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乐器。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雅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相似文献   

2.
杨剑 《职业》2022,(19):88-90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既是学校育人的核心目标,也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方向。本文结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特有的育人功能,从教材整合、学习路径、育人模式三个方面阐述通过音乐教学在中职学生心中“培传统文化之根、铸中华民族之魂”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经创制了古琴。中国古琴琴家之多,琴论、琴制以及琴艺文献之浩瀚,堪称中国乐器之最。古琴音色柔美悦耳,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早己融入到民族的血脉之中,儒、释、道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而儒道文化作为中国本土产生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本文从对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神的分析入手,找出儒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进而追寻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归宿。  相似文献   

5.
叶胜 《职业时空》2008,4(4):96-96
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幼师音乐教材中民歌和具有民族风格的曲目占了相当的比例,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民歌距离学生的生活日渐远去,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职业》2010,(11):18-19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繁重的工作让职场人得不到一丝喘息,后知后觉的人们如今才发现,多噤出的工资原来是公司补给自己的医药费!茶艺、古琴、诵经,这些与职场看似不搭界的名词走进了职场人的生活“慢活主义”今天正流行!不要再为办公室政治而瞎费心思.摘掉面具,沏一杯茶,轻托古琴,在寺庙里做“临时修行者”,还自己一个自由身。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被世界公认为发展大国,自身蕴含的文化内涵不计其数,“民族音乐”便是其中的一种。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文化情感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在我国音乐历史乃至世界层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自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国音乐文化开始互通,中国文化开始走向国际,世界各国家的音乐文化也不断涌入国内,在跨民族、跨国家的音乐文化熏陶下,社会民众得到了情感上的丰富与升华,  相似文献   

8.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皮影艺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浑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它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形式,如壁画、石刻、戏曲、音乐等,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皮影戏是艺人们随着歌唱和音乐伴奏,用手杆操作影人通过灯光的透射,将其映现在屏幕上的一种戏曲表现形式。所以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灯影戏”。  相似文献   

9.
《中外书摘》2008,(12):F0003-F0003
河洛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的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根在河洛”,河洛文化是维系炎黄子孙的重要精神纽带。本丛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河洛文化丰富的内涵.反映了学术界在这项重大课题上的最新收获。研究力量集中,涉及多门学科.内容繁富,规模宏远;角度新,视野宽。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相声是中国传统艺术里的一种,深深地植根于民间,承载着覃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文明的族群之根。而近几年来中国的传统相声却日益没落和边缘化,相声艺术的生存岌岌可危。一直以传统相声的代言人和“非主流相声演员”自居的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却倚靠和发展传统相声文化,扎根民间,赢得了自己稳定的受众群体和生存之地。这既是大小媒体宣传热炒的赫赫战功,更是他自身厚积薄发,活力四射的个性化语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陈桂湖 《公关世界》2016,(1):124-126
“守之世,谓之工”,匠人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钱穆先生谈及中外文化,曾说:“中国人对文化二字的概念,常把一个‘道’字来表达”,又说:“西方人讲文明、文化,只讲的人生外相,中国人称此为‘象’,那是表现在外面,人所看得见的,所谓‘形而下’……中国文化看重在‘人’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在于内心的沟通,而绝不会汲汲然于在外相上去研究和攫取。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与人为善、人天合一,中国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是人心最内在的真诚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王政 《现代交际》2011,(7):90-91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典音乐与古代哲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阐述了哲学与传统琴学之间的关系,论述了音乐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一系列音乐理论在古代文化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价值观渊源流长,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感受认识、价值取向在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占据最高地位。如下调查资料显示出“三资”企业青年的国家观的实际状况。一、国家观的总体描述“三资”企业青年中,爱国意识、“民族复兴”价值观占了主流,大部分青年认为“中华民族不久将来定会强盛”。我们调查发现,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78.9%的人对此有相当程度的认同感,认为传统文化可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有力.0%的人反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应向西方看齐”,80.1%的人认…  相似文献   

14.
古风文化是本土亚文化中蓬勃发展的一个分支,以生产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音乐作品为特色,逐渐聚集起了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古风音乐亚文化圈。从亚文化的生产实践入手对古风音乐圈的文化认同进行研究发现:在形塑民族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创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诗意传统进行了现代化改写;在培养群体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圈对内通过符号生产进行群体身份的赋予,对外则通过仪式化展演强化群体认同;在寻求自我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圈成员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生产实践,或是积累亚文化资本,或是回应对个体身份的疑惑。古风音乐作为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良好呈现形式,成为提升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感的催化剂,也响应了新时代构建文化自信的国家策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遮蔽、创作者的话语权被削弱、组织松散缺乏优秀领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以后。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伴随西方经济、政治上的侵略而来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巨大挑战。在面对这种文化危机的情况之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传统学术、武术、医学、音乐、美术等纷纷出现了“国字化”现象,于是国学、国术、国医、国乐、国画等名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在中国的深入人心以及国粹主义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文中试图对这些现象和原因进行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6.
传承人的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最重要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这是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从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传统音乐的抢救与保护的实践来看,传承人问题是尤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传承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缺乏传承人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老年世界》2008,(17):7-7
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线,把中国的文字、书法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体现了“心智、身体、精神”和谐统一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中国学论坛”之“反思传统与现代” 近代以来以“西化”为内容的中国改革、革命每一次的挫折与失败,都加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和批判,要求进一步西方化乃至“全盘西化”。反过来,“西化”的成功却又促成了中国在文化上对传统的认同与回归。  相似文献   

19.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价值和和积极意义。本文认为,孝道文化构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伦理文化,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今天的中国人,包括世界华人仍具有强大的影响魅力,但是,由于传统孝道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其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现代社会对传统孝道文化应是判断地继承,而且,更重要是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重建起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音乐在音腔的变化、韵味上与西方乐曲有很大的不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是西方乐器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的典范,其作品既带有西方音乐的美,又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本文就从音色、气韵、留白、踏板几个方面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进行初步地探讨,希望能对中国钢琴演奏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