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齐鲁书社最近出版的刘大钧同志的《周易概论》是近年来《周易》研究方面的可喜收获,值得称道者有以下几点。既重训诂,亦不弃象数《周易》是部筮书,它由“象”、“数”、“理”所构成。古人很重“象”、“数”,多以“象”、“数”解经,形成了所谓“象数派”;近人则不走古人以“象数”解经的旧路子,为求古经的真谛,专以训诂解经。对此,刘大钧在《周易概论》的《〈易〉象》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今天讲解《周易》古经,对古人“观象系辞”的说法既不可全弃,亦不可全取。因为若全取《易传·说卦》及汉人的《易》象说以解  相似文献   

2.
《周易》、《老子》都是儒道文化的元典,二书有关“道”、“器”关系的论析更是儒道文化中心的中心、关键的关键。《易》、《老》二书都是将宇宙三分的:无形之道、有形之物、人为之器。它们一个对“器”是肯定的,一个对“器”是否定的;一个主张与自然并列,另外创造一个与自然同等辉煌的世界,一个主张向自然归依,实现与自然的兀然同化。  相似文献   

3.
《周易》成词例说徐传武王国维有《与友人论待书中成语书》,对于《诗经》、《尚书》之成语,多所发正。但王氏“成语”,失之庞杂。姜昆武认为:“在目前的汉语语词研究中把四字句熟语称为成语,这是很恰当而科学的,因为大体它是一个其实的语句。但自宋以来,有人把诸如...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所反映的社会面非常广泛,内容极为丰富,凡哲学、历史、文学、战争、天文、农业、畜牧、渔猎、星占、祭祀、婚姻、居室、衣物、饮食、习俗无不涉及。可以说,这部书是一部综括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闻一多先生在《周易类纂》中说:要“以钩稽古代社会史料之目的解《周易》。”这话是极为正确的。但是,《周易》被掌握在筮人手中之后,解释其含义的权力,也就完全归属于太卜了。从《左传》中的筮例看,此时的《周易》,只具有替君主解释疑难的作用。这部书落到儒家手中之后,儒家学者又将他们的义理渗入于书中。因此,使这部书变成了一部政治教化的经典,所以《易系辞传》中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平时研究它的义理,有事应用它的筮法,将义理筮法同样看待)。到了战国时代,对《周易》的认识又有了改变。例如荀卿在《荀子·大略》篇中说:“善为易者不占。”由此可以看出,荀卿是重视义理而轻视筮法的。进入汉代之后,象数和谶纬思想又渗入了《周易》,使《周易》这部书的面目,  相似文献   

5.
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指出 ,在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为两类 :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 ;其二是孔子认《周易》为讲德义的书。作者认为 ,《周易》占筮 ,一方面是神秘的 (或迷信的 ) ,另一方面是理性的 ,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其结论是或然的。进而认为 ,《周易》是一个形式系统 ,按照《易传》的解释 ,“占”只是次要功能 ,主要意义在于其中蕴含了天人哲理。作者最后将《周易》归结为是凝结着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天人智慧和民族情感的一个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6.
《周易》古义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易》“今义”凸显的是一种德性优先的人文关怀 ,而“古义”突出的则是阴阳灾变思想。《易》之“古义”由来已久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 ,由于“今义”被定为官学正统 ,“古义”便逐渐衰微 ,而鲜为世人所知。本文利用新的出土文献 ,对《易》之“古义”的由来与演变进行了辨明和稽考。作者指出 ,西汉以孟、京为代表的“卦气说”当属《周易》古义。西汉“《易》十三家”中 ,起码有八家尚传古义。文章据《淮南子》中的有关资料 ,对帛书《易传》中一直未有确解的“五官”、“六府”、“五正”诸说做出了详细考辨 ,并得出《淮南子》保存有大量《周易》古义资料的结论。作者还依“卦气说”对《淮南子》中先儒一直未明的“八主风 ,风主虫”说做出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正> 《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又由《象》和《辞》两部分组成,而以《象》为中心。《辞》和《传》所含之义理是围绕着《象》而生发的,是解释《象》的。《周易》中的《象》(即卦象和爻象)本是一种符号,象征一定的吉凶祸福。其实它是一个空模子,不能确切地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冯友兰先生说它是“没有数目字的公式”,是用符号表示出来的“空套子”。“正是因为它们是空套子,所以任何数目字都可以套进去,我说周易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就是这个意思。”?《周易》之“象”只是“—”、“?”两个符号,确实是太抽象了,由它们组成的卦象,也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立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否经过孔子删修?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国学术界有所争论。我认为今本《周易》是经过孔子删修的,这与《周易》的哲学思想当有关系。现把我试探所得的提出请同志们指教。一怎见得《周易》经过孔子的删修孔子年老回鲁后,要在文化上做些工作,就是司马迁说的“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下引迁说同),那是要把《诗》、《书》、《礼》、《乐》、《易》、《春秋》凑成六部书,孔子认为是行王道的六件法宝。《诗》、《书》都经过他删定,《礼》、《乐》经过他厘定,《春秋》是拿《鲁春秋》另行改造,这五件他都  相似文献   

