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很多专家、学者对"香港文学"和"香港作家"作了明确的界定,但都不同程度存在些问题.笔者认为,"香港文学"是具有华人血统的香港作家用华文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文学因素;"香港作家"是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不管现在或以前居住在香港还是国外)最后的落脚点在香港、具有华人血统并用中文进行写作、曾出版过文学作品或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包括文学评论和翻译著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香港文学的研究虽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重视新文学、忽略传统文学等问题.这既不利于揭示香港文学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也割裂了其与内地的天然文化认同.实际上,香港文学应由近代说起,近代描写香港的传统诗歌,也是香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的特殊性,近代涌现出许多歌咏香港的诗歌.这些诗歌既全面描绘了香港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新奇事物和自然景观,又集中反映出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中知识分子的心灵悸动和嬗变,不但引领了中国近代诗歌的革新方向,而且孕育了香港现代文学的各类主题和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学、文化价值,不应为香港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3.
古远清 《学术研究》2002,(7):112-116
香港文学研究不仅在弥补内地文学研究空白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而且它还承担着开拓内地学者研究视野和整合两岸三地文学这一重任。它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目前仍属“试写”、“初写”性质 ,为学科的草创阶段。正如全球化不会使香港文学失却自己的特色一样 ,新世纪的香港文学研究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仍可单独成为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4.
香港新诗从1949年起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是一个寻找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也是"南来"与"本土"从对峙逐步走向融洽的过程.尽管没有出现大师级的诗人和经典之作,但仍积累了自己的"香港经验":边缘地位,本土立场,中国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问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970 年代后的香港文学与香港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相呼应,以其在全球性背景下开始的多元化进程和雅俗课题上的突破揭示出20世纪后30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这些都根本性地拓展了中国内地学术界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思路,使之得以摆脱"中原心态"、"启蒙思路"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遮蔽,建立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文学互为参照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左右翼政治对峙中的战后香港文学“主体性”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香港,在国共战争日趋白炽化的中国内地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具包容性的空间。一方面,在东西方"冷战"意识形态背景下形成了香港文坛左右翼的对峙,但这种对峙的特定表现为,左右翼阵容不仅在文化、文学层面上都有较大的回旋空间,而且在香港扮演"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承的角色"、香港文学"主体性"建设上皆有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香港文坛未介入体制上的意识形态操作,左右翼一时的强大并未影响香港体制的改变,所以,战后香港文学接纳了被内地左翼文学排挤的其他新文学传统。此期的香港,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化"殊途同归",现代派文学则扮演了政治突围的角色,独立的"香港意识"得以发展,香港文学"主体性"得以建成,由此逐步产生出新的香港文学范式。  相似文献   

7.
香港文学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语境中产生和发展.在香港文学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代表性文类社会写实性文学、前卫探索性文学和通俗娱乐性文学,侣伦、刘以鬯和金庸分别是其代表性作家,这三位代表性作家的文化追求和文学创作,分别凸显了香港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提出对纠正国内长时期流行的机械的、教条式的文学观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我们至今并没有准确理解"文学是人学"中的"人"究竟为何,从而最终准确理解我们的文学应该"为什么人"和"怎样为"等问题。作家艺术家们有选择"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自由,但更应当谨记:人民需要是当代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9.
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这是它的普遍性。但是 ,由于地域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和现实发展的因素 ,香港文学又葆有自己文化内蕴和外在形态上的某种特殊性 ,或叫“本土性”、“香港性” ,并因香港的国际性大都市地位 ,把香港文学推到世界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自1949年后开始走向分离,大陆左翼文学成为主流,台湾则为右翼文学所控制,只有香港这个"第三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文章从"左"与右、 现代主义和通俗文学等三个方面讨论香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