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对台湾著名作家姚一苇早年在大陆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史实的求证,并就其中两篇重要的小说《输血者》、《春蚕》与鲁迅、施蛰存的某些小说作了比较,从而见出其与三四十年代乡土文学、左翼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联系,由此也提示了当代台湾文学和现代中国新文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与施蛰存虽然看来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其创作精神,创作方法,艺术旨趣实际有同有异,对其比较,便于认识两人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作家中,鲁迅最早在小说中运用性心理分析,施蛰存则直接将弗洛伊德的理论移植到作品中;鲁迅借心理分析揭露人物虚伪,表现了更多的社会内容,施蛰存则更多地表现了其本能力量.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与爱伦坡两位作家都醉心于怪诞主题的文学创作。从创作渊源上看,施蛰存承认曾耽读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早期写过模仿之作。但笔者认为,只有当施蛰存的两个文集《梅雨之夕》和《将军的头》完成以后,其创作逐步走向成熟之时,两位作家才开始了真正的对话与交锋。本文试图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讨两位作家小说中的怪诞的生成与表现。论文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超自然的美、变态的爱欲、死亡这四个方面层层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中的怪诞主题。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虽被视为是海派代表作家,但并不长于对上海的叙述。他作为派海作家的意义,在于自觉运用带有强烈的现代派色彩的观念和方法,分析人物和事件,而不在于对上海故事的讲述。他是上海的观察者,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感受上海。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和施蛰存的小说有同有异,很有可比性。其异同主要表现在:都属于心理分析小说,但其严格程度、感情烈度不同;都有对性心理的描写,但郁氏写的是性苦闷,施氏写的是性压抑;小说中都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但郁氏小说多描绘自然美景,施氏小说多渲染古典之美。两人小说风格的相同性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修养的共同性、现实人生的孤独和压迫感以及外来影响的共同性,不同性主要是生活经历、文学主张和性格不同造成的。比较两人小说风格的异同能让人们更好地把握两人小说的艺术特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窥探作家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认识施蛰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不但是 2 0世纪 3 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领军人物 ,而且在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碑版整理方面都卓有建树 ;他长期编纂《现代》等文艺刊物 ,对祖国文化的继承和创造 ,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呈现出浓厚的讽刺色彩问题,探析施氏对历史内容及对象的独特的选取、观照角度,来阐释其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历史小说的独异性。  相似文献   

9.
老舍和施蛰存都是都市小说家,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而是客观中肯的,但仍然能发现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施蛰存运用心理分析和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相似文献   

10.
"新感觉调和者"施蛰存用乡土情结书写迥异于刘呐鸥与穆时英的"城与乡"。"回乡"中有想象性的"返乡"与现实版的"下乡","进城"则统一流露出辛酸与悲哀。如此,若简单概括施蛰存对城与乡的感情是二元对立的未免显得偏颇,作为"都市异乡人"的施蛰存自己也挣扎于对待城与乡感情的双重否定。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小说以心理分析著名 ,但其小说在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性、复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表现为人物与他者的暗辩、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小说结构的对位、人物的对立式组合等  相似文献   

12.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意蕴丰赡、晦涩难懂的爱情小说。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外部压力,也源自他们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这种意识既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也隐现在其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在两性关系中,子君试图用自欺的方式挽留爱情,涓生则在自欺中选择逃避子君的逼促。当涓生勇于面对真实、逃离自欺后,子君的悲剧性结局让他重新回到了自欺的状态,他带着悔恨和悲哀反思自己的真诚。《伤逝》中所表现的自欺意识和复杂人格,是鲁迅丰富复杂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的间接折射,体现出他对人类普遍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用"生存论"视角解读了《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言行后认为:他的言说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其"突外"后在常人世界的"归化"是一种生存方式;他的存在已成为中国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秩序的一个他者性参照系,并体现了鲁迅直面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14.
网络“民间鲁迅”的崛起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公共领域的创生,从而与“政治鲁迅”、“学术鲁迅”鼎足三分。与此同时,清除网络鲁迅批评中的语言暴力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现代阐释者认为,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说以抒情为诗歌本质,摆脱了儒家诗教的传统,使诗歌抒情不受儒家礼义束缚,诗歌的功用也不再以儒家风化为本.但由<文赋>"诗缘情"本义及陆机以儒为本的思想可知,"诗缘情"之现代阐释与陆机原义存在偏差.现代阐释之"诗缘情"说的理论观念不属于陆机时代,而至齐梁时始真正出现.因此,现代阐释实是对原典本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详细地论证了林语堂和鲁迅两次“相得”和“疏离”的过程 ,尤其是对第二次“疏离”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等 ,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即 1934年 9月 13日曹聚仁招饮的家宴上 ,并作了令人可信的周密分析 :第一 ,既然鲁迅“怒不可遏”地“拍着桌子……指斥林语堂” ,并“弄得林语堂当众出丑” ,那么 ,林也会象第一次“疏离”时那样“彼亦争持 ,鄙相悉视”的。第二 ,鲁迅除 1934年 9月 13日记有“晚曹聚仁招饮于其寓 ,同席八人”外 ,再无有记载曹请客之事。倘若曹有“再请”或“先请” ,以鲁习惯日记之详 ,肯定是要记载的……这对过去所有论者只谈其“疏离”但绝没有象介绍第一次那样具体 ,是一个补正。他们二人的“相得”和“疏离” ,虽然有多种原因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 ,还是重大原则问题的分歧 ,即他们对人生和生命本身的价值意义认识不同等诸因素 ,于是 ,“醉翁之意”遂因“山水之间”导致了他们彻底的决裂  相似文献   

18.
师陀是一位致力于乡土小说创作的京派作家,同时又是与鲁迅在精神血脉上有着深深联系的作家。他对乡土中国社会关系的揭示、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都承续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另外在诗学建构方面,他小说中的归乡模式、散文化体式以及意象、语言的使用也可见鲁迅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9.
《社戏》具有真善美的艺术品格,不仅因为有故乡的烟波画船、朝云暮卷、云霞绚烂、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滋润,真爱的呵护,理解的支撑,感动的陪伴。《社戏》的写景使我们嗅到了一股美丽清新的气息,《社戏》的写情则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纯真与善良的种子。无论是艺术还是叙事,《社戏》均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浓郁的真善关品格。《社戏》中的真善美,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行进;而美则是它达到善的路径。《社戏》的叙述之真、风景之美、人物之善,使作品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这种真善关的和谐统一中,《社戏》中的故乡也成了鲁迅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