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由广西民族大学、泰王国驻中国大使馆联合举办的“壮泰语言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4月8日在广西南宁举行。100多位泰国和中国学者、泰王国驻中国大使、泰王国驻南宁领事馆、中国驻泰王国大使官员、泰国企业家等出席了会议。泰王国诗琳通公主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告。中泰学者就泰族与壮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历史关系、共同特点、差异性及其原因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壮泰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的研究。壮泰语言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覃彩銮  相似文献   

2.
“壮学研究结硕果 ,果香飘到北京城。” 6月 1 5日上午 9时 ,北京人民大会堂广西厅热闹非凡 ,《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两部著作首发式在这里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 ,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 ,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江平 ,原全国人大常委民委副主任伍精华 ,原国家民委副主任黄光学 ,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以及国家新闻出版集团等有关部门的领导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孙瑜 ,原自治区副主席张声震 ,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萨甘·素提巴蒂 ,泰国艺术大学校长普特·维拉巴…  相似文献   

3.
“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第一阶段工作顺利结束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广西民族研究学会与泰国艺术大学联合进行的“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从1991年开始实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调查研究工作。1993年9月21...  相似文献   

4.
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壮学学会、武鸣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4月15日至18日在广西武呜县举行。来自泰国、老挝、越南、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捷克等9个国家26位学者和来自北京、湖北、甘肃、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120多名学者出席会议,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广西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电台、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南国早报、南宁晚报、南宁电视台、广西民族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派记者参加会议并作了报导c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李兆悼在会议开幕前接见了出席会议的…  相似文献   

5.
1989年,由覃圣敏主编《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正式出版,并荣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随后,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成果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也是广西第一次在北京大规模展出壮学研究成果。之后,为了破译壮泰同源的"密码",覃圣敏和课题组的专家们在事业的盛年期,用长达13年之久的时间,完成了五卷本,约300万字的《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该书出版后,于2004年获得广西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名。覃圣敏和课题组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的肯定,希望能用这样的方法把其他东盟国家的侗台语民族进行对比研究。覃圣敏可谓是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开拓者!  相似文献   

6.
《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和《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已经出版面世。今天 ,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区民委在这里举行首发式 ,我谨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 ,对首发式的隆重举行和明天即将召开的学术座谈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光临首发式的各位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为编纂《壮学丛书》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以及关心、支持《壮学丛书》编篡出版的有关部门和人员致以诚挚的敬意 !《壮学丛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编纂的、系统展示壮族悠久历史及其灿烂文化的文化建设工程 ,具有…  相似文献   

7.
由广西社会科学院、武鸣县人民政府、广西壮学学会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而举办的“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4月15日至18日在广西南宁武鸣县隆重召开。来自9个国家和国内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李...  相似文献   

8.
最近喜读了覃圣敏研究员主编的五卷本《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一书。这是一部共 2 84万 4千字 ,数十位中国学者和泰国学者经十几年合作完成的研究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的划时代巨著。这部著作在广西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创造了几个第一 :是解放以后我国学者和友好邻邦学者合作研究出版的研究两个国家两个重要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一部多卷本学术著作 ;是中国学者和东盟国家学者合作研究出版的第一部多卷本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著作 ;是广西社会科学界近年来完成的一部卷数和字数最多、包含 (时间、空间和学科门类 )范围最广、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现…  相似文献   

9.
壮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集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宗教学、生态学等于一体。该书由广西民族大学壮学研究中心策划组稿,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壮泰族群发展"这一主题,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壮族历史文化与民族关系研究""壮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研  相似文献   

