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春燕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南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的巨著《文心雕龙》,留给人们太多的探求。仅阐述古今文体之间的区别、论述古今文体演变的情况以及提出对古今关系的处理方法等方面探讨刘勰的古今观,肯定其“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等观点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铁荣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7-70,75
作为《文心雕龙》总论的"枢纽"部分,必定有论及"文体"的篇目,那就是"宗经"篇。刘勰"宗经"主要"宗"的是五经之"体"。而每一经之"体"都包括"义"与"辞"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义"是内容要素,是"体"的内在结构;"辞"是形式要素,是"体"的外在结构。"宗"经之"体"主要偏重于"辞",而又不完全废弃于"义"。 相似文献
3.
陈允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32-138
刘勰论文而标举徵圣宗经,其立意既不同于孟子、荀子,也有别于董仲舒、扬雄;其敷赞圣旨之方式,更在马融、郑玄诸儒外,另辟蹊径,故其论文用,不乏自家面目。他在继承儒家注重教化、顺美匡恶等观念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第一,《文心雕龙》全书宗旨之一,在于重点阐发孔子四教中以文为先的文教思想因子,确立了以贵文为基础的新的徵圣宗经模式;第二,刘勰顺美匡恶之说,多结合各体文章之特点,所论怨刺、讽喻、劝诫之对象范围甚广,并不局限君王一隅。 相似文献
4.
何柯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2-15
就影响《文心雕龙》的传统文化诸因素来看,史官文化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史官文化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有史官文化的"圣"的观念;"报本反始"的观念和"述而不作"的观念等层面。而《文心雕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史官文化的这些因素,正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5.
于成宝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65-68
<文心雕龙*诸子>篇一直不被龙学研究者所重视.刘勰通过对诸子学术的评述,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的子学思想,其核心是"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了他充分认识到子学所独有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这种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他认为子学与经学同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提出了"经子异流"的论点,这大大超越了<汉书*艺文志>子学乃"六经之支流裔" 的观点,从而表达了他抬升、推崇子学的思想;二、刘勰的"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在他对诸子文学成就精辟而客观的评论上,指出了子学独有的文学性;三、<诸子>篇所谓的"道"的内涵,实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兼容其他各家的.这是刘勰从两汉经学思想体系挣脱出来的结果,也是魏晋以来儒家一尊局面逐步被打破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7.
王治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刘勰<文心雕龙>受到王充<论衡>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刘勰论文和王充一样,都是从自然之文讲起,把禀受天地的文采、元气与文学创作相联.<论衡>中"文"源于气的思想以及与气相关的"才性"、"才力"说,经<太平经>、曹丕、葛洪,对<文心雕龙>产生影响.王充将"文质相称"的思想引入创作论,并将质文交替变化的历史规律与政治的盛衰和社会的治乱相关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勰的"文质"论.此外,<文心雕龙>还发扬了<论衡>所倡导的"博"、"通"思想,指出创作主体的广见博识、丰富积累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絮萍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2)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一文,言简意赅地表述了他对于碑文撰写的基本观念,对碑的起源与流变做了梳理.他从碑文的创作、标准、目的与创作原则等角度对碑文的文体特征予以较为明晰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文质理论在先秦时期从孔子开始萌芽,由孟子、荀子继承,到两汉由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推动,在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表明了其文质历史发展观,以"文附质"与"质待文"体现了其对文质关系的深刻把握,以"衔华而佩实"、"藻耀而高翔"阐释了其心目中的完美作品。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