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现代社会商业活动繁荣,交易频繁,事必躬亲,殆不可能,社会主体由于行为、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局限性,常需雇佣他人从事一定活动。随着雇佣活动的日益增多和新雇佣形式的不断涌现,雇员从事雇佣活动致第三人损害的事件频繁发生,由此便催生了雇主替代责任问题。雇主替代责任是雇主因雇员在职责范围内实施的侵权行为而对受害人承担的侵权责任。它是确定侵权责任承担主体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受害人的求偿权之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对雇主替代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以此为契机,在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现行立法对雇主替代责任的规定,并结合我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从雇主替代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等方面,评析其规定。  相似文献   

2.
因不动产登记行为涉及民事与行政两方面的实体法律,登记机关因登记错误所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性质、归责原则问题一直是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如何协调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也做法不一。本文认为,登记机关承担的是行政赔偿责任,在归责原则上应视审查方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归责原则,并对司法求偿程序的安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物权法》第21条第2款规定: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但承担赔偿责任。此条明确了不动产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但对赔偿责任的性质的认定,错误登记是何种归责原则,登记错误的事实认定等问题没有规定,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探讨的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这一备受社会关注且一直为各学界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笔者从传统侵权行为责任归责原则的理论基础和法律特征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归责原则问题,明确我国现行法律所采用的是一种不完全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且从学理和司法实践的角度,逆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应当在道路交通事故这一侵权领域实行过错推定的归责方法,最后对明确和规范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并且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提出自己的微薄之见。  相似文献   

5.
王明泉 《经营管理者》2011,(6X):264-264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离婚损害赔偿没有探讨,更不用说在法律条文中具体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自2001年新婚姻法确立以来,成为学界争论的话题。其中,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适用情形、请求权主体、归责原则等成为争论的热点。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应扩大到"第三者";适用情形应当不限于婚姻法第46条规定四个条件;请求权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应扩大至其他家庭成员;归责原则的适用方面,应当在实行过错相抵原则的前提下,增加过错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6.
高压电致人损害案件属特殊侵权案件,按《民法通则》要求适用无过错原则,但随着《电力法》及相关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颁布施行,此类案件的归责原则发生变化,处理此类纠纷要注意归责原则和法律适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民生活内容的重要一方面,医疗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了大众生活质量的好坏,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对医疗水平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长,但同时,其与医疗机构的摩擦也在加剧。值得庆幸的是,2010年《侵权责任法》的及时颁布为规范医疗机构的行为提供了标准。本文着重介绍医疗机构的归责原则,为大众对医疗损害赔偿的追偿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8.
吴传凯 《经营管理者》2013,(26):223-225
<正>一、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体系的基本争论和应有标准归责的含义,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何种根据使之负责,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既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后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或以公平考虑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行为人侵权赔偿责任的一般准则。归责原则体系是归责原则的具体构成模式。由于归责  相似文献   

9.
当前,因雇佣关系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逐年增多。在雇主行使追偿权之前,受害人对雇员造成的损害赔偿,因为行使诉讼权利的方式和赔偿义务人履行赔偿义务的方式不一样,法院依据受害人诉讼请求所作出的判决结果也不一样,导致雇主在行使追偿权时的要求也有所差异。由于法律法规对雇主追偿权行使的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同一类案件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审判结果。  相似文献   

10.
郭通 《经营管理者》2009,(15):216-216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情况下,确定行为人侵权责任的标准和原则。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是确定一切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我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产品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本文通过一个典型的产品侵权案例,从产品侵权责任、产品侵权责任的主体、产品责任的免责事由等方面加在分析论述,使消费者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遇到产品侵害时的法律适用和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法通则》和《担保法》中均未设立立约定金,仅在《担保法》解释中确立了立约定金,但对于立约定金罚则的归责原则、主约定金合同与主合同关系、定金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关系等问题尚不明确,本文拟作尝试。  相似文献   

12.
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对于中国侵权法律制度的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严格责任作为过错责任的特殊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罗马法归责沿革、严格责任实质及适用等方面对我国严格责任归责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国家赔偿法的出台结束了国家侵权可以豁免的历史,但国家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并未纳入到国家赔偿法中,这对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相对人合法权益相当不利.我们应当从扩大责任承担形式、扩大赔偿范围、确定赔偿数额、确定归责原则等方面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加以完善,并修改《国家赔偿法〉,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国家赔偿范围内,以期达到国家与相对人利益之平衡.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通过比较公司的侵权行为能力和公司承担雇主责任的区别,对《民法通则》第43条作了分析检讨,认为该条规定既不能成为确定法人具有侵权行为能力的依据,也不能作为认定公司具有侵权行为能力的依据,故而有检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害赔偿是随着《民法通则》的公布实施而在我国建立的一项新的民事法律制度,也是法学讨淹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确立,其归责原则以及赔偿数额的相关问题研究,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提出以国家制定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级别规划为主,辅以法官的自由栽量权的方式来确定。  相似文献   

16.
在商业秘密侵权及纠纷案例中,因雇员对雇主或前雇主的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而引起的占有显著的比重。这主要是指雇员在劳动合同期间或合同终止后利用其在雇用工作期间所掌握和了解的雇主的商业秘密施行不得于雇主或前雇主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采取从事于同雇主或前雇主竞争的业务,受雇于雇主的竞争对手或直接泄露。针对上述行为,立法机构在《劳动法》以及(刑法》(1997)中均设置专项条款规定了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申明了司法保护的立场。但是,对于商家而言,仅仅依靠有关法律和执法机构,被动地等待法律救济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商业竞争…  相似文献   

17.
韩旺胜 《管理与财富》2008,(10):97-97,94
附随义务是一项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在德国判例法上发展起来的制度。本文主要写的是附随义务的概述、表现形式、责任构成、具体承担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国内外的立法经验与判例,提出了我国合同法应采纳包括采取补救措施、解除合同和损害赔偿等在内的主要责任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民事责任应由哪些要件构成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重要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二是违法性与过错的关系。所以,本文通过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民事责任归责原则以及违法性与过错关系问题的分析,指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民事责任应由四要件构成,即损害事实、行为违法性、因果关系及过错。  相似文献   

19.
公司中的雇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公司所有者的雇员,一类是作为公司普通拿薪职工的雇员。对于作为公司所有者的雇员,公司对其承担的责任实质上不是一种社会责任,而是公司应当对其所有者承担的责任。只有对于作为公司非所有者的雇员,公司对其承担的责任才是一种真正的社会责任。作为所有者的雇员维护自身的利益主要是通过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在民法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方面的理论缺陷,对其在法律适用方面的隐患和后果进行了预测,对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问题的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