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中国伊斯兰教中特有的门宦制度,也约有三百年左右的时间。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史籍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也没有一部介绍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的专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国外伊斯兰教的同志介绍,目前,国外即使是在研究伊斯兰教权威性的著述中,也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的问题。马通同志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一书的问世,不能不说是我国伊斯兰教研究的一个突破,填补了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2.
清代由于受中亚苏非主义思想及国外伊斯兰教思潮影响,在我国西北地区产生40余个大小不一、组织程度较高的教派门宦组织,对西北穆斯林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教派门宦组织产生初期,不可避免地与早先确立的教派门宦因宗教资源的争夺而产生摩擦,引起穆斯林内部矛盾加剧.清政府采取一系列错误的处理方式,使激化矛盾、社会动荡.经历20世纪50年代宗教改革,伊斯兰教各教派门宦的封建性宗教特权已明显消除,但在一些影响较大的门宦中,门宦仍然对其所属清真寺和教众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门宦组织中的从属关系和制约关系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史料和田野调查为基础 ,对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地区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作了梳理 ,并对这一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诸多宗教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作者认为 ,教派分化是宗教自身发展的一个规律性表现 ,正视西海固地区多元教派并存的客观现实 ,有助于我们做好宗教工作 ,促进宗教团结 ;新教派产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宗教矛盾主要与新旧宗教力量对宗教资源的争夺有关 ;门宦制度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 ,现代价值标准视野中的门宦制度固然存在着一些过时陈腐的东西 ,但它毕竟是中国化的产物 ;教派的新旧交替和多元教派并存格局往往反映出宗教系统内部的革故鼎新和相互补充 ;衡量一个教派是否合理的基本尺度就是它与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适应程度。  相似文献   

4.
<正> 清末民初,在中国西北一带纷杂的伊斯兰教教派斗争中,一个名叫依合瓦尼,又自称“哎海来逊乃提”的新兴教派应运而生。这个教派是十八世纪由阿拉伯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1703—1791)创立,马果园带来并传播的,历经约近四十年的曲折斗争,终于自立门户,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教派。至今,近及甘、青两省,远至新疆、云南、湖南、宁夏等地,都有这个教派的信徒。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受阿拉伯半岛万哈卜宗教革新思潮的影响,在穆斯林聚居的西北地区,以马万福为首的一些穆斯林创立了一个新的教派——伊赫瓦尼,提出了“凭经立教,遵经革俗”的主张,中国穆斯林又一次掀起了认识和学习伊斯兰的高潮,遭到了格底目派和其他门宦的强烈反对和攻击。该派快速发展的原因将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论瑶传道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存在两个源远流长的宗教教派,一个是藏传佛教,另一个就是瑶传道教。应该承认瑶传道教存在的客观事实。它主要以梅山教为代表,在道教信仰中揉合了自己的始祖崇拜与原始信仰。它拥有大量的有自己特点的瑶经,还有在人口中占较高比例的师公、道公,而且基本上都是业余的。它有自己的仪轨与戒律,也有与道教相似的斋醮活动。在瑶族的日常习俗中也浸透了瑶传道教的信仰与意识规范。  相似文献   

7.
在民间宗教成为专业性学科话语的半个世纪里,研究范式已是屡经更迭。就台湾民间宗教研究而言,它始终与外部的现实环境相交涉并随之变迁。战后初期,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自1950年代起,政府权力开始在宗教领域申张;其二,1949年后,被称为"新兴宗教"的大陆民间教派开始传入,形成了台湾民间宗教蓬勃兴盛的局面。1970年代,由冈田谦所提出的"祭祀圈"理论被引入浊水、大溪两大区域的研究中,其后祭祀圈、信仰圈和村庄庙讨论盛极一时。1980年代后,民间教派和鸾堂成为新的议题。台湾的民间宗教及信仰问题长期未受到学界主流的重视,而这一领域的拓展仍有待于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对门宦制度及其内在结构等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门宦是苏非导师及其追随者为了有效实现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一系列特定价值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结构比较严密的制度化群体,是由文本化的宗教思想、模式化的宗教仪式和层级化的教权组织等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门宦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会文化系统,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外部引导或自我调适而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中国与非洲的交往中,时或提及老勃萨国。它究竟在什么地方?共有五说:1.它就是剌撒;2.它是红海西岸的苗司霍尔姆司;3.是今伊拉克的巴士拉;4.与摩邻为同一国,即阿克苏姆;5.是脱勒姆森。从史书所载具体内容,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译文对音、居民的种族和习俗、信仰来看,第五说易通,即是今阿尔及利亚西部的特莱姆森。  相似文献   

10.
西宁方言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海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兄弟民族。汉族在全省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聚居在西宁周围的东部农业区和一些半农半牧区。这个地区包括西宁、湟中、平安、湟源、乐都、民和、大通、互助、贵德、门源、化隆、循化和同仁等县市。青海汉语方言内部也有一些差异,大致可分为三个小方言区:(一)西宁话:包括西宁、湟中、平安、湟源、大通、互助、门源、贵德(指贵德“巧话”)和化隆;(二)乐都话:包括乐都和民和;(三)循化话(即甘肃临夏话,俗称“河州话”):包括循化、  相似文献   

