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过去对于历史街区或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否,其标准主要是它们是否与国家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或者著名事件有关.这些行为都从根本上影响和恶化了历史街区的整体环境,而对于历史街区的评估应当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之内.本文的目的则是对于这些保护价值、范围和保护设计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探析国内外公众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构建历史街区保护的公众参与度评价体系。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西街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情况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历史街区保护的公众参与度较低。居民意识到自身参与的重要性,并且有意愿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参与意识较强,但由于文化、专业知识和参与途径等方面的限制,居民参与能力较低。另外,居民参与后对历史街区保护所产生的影响不大,参与效果不理想。针对评价结果,为提高公众参与度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探求》2017,(1)
荔湾区作为广州市的老城区,其拥有的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在全市11个区中位居首位。近年来,荔湾区坚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与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区环境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沙面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方面,成绩斐然。荔湾注意处理好旧城改造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旧城改造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旧城改造中"更新"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做好保护历史、保护文化、保护城市记忆的工作,其经验启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曾是大清帝国"一口通商"的门户,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突破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性的文化价值.根据国际通用惯例保护复兴历史街区,可以获得"文商旅"共生共赢的效果.当务之急必须克服那种破坏性的建设方案和行为,整改乱象环生的低档次批发市场,坚持"一带一路"发展方向,打造具有国际性内涵的十三行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5.
老字号保护与振兴是近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老字号历史建筑及街区美学、建筑多样性、文化记忆的连续性等多重社会价值的考量,从建筑保护和规划的视角,分析老字号历史建筑及其街区旧化的主客观原因。同时,在认识和开发老字号历史建筑及其街区的环境与景观资源的基础之上,提出实现老字号在物质环境、经济和社会诸方面成功振兴的方式与途径。保护和振兴城市老字号应该对这些已经过时与旧化的建筑进行处理和补救,以延长老字号与其历史建筑的寿命。  相似文献   

6.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手段.可以综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广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丰富多样,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公务型、商业性、文化型和风光型四种,开发中要避免因利益主体利益不均导致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认同感不够、“古街再造”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等突出问题,以体现“文脉”、原真性及体验性为原则,实施景观整治、进行功能分区、突出商业文化气息、构建解说系统、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加强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管理的长效机制的体验型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7.
《探求》2017,(3)
当今,城市化的浪潮正滚滚而来,而城市化又必然与城市更新交织在一起,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导致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割断,从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值得我们探讨。本文结合广州的实践,对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共赢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一是需要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规划;二是探索多元主体投入机制;三是完善和创新现有制度。  相似文献   

8.
城市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忆.现代西安不仅是汉唐长安城的传承与延续,还留下了明清西安城发展的历史印记.在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明清时期西安城风貌是一个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城市遗址保护中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和善待历史的基本原则.史红帅所撰<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一书对明清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深入研究,不仅深化了西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薄弱时期的探讨,而且对当前古都西安城市遗址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为例,主张保护复兴历史名城,应遵循其固有文化的本质特征、繁衍脉络,立足于文化的物质载体、空间环境进行有机化康复更新,以此创建文化品牌,保养自身活力,打造高格调、高档次的国际化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以粤剧文化为标志的广州恩宁路骑楼历史街区,"大拆大建"的行为与保护复兴的呼声,进行了6年博弈。面对即将到来的破土施工阶段,"名城理论"、"规划原理"、"保护法则"似乎显得软弱无力。许多"其言也哀"的文章,能否唤醒良知,取得"哀兵可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丁永刚 《唐都学刊》2007,23(5):37-40
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其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可持续性的资源支持。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已成为现代西安人共同思考的热点话题。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分析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路径阻碍因素,并提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过程中应选择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朱士光 《唐都学刊》2006,22(4):44-47
针对西安市当前正开展的生态化建设工作,从西安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当前生态环境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现代化大城市之需要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并进而分析了西安地区开展生态建设的条件,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13.
王晓锋 《唐都学刊》2006,22(4):48-55
西安地处我国中、西两大经济地域接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华东的门户与交通枢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历时11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进入21世纪,西安顺利地完成了“十五”规划,迎来了崭新的“十一五”规划,西安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让我们站在全面发展观的高度对西安城市定位进行科学认识并对西安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探微。  相似文献   

14.
西安大遗址保护理念与城市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 0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 100余年。西安延绵不绝的灿烂历史,赋予了西安极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相似文献   

15.
西安历史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文明首创精神、智慧深邃的长治久安之计及不断发展的开放包容气度。要把西安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既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有形遗产,又要着力透过有形遗产去揭示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两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5,21(3):67-70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宗教文化资源占绝对优势,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为一体,其中的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大兴善寺、青龙寺、兴教寺、大小清真寺、北堂(天主教堂)、八仙庵、楼观台、法门寺等宗教人文景观,以其等级高、历史悠久,不仅在中国宗教史上,而且在世界宗教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并进行有节有序的开发,对推动西安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西安经济圈构想及其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梯度发展理论,结合西安的区位优势,提出大西安经济圈构想,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中国西北地区应以西安为中心,将培育大西安经济圈作为新的增长极,按照梯度开发思路,逐步形成以下五大圈层——西安核心区、西安都市区、西安都市圈、西安大都市圈、大西安经济圈。从历史文化、交通、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西北地区已具备了形成大西安经济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崔琰 《唐都学刊》2011,27(3):60-62
西安承办的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强化西安及其毗邻地区城市旅游功能,提升城市的国际地位,拓展城市品牌形象。为了更好地应对世园会给西安旅游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西安旅游业应以资源的有效开发为目标,遵循旅游观念、结构、营销、管理创新的策略,采取发展城市旅游、拓展旅游圈层、完善旅游产品谱系、开发会展旅游商品等有效措施,构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相似文献   

19.
张天社 《唐都学刊》2006,22(6):128-132
西安事变期间,周蒋曾会面两次,一次在12月24日晚上10时许,一次在25日上午10时许。前者由宋美龄、张学良陪同,后者由宋美龄、宋子文陪同。前次会面因时间已晚,仅简单寒暄了几句,再次会谈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的承诺。周蒋会谈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交换条件,也没有更加隐秘的内情,从而廓清了周蒋会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0.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20,42(6):1270-1286
Economists have paid an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the estimation of efficiency in the public sector. Archives constitute an exception notwithstanding thei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levance. This paper i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e first attempt to fill this lacuna. The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archives raises theoretical issues because their outputs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a pure public good (preservation) and of a private service (utilisation). Moreover,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long and short-run goals of, respectively, preservation and utilisation is central in most public policies concerning heritage. We address this issue by studying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historical archives (PHAs) in Italy, over the period 2011–2012. We us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and implement one-stage and two-stage approaches to investigate PHAs’ perform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ir different and potentially conflicting functions.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PHAs perform better in the preservation function, considering the objectives and constraints they 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