构了“亲串亲,邻串邻”模式的社会关系;二是与当地人建立婚姻关系,建构了婚姻模式的社会关系;三是交接朋友,在新疆伊犁地区回族之间玩着一种互帮互助的社会资本,即“玩恰依”,建构了回族内部朋友模式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知识荟萃     
“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喜爱的住房组合形式.照壁又雅称“文壁”,它象一面大屏风竖立在大院一边,俨然可观.在那白净的粉壁上,有“鸟语花香”、“紫气东来”、“清白传家”、“毓秀群芳”等墨题,书法流畅,寓意清雅. 白族照壁在建造上要与主房协调,位置要适当,和全院相映成辉.在造型上,要力求达到最理想的民族美学境界.有些民间建筑师,要用毕生精力来研究照壁的建筑艺术.有一种叫“一高两低”的照壁形式.“一高”是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是各民族共创中华历史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相互吸纳族体;二是共同开拓疆域;三是协力发展经济;四是维系历史文化传统;五是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六是共育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主要通过如下路径共创中华:一是追求“正统”与实现“一统”;二是强调“以德怀远”与“示之信义”;三是主张“迁徙胡汉”与“胡汉兼用”机制。各民族本为一家的族源认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认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十六国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三大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从“经济的社会建构”角度,去分析老字号工商业在组织类型方面呈现出的差异性.综合广州老字号协会网站上“老字号故事”专栏介绍的老字号和新闻媒体中报道过的一些广州本地老字号,可以把它们按照依附的组织结构,大致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依赖传统家庭或者家族组织建立起来的老字号;第二种是按照国有或者集体企业形式重组而成的老字号;第三种是改革开放之后以个体私营企业形式运营的老字号.本文将对这三种类型老字号的主要特征做出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知识荟萃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兰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四旗,共为八旗。每旗(满语称“固山”)下辖五参领(满语“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满语“牛录”)。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吋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作为一个军事组织,  相似文献   

14.
卓,藏语原是舞蹈的总称,现在成为卓歌舞的专用名词。卓,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歌舞,有悠久的历史。据《敦煌吐蕃文书》,卓的历史可上逆到公元7世纪之前,那时有称之为“顾鲁”、“鲁”和“契”的三种歌,这三种歌的唱词中常提道“鲁郎呢卓冬巴”,即“又唱歌又跳舞”。其中的“鲁”意为歌,“卓”意为舞。此外,在敦煌的古藏文文献中,常把“誓词”一词写为“卓次”(此处的“卓”与意为舞蹈的“卓”字同,“次”为词),如译为汉文则应是舞蹈词。那么当时的誓词是边舞蹈边唱还是其它形式呢?这只有留做以后考证。但是,根据这些零星的记载,可以从中看出卓的歌舞与“顾鲁”等有密切关系,而卓的歌词则与盟誓的语言习惯有关。现在的卓歌舞,虽与“顾鲁”及誓词有关,但它做为一种完整的歌舞形式,其形成则应晚于公元6世纪。  相似文献   

15.
环境与家族:塔吉克人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会有一定的影响.当一个人类群体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又处于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时,这种影响就较大,他们就只能选择那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抵御自然环境所带给他们的重重压力和灾难的社会组织形式,血缘家族就是这样的一种组织形式.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所处的环境与其传统的社会组织,正可以说明以上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东乡族的口碑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山麓地带的东乡族,有人口23万多人,信奉伊斯兰教。东乡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而没有见诸文字的历史典籍。但是,东乡族人民世代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着丰富的口碑文献,其中包括生动感人的民间叙事长诗,五彩缤纷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还有颇具民族特色的“花儿”。这些口碑文献是东乡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东乡族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藏族《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原始性较强的文学史诗,所谓原始性较强,诚如马克思说的“特别是某些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这里说的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一般指人类还没有书写工具或者没有成熟的文字,原始人类只能用口头讲述或歌谣形式来叙述某些重大事件,经过相当长的历  相似文献   

18.
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三种状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民族过程的研究中,根据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情况,可将其划分为“潜民族”、“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三种状态。在民族诸要素完全凸现、构成完整的民族实体之前,地域共同体、血缘共同体、种族共同体、宗教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虽然还不是民族,却具有滋生民族因素的土壤,具有向民族转化的趋势,故可视为“潜民族”。“自在民族”与“自觉民族”的区别在于族体能否被自身认知,即民族认同问题。由于民族是人类相互隔绝的产物,而民族认同只能发生于民族交往、形成对比之际,认同的完成也有个从个别到普遍的过程,因此,一般说来民族认同的发生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并不同步。民族认同在“自在民族”那里不一定存在,但却是“自觉民族”的必备特征。以民族认同为标志进入自觉阶段有两种途径:由“潜民族”到“自在民族”,经民族认同进入自觉阶段的顺序型发展进程;“潜民族”未经自在阶段便先行发生认同,进入自觉阶段的跨越型发展进程。后者是一种非民族共同体对“民族”名义的假借现象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语言,无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研究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对于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我国农村产生、存在过三种经济发展模式,这就是“人民公社化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模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存在,总有其一定的原因,且必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