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庞敏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意境是艺术思维的高级意识活动。语义场对于意境具有自主性,意境的第一大涵义是“意义凝合”。意境的第二大涵义是,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统一的两个中心:统一于物心、物我原理;动态地统一于生命、精神和文化。从语义场与意象关系入手,可以得出语义场、意境、意象三者相谐合的艺术通变规律,由此启示出意境的新的解构 相似文献
2.
秦忠翼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134-137
毛泽东的意境观是对中国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和自己诗词创作经验的正确的理论概括。意境理论是对中国诗歌创作创新的理论概括。“兴”中意象的独立性及其创造性组合,形成意象的虚实关系,是意境诞生的前提条件,是诗形成言外之意,韵味无穷的奥秘所在。毛泽东强调意境要高尚,从动态营造意象,写出事物的性格,使之“有变化”,“见出诗之波澜”。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善于营造意象,构成意境,因而意蕴丰富,意味无穷,富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丽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151-154
作为一种审美崇尚,意境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心理之中,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状态而随时可能渗透于艺术作品之中。中国电影求其神似,求其意境,追求影片内涵的抒情写意性和镜头画面的诗化意境。我们知道,意境的形成是从“情景交融”开始,通过“虚实相生”接通有限与无限的,所以,意境具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象外之象”等三方面审美特质,它们相互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的本质和内涵。意境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里占据着“中心位置”。因此,无论是哪一代中国电影导演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追求意象和意境的审美体现,注重通过意象的组合,感物兴情,情与物融,营造出浑合无垠以至两忘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4.
比兴思维与意境的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3):83-89
艺术意境是艺术思维的产物。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核心概念,它起源于道家,也受佛学的影响。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具有咀嚼不尽的美感特征。比兴思维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通过类比联想、形象拟比和情感整合促成了情与景的交融,通过化实为虚、虚实兼顾融合虚与实,从而创造了一个意兴和兴象兼具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然而,比兴思维在意境创造中的表现是极为复杂的,很难在一个规则的、程式化的游戏中作准确的、毫无遗漏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马会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是“虚实相生”产生的哲学基础。“虚实相生”突破艺术的物质手段对于丰富复杂的生活的表现的局限 ,有形空间蕴涵无限的追求。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刘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在唐代形成的意境理论中,刘禹锡对此作出了贡献,他站在总结自己创作的角度:从理论上阐述了诗歌意境构建的内部结构;用佛教,包念致悟的方法来解决意境创作的构思困难。本文探讨了上述问题,并结合他的创作,分析了其理论在他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释“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志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5):1-6
今天用"意境"来谈艺衡文的也多,本文则仅仅讨论"意境"的本义.由于意境的发生、发展走过了从"形象--意象--意境"的逻辑发展历程,所以本文虽题目为"释意境",其实是要解释"形象"、"意象"和"意境"三个概念,解释这三个概念的本义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发生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浅议意境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引如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80-82
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意境的概念及意境的创造过程。意境的创造需要有真景物、真情感,从而到达“象外之象”“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最后在读者的阅读、接受和想象中完成整个意境的创造。关于意象,比较赞成“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的定义。通过比较认为,意境的外延大于意象。意象是一个小单位,一首诗歌里的意象都是为了塑造同一个意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的意境与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画家们主要依借空间境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师外造化”、“师法自然”就是创造绘画意境的根本途径,画家们为了创造出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以实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创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境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0.
吴苏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6):40-41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 ,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 ,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制度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环境促生了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而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则是意境发生、形成主体基础。用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和意境的特征进行相互分析,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意境的发生原因和意境的文化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论审美接受与意境的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宏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
古典诗歌意境是一个开放的整体,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由无限多相互作用的意境再生状态构成.意境再生状态即是读者在欣赏中生发的审美心意状态,以内视觉图景为标志.再生状态是诗人与读者的共同创造,由文本物理场与读者心理场相互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13.
刘艳玲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美学术语。一般人认为诗歌创作的焦点问题在于意境的创造,对儿童诗来说,创作的焦点却是意象的组合。儿童诗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表达有其特殊性。儿童诗中意象与意境创造的关键是捕捉意象。 相似文献
14.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芬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2):81-85
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基础,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6.
周虹云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109-111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马奔腾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8
意境创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和生存智慧,这种美学追求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系列冲击,但其内在特质符合人性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因而仍然具有突出的当代价值。超越于仅仅把意境作为一个古典美学概念进行研究,而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重新审视意境问题,必能使之为构建更美好的人性、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长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辛晓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
意境和意象是两个既独立又相联系的审美概念.意境是经过体系化的意象群落,是若干意象的有机组合.意境的内涵大而外延小,所以,意境在其所处的时空位置上,往往不如意象那么灵活.特定的语境的丧失,甚至可以导致意境的磨灭.意象偏静,它倾向瞬间的意味;意境偏动,它反映了时空转换和情思流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意境翻译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光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69-73
意境是文学艺术的终极本体 ,意境论阐释从创作到接受过程中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融合所形成的艺术世界。意境是艺术创造的结果 ,获得境界靠艺术节奏来完成。意境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是所指 ;艺术节奏则是艺术的形式 ,是能指。艺术的节奏、境界是一个四维时空的统一体。作为空间的境界 ,它是一种心灵、思维的生命时空之美。从古典美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角度来构建意境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学的全新课题 ,探究译者意境创造的可操作性的途径亦是新世纪象征交换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魅力源于意境的优美。古往今来,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中,诗人们往往运用一种和析字修辞格相接近的修辞手法,即把数字(语法上叫数词)拆析开来去表情达意或拓展意境。枯燥的数字经过诗人的巧拆善析非但与枯燥的概念绝缘,而且还能在诗歌语言的有机组合中变成诗歌形象里有生命的特殊细胞和美感因素,甚至为诗歌意象增色、意境增辉。概括地讲,诗歌的析数特征有四种:加法析数、减法析数、乘法析数和除法析数。然而,具体在一首诗歌的创作中,诗人们不管运用哪一种析数法都对诗歌意境的营造起到特殊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