9.
<正> 《周易》是殷周之际出现的一部占卜之书。起初,书中并无太极、“河图”、“洛书”之说。战国时期,《周易》研究者撰写了一组学术文章,阐述《周易》的来历、书中的要旨、八卦的卦象,六十四卦的次序等,是为《易传》。《易传》作者把太极、河图、洛书、大衍之数,说成作《易》的根据和占卜的方法。开始把《周易》引向“象”和“数”的推衍。“太极”是一个抽象观念,当时还未有图象。“太极图”是后来的人绘制的。大衍之数,即五个天数,(一、三、五、七、九)同五个地数(二、四、六,  相似文献   

10.
一、《周易》的編纂《汉书·艺文志》說《周易》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传統的說法。孔子不作《易传》,从宋欧阳修《易童子問》提出疑問,經今人的研究,可說已成定案。至于伏羲、文王以至还有神农、夏禹和周公,过去也被认为和《易》都有关系,但异說紛纭,誰也沒有充分的証据。今人研究,則不肯定作者。郭沫若先生在写《周易的时代背境与精神生产》时說:“易經是古代卜筮底本。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也不必是一个时代。”聞一多也說:“卦爻两辞,本非出自一手,成于一时,全书卦爻异义之例,曷可胜数?”郭沬若先生后来作《周易的构成时代》一书根据《易》五条爻辞說“中行”,认为一定是指晋中軍将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一部在占筮的形式下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的古老典籍。在这部古老典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其中以“——”“—”两爻画象征的阴阳范畴是根基,以八卦及其六十四卦象征的类范畴是本体,而在阴阳、类范畴之上,形成了《周易》最大的范畴——“易”。 (一)关于“阴阳”范畴 、“阴阳”是《周易》的基本范畴。在《周易》古经中是用“——”、“—”两爻画具体表示的。“——”和“—”两爻画是构成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最基本的东西,称作阴爻和阳爻。《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话是对的。虽然在《周易》古经中没有阴阳二字并举的例证,但决不能由此无视《周易》正是用“——”表示阴爻,用“—”表示阳爻进行组卦的事实,也不能由此否定《周易》的阴阳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概念是“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列宁《哲学笔记》第194页)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和对象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也就是说,一切概念都是有  相似文献   

12.
《易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系辞下》)这里所谓的“道”,包括“规律”和“价值”两个方面,就是说,易道中既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又表达了人们的价值追求。《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又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相似文献   

