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及西藏西部阿里的传统税收制度及其与占有制和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毫无疑问,由于历史、经济及地理背景之不同,此种制度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多样性。尽管如此,它们与西藏中部地区的税收制度在形式上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方面仍有着共同的特点。作为本文的一个结论,这种税收制度必须从一个广阔的经济范围加以理解。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而言,这种制度是特殊农作制度的产物,而这种农作制度则又以大规模的农业、土地使用权的限制、低下的生产力、有限的货币制度和市场体系等为其特点,在传统的西藏社会中,税收对于巩固农作制度及其相关的社会制度方面起着关键性 相似文献
2.
西藏传统藏纸工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纸作为传统纸品中的独特品种,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2006年藏纸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对西藏著名的藏纸生产点金东造纸坊和尼木造纸点等的实地调查,较详尽地介绍了藏纸的原料来源、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为今后进一步探讨藏纸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以及对藏族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3.
旧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历来是藏学界十分热门的话题,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硕果累累。但从目前笔者掌握的有限资料来看,学界的研究多是从“政教合一”制度具体的存在形态入手,描述其形成的历史过程,揭露其反动本质,而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其产生、存在的内在机旧西藏与中东传统伊斯兰国家的“政教合一”制之比较制、运行机理进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笔者不避舛陋,试图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通过另一个侧面,认识和把握旧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恳望学界方家斧正。一、“政教合一”制生存的社会基础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5.
西藏与中原文明关系史研究的拓新之作──《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评介杨凌最近,由藏学青年学者、西南民族学院副教授石硕撰写的《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简称《发展史》)引起了藏学界及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反响。此书时间跨度上起石器时... 相似文献
6.
7.
文章利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方法,通过对西藏民间文学故事中与印度、阿拉伯、日本、蒙古和汉族等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民间文学故事中相同或相近故事的比较研究,证明了西藏自古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地区,而藏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借鉴、学习和吸纳外来文化的民族。 相似文献
8.
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地域、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都要回答和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即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问题。 所谓传统文化,指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统一特色的文化。所谓西藏传统文化,首先是地域文化概念,指现今西藏自治区的历史文化。但是,藏族是西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自古生息繁衍在西藏高原,是西藏历史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因而,西藏传统文化,就其文化主体性来说也含有民族文化性质。 任何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传承性,文化现代化也是文化传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继承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是西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具有 相似文献
9.
解放前后西藏商品经济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实现和平解放四十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臣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同时,藏学界对藏族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就解放前后西藏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社会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地理环境及其它诸多方面作一简单的比较研究,以求方家匡正。一、西藏和平解放前:(一)西藏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土壤是封建农奴制度,生产上主要是以农牧业为主,在这种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纸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传统手工纸强韧、耐用且质感良好,是持续可循环的,但目前传统手工造纸工艺却日渐式微。20世纪50年代,部分西方艺术家开始打破纸的固有概念,以纸纤维为媒进行艺术创作,使纸的呈现突破平面的限制进入立体模式。研究纸纤维的特性与艺术形态,把手工纸作为一种引发产品设计创造力的媒介,打破手工纸固有的观念,考虑将其与传统手工艺结合的可能性,将纸纤维的艺术形态合理地与产品的实用原则相结合,同时推动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这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壮泰民族各居一方,相隔千山万水,但在传统的艺术种类、表现手法、文化内涵、艺术风格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却表现出诸多的相同或相似性。其原因除了人类在审美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外,还与壮泰民族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及其传统文化模式密切相关。通过对壮泰民族的传统艺术及其审美观念的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其传统艺术、文化心理、文化生态及历史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发展壮泰民族的传统友谊及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学术背景、学习和工作的经历、研究方向及成果、对人类学的前景展望等方面对格勒博士作了详细的介绍.格勒作为藏族人,热爱藏族同胞和本土文化,对藏民族的起源、历史、民族同化、藏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运用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手法对西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了青藏高原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基于文化的多元性西藏应该建设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传统的佛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等一些比较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西藏与内地沿海城市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西藏与内地沿海在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背景、人口流动和非农化4个方面的对比研究,提出由于西藏与内地沿海自然、人又环境不同,城市化起点各异,所以其城市化模式独特,应避免走内地分散式乡村城市化道路──以乡镇企业为主,农民"离土不离乡",村村办厂,"小城镇遍地开花"的资源浪费型城市化道路;西藏一开始就应采取更为宽松的户籍政策,鼓励农民"离土离乡",直接进城办厂,走一条以发挥聚集效益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西藏林卡与汉地园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描述西藏林卡和汉地园林的特征及思想渊源等问题,比较了西藏林卡和汉地园林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通过比较揭示了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意在说明:西藏林卡与汉地园林的精神关系,藏传佛教精神结构与生活结构、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中国园林如果缺少对西藏林卡的论述,那么中国园林只是对某些特定区域园林特征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自13世纪起,尼泊尔工匠成为西藏中部地区铜佛像制作工匠的主流,极大地影响了藏传佛教铜佛像艺术的整体面貌.昌都工匠群体源起于西藏东部昌都的嘎玛、柴维,铜佛像制作传统与历史上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兴起有关.昌都铜佛像工匠群体在20世纪自东向西大规模迁徙拉萨,这与20世纪20年代十三世达赖时期遣散尼泊尔工匠启用西藏本土工匠的政策有关.20世纪中期以来,来自西藏东部昌都的铜匠在拉萨的铜像制作业中占有垄断地位,成为西藏本土铜佛像制作工艺传统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重点分析和比较了西藏与内地陶器的起源及陶瓷业的现状.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讨论两地陶器的起源情况,认为西藏和内地陶器的起源基本同期;二、探讨两地陶瓷工艺的异同;三、比较两地陶瓷业发展和现状,并分析两地由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文化因素等产生差别的原因.最后针对西藏陶瓷业现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藏东部方向的文明地区,就种族文化与经济类型而言,明显地存在着南、北两大不同的民族系列,这就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主要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系列和北方草原地区主要以众多的游牧民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系列。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这两大民族系列之间的冲突、对抗、融合与同化始终迭宕起 相似文献
18.
晚唐五代敦煌寺院与中原田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代时期敦煌处于吐蕃和归义军的统治, 此时的寺院模式与中原历代形成的田庄极为相似。通过二者在阶级构成、经济生产、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比较, 可得出结论: 此时之敦煌寺院为不完全之田庄。 相似文献
19.
西藏传统社会是以血缘、亲缘、地缘为主的共同体,亲属制度、宗教信仰、社会网络、村落组织等是社会整合的有效方式.和平解放所带来的制度变革,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世俗化、现代性的冲击,使西藏的传统社会整合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社会整合与西藏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际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社会整合力量中的有利因素,也要避免固有的社会制度对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风俗习惯是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普遍存在。由于藏民族所处独特的地域和环境,产生了与西藏民俗相适应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藏民族传统体育。藏民族传统体育源于生活,反映出藏族社会生活和特有的民风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藏族群众精神文化和娱乐的主要方式。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与藏民族的信仰民俗有着直接的关联,在西藏民间沿袭着的达玛节、望果节、插箭节、萨嘎达瓦节等的崇拜信仰祭祀活动中,体育运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西藏的民俗节日是比较多的,传统体育也是西藏节日民俗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