10.
为了总结近10年来广西民族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广西民族团结"四个模范"的原因与经验,探索新形势下民族研究工作的新任务、新思路和新方法,开拓广西民族研究工作的新局面,同时为了完成广西民族研究学会、广西壮学学会理事会和领导班子的换届工作,由广西民族研究学会、广西壮学学会共同主办的会员代表大会暨"民族团结与民族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31日至8月1日在南宁召开.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人类珍贵的口头传统文化遗产,农业谚语是人类农业智慧的具体表现.壮、泰语农业谚语反映了壮泰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农业生活、农业结构、农耕技术和农耕习俗,折射了两个民族农耕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利用农业谚语解读壮泰民族的农耕文化特征及其内涵,是探究两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的新视角、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民族文化的发生、存在和传承的形态来概括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进行重点比较。笔者认为,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生型式应属原发型,其 突出的代表是稻作文化和壮泰民族语言,这是由壮泰民族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决 定的,也是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最大的共同点,与壮族不同的是因迁徙的关系,泰族文化带有 移植的性质。在存在型式方面,壮泰传统文化均属于兼容型,但兼客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对象 则不相同,对壮族来说,主要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泰族则主要是受印度文化影响的结 果。在传承型式方面,壮泰传统文化应属连贯──重组型,这是由构成壮泰民族文化的四个 层面十二个文化丛结所表现出来的连贯性、重组性和创造性来决定的。但在具体的传承渠 道方面,壮泰又有较大差别,壮族主要通过社会教育,而泰族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壮族地区的 学校教育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脱节,而泰族地区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3.
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开创广西民族研究新局面, 1999年 12月 28日至 29日,广西民族研究学会第四届、广西壮学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广西各民族与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来自区直和全区部分地、市、县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1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共90余篇。 本次大会对广西民族研究学会和广西壮学学会进行换届选举,通过了《广西民族研究学会章程》和《广西壮学学会章程》。同时以“广西各民族与二十一世纪”为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通过学术交流,达到了把广西从事民族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团…  相似文献   

14.
2006年4月6日,由泰王国诗琳通公主率领的泰国经贸与文化代表团访问广西。广西壮学学会名誉会长张声震研究员亲切会见了诗琳通公主,介绍了近年来壮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并代表广西壮学学会向诗琳通公主赠送了《壮学丛书》已出版的学术著作。自治区民委副主任龙毅  相似文献   

15.
壮族有1700多万人口,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除广西外,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均有分布。作为南方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保持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壮族文化与东南亚各国的相关民族文化有着渊源关系,是属同根生民族,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研究对象。我与壮学研究结缘, 是从1985年从事整理民族古籍事业起,二十年来,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整理民族古籍、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考察集一系列活动中,尽所能致于壮学研究推广和发展,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感慨颇深。  相似文献   

16.
泰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人口约有二千多万。壮族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达一千三百多万。中泰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的西汉时期。《汉书·地理志》说:西汉时期的官方商业使团经常出海,“赍黄金缯而往”,“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杂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据我国学者考订,所谓“都元国”,即今泰国南部的北大年。如果从壮泰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来看,其历史还应该追溯到西汉以前更早的年代中去。一九八八年一月八日至十八日,应泰国孔敬大学的邀请,我随同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张声震同志率领的“广西民族  相似文献   

17.
覃乃昌是壮学研究领域的灵魂人物,也是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在壮族稻作农业史、华南民族文化史、华南与东南亚民族历史文化关系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特别是在壮族那文化、布洛陀文化、盘古文化研究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为广西民族学界争得了巨大的荣誉,也为推动广西民族工作的发展,为繁荣广西民族研究特别是壮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有鉴于此,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覃乃昌研究员于2006年3月20日到广西民族大学作关于壮学研究现状的学术报告。本期主打栏目"南岭壮学"出刊之际,本刊特将此次学术报告内容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由广西壮学系列从书编委会主办的“壮族现代化问题学术座淡会”于 2 0 0 2年 7月 4日在广西社会科学院召开。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广西壮学界、经济学界和文化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 2 3人。壮族现代化问题学术座谈会的主题是 :研讨壮族现代化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重点讨论壮族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壮族现代化的概念、壮族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壮族现代化的特点和难点、壮族现代化的途径和目标、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 6个问题。一、关于壮族现代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座谈会上 ,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广西壮学系列…  相似文献   

19.
壮泰两族的形成及文化结构之比较(二)李富强(广西民族研究所)二、壮泰两族的形成既然壮泰两族有共同的渊源,那么,它们是何时,何因及如何分化形成为不同民族的呢?据我国学者范宏贵同志的研究,壮泰两族称谓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出现的代表事物,如”田”、”犁”、”稻...  相似文献   

20.
我代表《壮学丛书》编委会 ,感谢大家出席《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和《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首发式。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并保持着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不仅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 ,而且也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代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同化的政策 ,不承认壮族是一个民族 ,因而壮族研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到了 1 9世纪末叶 ,西方国家的学者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开始研究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