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三峡移民社区的整合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以移民纠纷作为切入点。主要分析了移民社区中社会资本的缺失与重构。认为移民社区的整合和合法性的获得来源于国家力量和移民、移民和移民之间关系网络的生成和维系。而移民纠纷深深的“嵌入”这些关系网络所构成的社区基础秩序之中。同时深刘的体现了社区合法性的维系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江苏省大丰市移民安置点为考察个案,讨论其“选购旧房安居,置换土地生产”的社区安置方式,分析该安置方式实施的社会功能以及辅助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江苏省大丰市移民安置点为考察个案,讨论其“选购旧房安居,置换土地生产”的社区安置方式.分析试安置方式实施的社会功能以及辅助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刘晋飞 《西北人口》2010,31(4):97-103
移民能否“扎根”是关乎移民生存发展的重要议题,而移民生活满意度争移民政策意愿是影响移民“扎根”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三峡库区不同安置类型的城镇移民的生活满意度和政策意愿作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安置类型的城镇移民的生活满意度不同;不同安置类型的城镇移民的政策意愿不同。同时,对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学理阐述和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5.
水库移民成败不仅关系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后续水电资源开发。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青海黄河上游13个水库移民安置区的满意度.纵向比较了后期扶持对移民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横向对比了不同安置区的满意度差异。结果表明:后期扶持对提升移民满意度效果明显,2006年移民的满意度均值为0.495,2012年的满意度值达到0.605.基本解决了水、电、路、上学、就医等问题,缓减了贫困区移民对艰难生活的后顾之忧;安置区选址是影响移民满意度的关键.河湟谷地与格尔木市郊等地移民的满意度值均在0.65以上,接近较满意,高原地带共和、贵南等县的满意度值分布在0.3-0.6之间,属一般或很一般;移民满意度因生活习俗和民族等差异性略显不同,建议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多样化安置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桂霞 《南方人口》2007,22(1):14-21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几乎世界各国都有人移民加拿大.本文着重阐述中国移民加拿大的简要历史,移民数量变化及类别、存在问题、未来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粤闽浙三省新移民身份特征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潮龙起 《南方人口》2009,24(4):52-58,13
根据侨情调查和人口普查资料,通过对粤、闽、浙三省新移民出国时身份特征的比较发现.就粤、闽、浙三省新移民的自然属性来说,粤籍新移民年龄层次的多元化特点明显,性别比例平衡:浙籍新移民的年龄较集中在青壮年,但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向,性别比例不大平衡:而闽籍新移民青壮年比例最高,性别比例失衡。就粤、闽、浙三省新移民的社会属性来说,粤籍新移民文化程度最高,浙籍次之,闽籍最低;三省新移民的职业身份都以农民、工人为主,但广东、浙江新移民职业结构的多元化特征明显,而福建新移民的职业层次相对较低。造成粤、闽、浙三省新移民身份特征的差异主要是三省侨乡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移民传统、新移民迁移的不同途径以及目标国的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8.
景志铮  郭虹 《西北人口》2007,28(2):33-36
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作为概念工具,对城市新移民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进行研究。笔者从新移民和城市居民两个不同的角度收集资料,根据新移民的职业、在城市的居住时间和长期居住意愿选取典型个案。笔者从经济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和文化排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排斥是新移民社区融入的壁垒所在,缓解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区参与、社会交往的“破冰”,是形成社区内社会关系“互构共变”的基础,是城市新移民真正融入社区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李楠 《中国人口科学》2012,(4):78-87,112
文章利用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农村调查数据,讨论了作为移民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血亲网络对移民间经济福利水平差异及社会流动性的影响。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血亲网络对移民提高自身经济福利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导致移民间经济福利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移民在血亲网络的作用下可以实现自身的向上社会流动。文章不仅分析了血亲关系在近代东北移民活动中对提升移民经济福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还揭示了血亲网络在移民群体中所体现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0.
资源挖掘对工程外迁移民社区安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江苏省大丰市三峡外迁移民安置点的调研基础上,探讨了移民社区安置中的资源挖掘问题,主要是闲置房地资源的利用,社会网络资源的重建,(移民)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投资性资源的启动等。  相似文献   

11.
利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国际移民统计数据库中1990-2013年中国对143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存量数据,在修正移民零值基础上,采用国际移民引力模型考察了中国对外移民的区位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移民主要分布在距离较近和收入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影响中国对外移民的因素有移民输入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制度质量以及距离;移民输入国资源丰富程度和老龄化程度对中国移民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制度质量对减少人才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的亚裔移民数量首次超越西班牙裔移民,登上美国移民磅首。2010年进入美国的亚裔移民数量为43万人,占据当年移民总数的36%,首次超越西裔移民(31%)。而仅在此前三年的2007年,美国亚裔移民数量为39万人,大幅低于西裔移民的54万人。  相似文献   

13.
张桂霞  何新发 《南方人口》2004,19(1):55-61,27
根据加拿大2001年人口普查资料,本文重点分析移民类别、移民来源地、移民分布、移民中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态势。对我们了解加拿大移民状况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李忆春  高新才 《西北人口》2007,28(2):97-99,103
鉴于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特殊性,本文拟以2004年甘肃省河西玉门移民点的调查为依据,对农村妇女自身素质与开发移民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描述.结果表明,移民妇女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迁移的成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异地开发对贫困地区的妇女素质也有促进作用.文章最后建议在扶贫开发中要为移民妇女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针对非自愿移民而设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移民生活、保证移民目标实现的重要机制。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个案,深入分析建立移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制度构建和运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建立移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非自愿移民而设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移民生活、保证移民目标实现的重要机制。笔者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个案 ,深入分析建立移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运行机制 ,并提出了一些制度构建和运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黄颖 《南方人口》2013,(6):44-53
本文使用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原始数据,对不同类型移民子女的家庭发展环境和状况进行考察.具体分析了我国移民子女全部随迁、全部留守和部分随迁家庭的规模、结构及迁移特点,各类家庭的收入与消费特征,从安居乐业的角度研究移民子女家庭的稳定性.最后针对移民子女家庭的主要发展问题与发展需求,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立波  于淼 《南方人口》2010,25(4):26-34,17
国际移民的研究中一直以关注移民的文化适应、移民与移入地居民的互动、移民网络的建构及移民社区的形成为主流,但是当今世界的国际移民群体已经发生了分化.不仅存在低人力资本的国际移民,同样存在着高人力资本的移民,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普遍高于移人地居民,本研究通过70个样本的个案研究发现,在他们的国际移民实践中,对血缘和地缘网络的依赖程度十分有限,他们更热衷于构建跨越区域空间的学缘网络、这不仅成为他们孤独的移民生活的情感寄托,也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叶以来 ,世界人口移民逐渐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移民人数明显增加 ,其中越境难民和非法入境者占主流 ,知识型移民逐年提高。而经济发达国家的澳大利亚和德国人口外迁移民也令人关注。典型的移民国家以色列仍在吸引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自己的祖国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世界银行全球双边迁移数据库和联合国全球移民存量数据库,对1960~2020年中国周边邻国国际移民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关注邻国国际移民的来华情况,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判。研究发现,60年间,中国邻国国际移民存量与邻国来华移民存量均呈现先减后增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与此同时,中国邻国国际移民的目的地逐渐向欧美与海湾地区转移,不同邻国国际移民的目的地分布存在差异。在此期间,尽管邻国来华移民在全部在华国际移民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绝大多数邻国国际移民并未将中国大陆视为其主要目的地。结合中国未来发展前景与“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安排,可以预见中国今后将迎接更大规模的邻国国际移民。当前,需要在学术研究与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