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非均等化是江苏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非均等化的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格局。城乡二元分割所导致的城乡失衡发展及城乡二元分立制度是影响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宏观体制机制因素,公共财政城乡分配不均是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非均等化的中观物质因素,而顽固的城乡有别旧思想则是影响一体化进程的微观思想因素,这四个维度共同影响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凸显其弊端,社会各方强烈要求打破这种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该如何打破?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体制和结构,割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既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也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相似文献   

4.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主要表现为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所以我们通常都以"城乡二元结构"来加以概括。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因此本文从发展教育的角度对城乡二元结构的解决提出新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5.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在均等化模式的构建中,我国面临的困境有: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地方政府利益"二重性";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政府间财力和事权的不对等。克服这些困境,主要方略有:转变政府职能,确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转移支付,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体制,构建多中心体制;健全均等化模式的法制体系,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6.
汪守景 《决策探索》2009,(16):22-22
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党建工作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变革,人员大流动的趋势日益形成,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重要时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7.
屈愿 《经营管理者》2011,(10):47-48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从城乡二元体制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在这过程中"三农问题"的突显,成为困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回顾马克思主义科学丰富的城乡发展理论,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相当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城乡贫富分化作为市场经济的副产品,是随着福建省深化改革而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采用数量分析法,对福建省城乡公共服务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归类,结果表明:居民收入分化、平均消费倾向分化、消费结构分化是福建省城乡贫富分化的真实写照;而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性及政府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偏差是贫富分化的症结所在。建议政府立足于省情,采取措施,加大外资与社会资金的筹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第一产业投资力度,以调和城乡贫富分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我国政府的重中之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一个重要命题。目前我国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不平衡性越来越明显,并有扩大的趋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缺位"、"错位"、"越位"、"不平衡性"制约着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良性发展,这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差距,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缩小城乡差距来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由体制因素和发展阶段共同决定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低的局面,仍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问题之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以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的重要途径。本报告提出了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一是拓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视角,不仅要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视角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还要从释放国民经济增长潜力的视角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二是以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重点,加快构建用途管制、权能平等、增值共享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三是以缩小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为重点,加快构建择业自由、同工同酬、同城同权的城乡统一就业市场;四是以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快构建竞争适度、服务便捷、普惠"三农"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五是以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重点,加快构建制度统一、标准一致、服务可及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社会较为落后,一切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旨在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然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但也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伴随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不同的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城乡分离的制度没有体现出它的缺陷,但是随着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这种城乡分离的养老保险制度,越来越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壁垒。因此养老保险的城乡统筹和衔接,就被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很大差异,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立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加快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表现,进而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改革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乡一体化,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民在公共服务中享受到平等的待遇。然而,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不均等,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改革。  相似文献   

14.
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学者们所关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一系列的矛盾及问题,这必将妨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经济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承载着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责。然而,在当前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下,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等问题较突出。如何结合政府治理范式革新,摆脱传统公共服务供给理念和行为模式的束缚,构建科学的公共服务协同治理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萍 《决策与信息》2011,(9):286-288
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又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一个滞后的最薄弱的环节,被看作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申最难解决的热点问题。2009年在全国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打破了千百年来我国农村养老基本靠家庭解决、政府不承担农民养老责任的格局,是统筹城乡发展囊实现老有所养的一项关键性重大举措,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总结近两年的试点经验,加快推进“新农保”试点,尽早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目标,对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别化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匮乏,不仅扩大了城乡差距,还不利于解决“三农一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08,(25):22-22
继今年1、2月《农民日报》对山东诸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报道后,6月10日和12日的《大众日报》连续刊发系列调查报告,对诸城市农村社区化建设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回顾。报告显示,为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缺乏的问题,打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十六届二中全会<决定>明确把"统筹城乡关系"作为五个统筹的第一位加以提出,并且强调"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和政策创新,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战略性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走统筹城乡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并实现市民化,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