11.
明清"宝卷流民间宗教"的兴起与传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西王母形象与信仰,创造了作为至上神的西王母和影响更大的无生老母。与以往神话、仙化、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西王母不同的是,民间教派宝卷与信仰中的西王母神格和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西王母的这种新的形象与信仰也随着民间宗教及其信仰载体宝卷的流传,扩布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2.
<正>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处积石山下,黄河两岸。这里群山环抱,土地肥沃,河渠纵横,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撒拉族人民就聚居在这个景色如画的山川里。 撒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据一九七九年统计,有六万三千多人,除绝大多数聚居在循化县外,其余散居在青海省的化隆、祁连、乌兰、贵南、同仁等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的方腊故事以历史上的方腊明教起义为原型。明教由摩尼教演变而来 ,这使《水浒传》很难摆脱摩尼教的影响。《水浒传》中虽没有提到摩尼教 ,但仍有迹可寻。作者对柴进参见方腊时的衣着和自我介绍的描写 ,体现了摩尼教的日月崇拜信仰 ,方腊在水中照见自己穿着天子的行头 ,则反映了民间秘密宗教对“水”的崇拜 ,而水崇拜又源于镜崇拜 .宋元明清时 ,秘密教派众多 ,它们虽各有自己的特点 ,但其教旨、信仰、仪轨、经卷、组织基础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则大致相同。因此 ,民间秘密教派崇拜镜和水 ,除受中国本土道教影响外 ,也不能排除受了摩尼教日月崇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早在唐代,来自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时称“景教”),就同我北方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一起,在突厥属蒙古各部落中同时传播。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统治阶级采取宗教平等的政策,使基督教同萨满教以及后期的喇嘛教等少数有影响的教派,又成为支配蒙古社会的一支重要的宗教势力。然而,这样一个传蒙数百年的西方教派,并未象其它东方教派一样,能够长期植根于蒙古民族之中。元朝灭亡之后,竟出人意料的突然消逝,在蒙古民族史上留下一桩长久未决的历史疑案。基督教在早期蒙古民族中的传播与消失,固然有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伊斯兰教苏非神秘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门宦有其独特内在特制,并彰显于西北穆斯林族群发展史。本文通过回顾清时回变,力图梳理门宦制度与穆斯林抗清事件内在关联,厘出缘何门宦成为清时穆斯林抗清的重要力量,以期对门宦制度有更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6.
胡水华  仲伟良 《江汉论坛》2005,22(10):97-101
缘起于信仰之争的尼西亚会议,是当时关涉罗马帝国存在基础的阶级对立、利益纷争和军事态势的某种社会历史折射,也是一场隐伏在宗教关注、宗教情感、宗教虔诚、宗教教派论辩中的政治搏杀。本文试图展开那场硝烟弥漫的大公会议,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基督教这个“社会主义”在“当时可能程度上”兴起的“历史上的说明”和对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历史发展与宗教变迁关系问题上“绝对错误的论断”的经典辨判。  相似文献   

17.
继南北朝的独立发展阶段之后,隋唐时佛教在我国进入了教派林立的鼎盛阶段,在众多的教派中,三阶教曾以其独特的风貌显赫一时,屡禁不绝,拥有众多的寺院和教徒,在我国佛教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创立者和领袖就是隋朝相州(今安阳市)人信行大师。 信行于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540)出生在魏郡(今安阳市,魏郡在隋开皇初废,改相州)的一个王姓家庭,其家世虽已难于考稽,但就其所受的教育看,他应是一个书香子弟。信行自幼聪明颖慧,“少而落采”,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弱冠便“博综群经”,十七岁就能对佛教典籍“情理遐举”了。他酷爱品味佛经而又不迷信前人之说,研读时勇于大  相似文献   

18.
伊赫瓦尼教派,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属回族伊斯兰教中的原教旨主义。一方面它与格迪目以及苏非门宦各派一样,在教派上同属于逊尼派,在教法学派上又都遵循大伊玛目哈乃非的法学原理,坚守伊斯兰的正宗信仰;但另一方面,它是更加严格的“真主独一”论者,强调《古兰经》的神圣性和圣训的重要地位。净化、刷新伊斯兰教,恢复到伊斯兰教的早期状态,是伊赫瓦尼维新主张的基本特征。“回到《古兰经》中去”、“凭经立教”、“遵经革俗”三个著名口号,是伊赫瓦尼维新运动的基本纲领。“回到《古兰经》中去”这个口号最早由伊斯兰教逊尼派四大法学家之一罕伯理提出。十八世纪,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加以完善,成为瓦哈比运动的总纲领。中国伊赫瓦尼接  相似文献   

19.
伊公是个广受宁化县河龙乡53个聚落祭拜的神明,它的信仰曾一度扩大到长汀县以及江西省石城县等地.本文以伊公信仰为分析对象,利用地方志、族谱、清朝的碑文以及田野调查资料探讨民间信仰的正统化与地方化问题.认为从伊公信仰的缘起可印证在宋代民间信仰的正统化与地方化是同步的;伊公信仰的扩大受到了官方的推动、经济交往的延伸、姻亲关系的牵引、宗族迁移的播散以及抚慰乡民焦虑心理的需要所影响,它的扩大过程同时也是它与当地社会的环境、经济、民俗文化及民众心理相结合,即地方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哲合忍耶”是自乾隆年间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苏菲团体,后逐渐发展成为门宦组织.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对于西北穆斯林社会有重要影响,对之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国内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清朝官方平回方略、纪略中有关哲合忍耶记述的整理;学者对哲合忍耶反清起义的研究;对哲合忍耶门宦历史和人物事件以及专题和文本的研究;有关哲合忍耶的专题和文本的研究.国外研究表现在三个方面:欧美传教士的调查研究;西方学术机构的研究;日本对哲合忍耶教群的关注.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和理解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大有裨益,但也有许多争议之处,其症结在于“研究者”田野调查较为稀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内东方学”的思维倾向,文化表征在整体纵横面上失衡,造成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文本认同”上的差别.爬梳已有成果对于拓展哲合忍耶门宦研究,甚至对于深挖西北伊斯兰教苏菲主义教团的“本土化”现象有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