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阳  黄强 《学术交流》2001,(6):110-112
2001-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世界经济日趋知识化、高科技化、各类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产业结构大调整加快、跨国公司作用加大、知识化国际贸易进一步增强、贸易自由化将继续推进、全球并购将继续、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失业问题突出、世界经济继续向"五化"(信息化、全球化、一体化、多极化、市场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十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十个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与区域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而区域化更为突出;全球化削弱国家主权,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特性的倾向也在加强;市场化的扩展是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信息化是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全球化加剧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技术预见是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一种重要工具.面向未来与发展是技术预见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技术预见在促进科技、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总的说,它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大趋势,利大于弊。它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经济关系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调整。目前发达国家获取全球化大部分利益的局面必须改变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多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对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作了探讨:中国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历程和发展现状;中国文化遗产信息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推进中国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旨在总结和反思中国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并提出决策意见和思路,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使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并适应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2010年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而复苏,我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外部需求不足、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将带来一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经济的信心,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创新驱动,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实施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第三产业贡献率、调整外向型经济结构、推进绿色增长、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全球化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新特点。“新经济”研究对美国的意义,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信息化、全球化在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推动的同时,也带来了两个“边缘化”的问题。要从长远和当前两方面看美国“新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在美国,持续7年多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在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实现多学科交叉研究,共同担负起推进经济、社会、科学、文明全面发展的历史任务。大力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对于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本质、特征、方法,以及科研管理、信息交流和成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方虹  张军峰  彭博 《创新》2014,8(6):25-29
航空港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空港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主流经济形态之一。在国家促进空港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中国正掀起一轮空港经济发展热潮。通过梳理空港经济的相关概念,比较国外空港经济的发展特点,总结国外空港经济模式的演进规律,提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创新驱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发展外向型经济等路径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最后提出发展空港经济可以提升城市发展空间、扩展航空产业价值链、促进与世界大都市对接、加速信息化和绿色生态建设,进而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从经济发展、意识形态、国家主权等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深刻分析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和挑战,才能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前进。  相似文献   

11.
要素流动对中日两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中日关系虽然几经波折 ,但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却有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稳定中日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进入 2 1世纪后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又促使两国之间加强经济合作 ,实现互惠互利 ,由此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加快东亚各国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实践证明 ,作为亚洲地区最重要、最有经济实力的中日两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分工与协作 ,将会加快两国间在人力、物力、资金三大经济要素的合作 ,它不仅有利于加强两国间经济互补 ,而且有助于加快两国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解决两国国内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 ,亦将成为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匡家镇 《创新》2009,3(6):46-48
21世纪,企业管理的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特征日益突显,新的概念、理论层出不穷,且正受到国内外企业的尊崇和运用。我国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必须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维和经验,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加快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科学、持续地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还存在突出的问题,应从战略管理、流程再造、自主创新、和合管理等方面着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杭 《日本学刊》2003,(6):32-43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日本经济形势的恶化,中小企业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中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在日本政府和中小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小企业开始了以主体化、信息化、联盟化和国际化为代表的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日趋全球化,并且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促进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基础上,列举了跨国公司在全球部署生产和销售的情况,分析了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及它对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最后闸述了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政治稳定带来双重影响。中国参与全球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有助于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有助于深化改革 ,实现社会结构全面优化 ;有助于扩大开放 ,发挥后发优势 ,增强综合国力 ,从而对巩固发展中国政治稳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 ,伴随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 ,中国国内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非稳定因素也将增多 ,不容忽视。中国参与全球化、全面推进现代化 ,保持政治稳定的战略对策是 :必须树立动态的政治稳定观 ,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速政治民主化进程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应是深度城市化与逆向城市化的同步推进。深度城市化就是经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镇村市镇化、居民知识化、社会保障化。逆向城市化就是降低城市人口密度,发展城市农业,发展废物零排放产业、废物利用产业、清洁清洗产业,大力发展郊区住宅产业。文章最后就发达地区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出了6点对策,并介绍了可借鉴的美国市镇发展资料。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讨论中最具争议的话题。能否出现文化全球化 ,会出现什么样的文化模式 ,国外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甚至针锋相对的意见。随着经济、贸易活动的全球性推进 ,文化问题走到全球对话的前沿 ,如何抉择文化发展方向成为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高新才 《社科纵横》2007,22(12):5-7
随着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区域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则使中国的区域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需要解决一系列新问题,完成一系列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曾少阳 《探求》2001,(Z1):88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贺易组织的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带给我国的影响日益广泛。全球化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应该看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中国实现自己的改革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事实证明,中国经济过去近二十年的开放和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息息相关,中国今后的发展更加离不开世界,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很大程度上也依靠……  相似文献   

20.
陈国文  岳文 《社科纵横》2005,20(2):92-92
社会的变迁终究要推动法律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的全球化,合同法有了新的发展。其中附随义务的产生就是其发展的表现之一。本文针对附随义务的缺陷及经济法对合同关系调整之特点,认为经济法与合同法对合同关系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分工,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