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的宗教学研究表明,"蜀"字的起源,确实非如许慎《说文解字》所说的来自对"葵中蚕"的观察描述,而是植根于古蜀祭祀系统,产生于商朝人对古蜀祭祀系统中的盲巫觋和大目神像之瞽矇睅目与跽坐体姿等突出特征的观察;"蜀"字是对这些最突出特征的简约集中的象形表达。这一结论本身又可以进一步对三星堆遗址坑的古蜀文化定性认识构成支持。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年来宝墩文化和营盘山文化的相继发现,学者们加大了对三星堆文化的来源与古蜀文明起源的关注,在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中,加快了古蜀文化"寻根"的步伐。本文的"古蜀国起源"是特指三星堆文化(除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产生以前、关于蜀地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在于"来源"或者是"继承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许多考古材料都与古蜀人的太阳崇拜和历法有关,而作为典型器物之一的青铜“太阳神树”,就是古蜀人太阳崇拜和使用太阳历法的最佳体现。它不仅具有“日、鸟、天、龙、树”等宗教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又是古蜀时期历法等科学知识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中辩证、和谐的思维和审美意识,内涵极为丰富,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2002年一次旅游的机会,我和老伴驻足成都,专程奔赴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参观了震惊世界的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三星堆”中国古蜀文化。三星堆博物馆距成都约80公里,北临鸭子河,南面是三星堆古蜀文物发掘地一号坑和二号坑。博物馆外观建筑呈圆锥古堡式,馆内从一楼到三楼,形似海螺状,旋转前进。每个室内都陈列着大量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种出土文物。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三星堆古蜀遗址最初的发现纯属偶然。早在1931年春,当地一村民因溪流淤塞灌溉田地不便,车水淘浚时便发现过一批玉石器,消息传开曾引起学者们的关注。1…  相似文献   

5.
考古发现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指引和诠释,而历史文献也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证明和补充。作为目前能见到的时间最早、内容稍多一点的古蜀史书《蜀王本纪》,是我们认识和诠释地下出土的古蜀信息的宝贵钥匙,同时,《蜀王本纪》也需要考古发现的证明与补充。  相似文献   

6.
从郭沫若史著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出发,梳理先秦古蜀与南亚古印度相关的考古研究和文献资料:古蜀产丝的证据、对外传播路径、“支那”与蜀锦的指代关系;古蜀象牙的遗物和遗迹,古蜀与周边产象地区关系,与盛产象牙古印度的交流关系;古蜀海贝与古滇海贝都是作为贸易交换的等价物,称为贝币,具有货币的功能等,再结合近期的学术界研究成果,总结出先秦古蜀对外交流的内涵特征有体系庞大、动静结合、互动来往、采借演变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考古发现对塔什库尔干地区历史文化遗迹吉日尕勒文化遗址、季宝玺古墓、古石头城和公主玺等作考察和述评,揭示其与塔吉克族古代历史文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论蚕丛与蜀     
"蜀"是蚕丛族的图腾,其原始形象为野蚕,后代追忆蚕丛则为吐丝的蚕.据《蜀王本纪》所记,古蜀曾历时三、四千年之久,蚕丛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这个时间与茂县营盘山遗址的考古结果也基本吻合.考古证据表明,"蚕"是表意,"丛"是表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曾就都江堰创建史中的关键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以开明决玉垒山说占上峰而宣告结束。二十多年过去了,成都平原上一大批古蜀文化遗址的被发现,使我们不得不对开明决玉垒山说产生怀疑,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探讨都江堰宝瓶口的开凿年代以及相关的一些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摘要]古蜀文化与羌族文化皆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岷山山区,二者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羌族文化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今日羌族是在岷山地区以古蜀人支系冉駹人为基础,融合历史上先后迁入岷山山区的外来羌人和汉人形成的本土古老民族,与黄帝、大禹、古蜀人支系冉駹人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同时,提出了西羌源自黄帝、羌族为黄帝后世古蜀人在本土的直系后裔的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来敏《本蜀论》,成书于三国蜀汉,是巴蜀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此书早已亡佚。但此书对于研究古蜀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文即对《本蜀论》的作者情况和亡佚时代等进行探究,并通过比较《蜀王本纪》等书,说明古蜀传说在记述上的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蜀王本纪》有"蜀左言,无文字"的称述,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古蜀人"左言"是与汉语性质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这几乎成为此前古蜀文化和古蜀语研究者的共识。现在古蜀有文字已经得到学术界认可,而对"蜀左言"的词语结构、文献用例、构词语素含义的研究结果表明:"蜀左言"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少数民族语言,而是上古汉语的一个地域分支;它与上古汉语雅言并无贵贱之分,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蜀左言"与上古汉语的区别并非体现在词序和语序上,而主要在语音的声调上。  相似文献   

14.
林纾的文体论是其古文论的重要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之前及同时代的文体研究,直接承继《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传统。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之初,既有着对中国古典文体论的撷精取宏,又不乏顺应时变的更新迹象。在对古文体的分类释名,各类文体的创作方法,以及文体的风格和修辞,他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理解和作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省实际出发 ,提出了培育具有四川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四川旅游经济的思路 :(1)挖掘和包装名家古诗文中具有四川特色的旅游景点品牌 ;(2 )发掘蜀文化中具有特色的旅游娱乐品牌 ;(3)挖掘和包装蜀文化中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 ;(4 )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6.
对《广雅疏证》训诂术语“一声之转”“之言”“声近义同”“犹”表现的声转情况进行梳理,探讨王念孙古声类思想在具体训诂实践中的分合情况,进而深化对王念孙古音学思想和“就古音以求古义”这一因声求义理论的认识。研究表明,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基本遵循了他的古声类二十三纽的划分格局。  相似文献   

17.
成都最先是居住在岷山的古蜀人(即蚕丛氏、蜀山氏)崇拜的圣山,它和昆仑、岷山虽名异而实同,都是沟通天地的天梯,亦即天柱.古蜀人内迁成都平原后,"名随主人",他们将新居地亦命名为成都.而"圣山崇拜"对古蜀文明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四川广汉古蜀国佛像的发现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它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在该地(古蜀国)不仅发现了大量佛像,而且还发现佛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太极图、八卦和古文字组合在一起。这一发现使人们对佛教起源于印度存疑。大量的佛像实物和佛像载体,印证了四川广汉古蜀国有可能是世界佛教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两汉时期西蜀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以前由于材料的缺乏,很少有关于古代川西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文章是在对汉代四川几位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来分析汉代四川方言韵部系统,揭示其语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