13.
试谈《周易》大传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大传共有七种,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共得十篇,古人称为十翼。司马迁说:“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班固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汉书·艺文志》)后儒多相信十翼是孔子所作。宋欧阳修始提出十翼“皆非孔子所作,……亦非一人之言”之说。(《易童子问》)以后继承欧阳而加以论证的,大有人在。近代有人怀疑十翼中有汉人作品。按《文言》《系辞》中有三十个“子曰”,这个“子”称颜渊为“颜氏之子”,当然是孔子。无论是否假托孔子,都足以证明十翼非孔子所作。(采《崔东壁遗书·洙泗考信录》说)《晋书》记:“汲冢得书,有《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可见象《说卦》这类易传,战国时代已经出现。说十翼中有汉人作品,并无坚确的论据。管见以为十翼都写于战国时代,正如欧阳所说“非一人之言”,《彖》《象》比较早些,可能在春秋末期。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注解,讲义理,也讲象数;有些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很明透的理论,但也带有一些巫术色彩和神秘意味;对于《周易》古经的意蕴,做了一些正确的说明,而突出的是抒写作者们(以下简称作者)的世界观,好象借《周易》古经的旧瓶,来装自己的新酒。由于作者不是一人,说法不免有所分歧,可是主要观点,并无矛盾。十篇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发挥,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周易》大传是一部古代哲学的著作,又是一套崭新的《周易》学,比起《左传》《国语》中的《周易》学,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筮书,然而它更是一部系统的人格理论著作,因为该书在向问卦者预示吉凶祸福的同时,还告诫他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解决问题方面应取何种人格、应遵循何种行为方式,《周易》的这个性质,《周易大传·系辞下》曾以“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的精要论说加以归纳,即认为只要按《周易》卦爻辞的旨意去行事,去调节自己的言行,就能事事如意,无不符合人生的准则,就能成为他人仿效的榜样.《周易》的人格理论是极其丰富的,它是众多的作《易》者对自己、他人及华夏先辈处世准则、人生经验的系统总结.本文所论,仅是这些丰富内容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中国最古的文化典籍之一。古代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重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十篇,称为“十翼”,亦称《易大传》。所以《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自汉至唐,并无异说。北宋欧阳修著《易童子问》,开始怀疑“系辞”非孔子所作。近代以来,疑古思潮高涨,于是有人认为《周易》古经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易大传》更非孔子所  相似文献   

16.
《周易》,又称《易经》,其实叫《易》,因它是周代的著作,所以称为《周易》,又因后人奉之为经典,所以又叫《易经》。夏代有同类书,名叫《连山》,取其形象如同山中出纳云气、接地连天而得名;商代也有同类书,名叫《归藏》,以乾坤为首章,谓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至周文王姬昌时,把他演着的书取名叫《易》。《易》是含有修、治和形象变化的意思,就是借八卦的形象,阐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准则,在形态万千、变化不尽的复杂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正>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过去人们只认为它是一部哲理著作,但我认为其卦爻辞中也有许多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呈现着中国早期的文学特色。 《周易》卦爻辞是殷周时代的产物。因为卦爻辞中有关于“丧羊于易’’(《大壮》六五)、“丧牛于易”(《旅》上九)的记载,这是殷商祖先王亥的故事。又有关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用伐鬼方,三年有享于大国”(《未济》九四)的记载,《正义》云:“高宗者,殷王武丁之号也。”据此,这当是指公元之前一二二八年殷高对外的武功。还有关于“帝乙归妹”(《泰》六五、《归妹》六五)的记载,这是殷商末年帝乙嫁妹给周文王父亲王季的故事。还有关于“康侯用锡马蕃庶”(《晋》卦)的记载,这是说康侯用成王赐给他的马进行蕃殖,等等。这些史实证明:《周易》卦爻辞当是殷周时代的作品。《系辞下》所谓  相似文献   

18.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09,(4):151-151
《周易本义》(李红著)于2009年3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共分三编:上编是《周易》经文,以传世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逐卦对照,附以《彖传》、《象传》和《文言》;中编是《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以上两编均有白话译释。下编则“是参悟《易》道和《周易》入门的知识”,有《悟(易)本相》、《读(易)举隅》及《读(易)入门》三篇。这三篇更能看出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2001,(4)
李存山在《江苏社会科学》2 0 0 1年第 2期撰文《对〈周易〉性质的认识》指出 ,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于两类 :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 ,其二是孔子提出“不占而已矣” ,将《周易》转化为讲“德义”的书进而经《易传》解释 ,《周易》成为囊括宇宙间一切之理的“全息”系统。作者认为 ,《周易》占筮一方面是神秘的 (或迷信的 ) ,另一方面是理性的 ,即以“其取类也大”来论证可把所占之事归于某一类而测出吉凶 ,它用了“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作者认为 ,可以将周易系统视之为三 :其一是历史文…  相似文献   

20.
《周易》,人们称之为神秘、古奥、难读的“天书”,极为简略而留下诸多空白让后人充之实之,同时又极富启发性、暗示性,不断地启动着后人的智慧闸门的特点,使之既有心理学色彩,又有幻觉般的色彩。于是“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每一个有才学的人,只要他兴趣浓厚,都可以借此建立自己的体系。《周易》成了一个永远填不满的空框,这也许就是《易》书之真正奥妙和魔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