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江泽民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问题,连续发表了三次重要讲话,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要进一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努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民族院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肩负着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历史责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是民族院校的应有职责;民族院校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优势独特;加强队伍与平台建设是发展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特色发展道路是民族院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有责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增强育人能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着力发展特色学科;推进协同创新,着力增强服务能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着力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术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对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现实要求。但比较而言,理工类院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存在“短板”现象,本文对加强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提出的理论价值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宣传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其现实价值在于适应中国崛起,适应全球化和国内社会变革,解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与大国的崛起和国内经济社会的深层次变革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规律,高校科研管理要摒弃短期行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6.
理工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作用。理工科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定位、目标、战略和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重大课题的跨学科研究和综合性研究,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与科研单位的联系,使科研水平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四·二八”讲话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功能,是新时期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讲话》为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勇于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高校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要从思想上、认识上、体制上、机制上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相似文献   

8.
哲学社会科学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哲学社会科学要发展繁荣,就必须回答时代和社会提出的问题,直面人生,直面社会,勇于创新。理论创新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关键。在创新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布局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的支撑力度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评价机制没有完全体现出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缺乏相应的荣誉及激励机制;学术风气浮躁等。今后应强化优势学科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注重体制机制建设,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环境;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石,具有突出的实践属性、批判属性和发展属性;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其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其价值目标,具有解放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文化功用。从哲学基石、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再次解读,是我们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石。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服务功能;在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徽商兴起繁荣与文化发展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商,中国近代重要的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徽商,它的繁荣与昌盛,又是与重视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的.现在回顾与研究这一历史,对于全国山区综合开发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务必顺应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欲深入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有必要对其基本特征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实施社会教育的主要机构。它在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时期、繁荣时期、曲折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在各个发展阶段民众教育馆主要采用演说、出版刊物、阅读及其他一些寓教于乐活动满足普通民众的需要,于轻松愉悦中、从社会教育中获益,对影响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缺乏沟通 ,是造成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东西方有关这个问题观念上的比较分析 ,对如何处理好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和教育先行,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这一思想不仅深刻揭示了科技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和支柱性地位,也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作用的新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提低”,即提高底层人群的收入、财产水平及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故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是勤劳致富。同时,与公有主体经济并存的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实现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政府通过再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应该是收入流量的再分配,并重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共同富裕是对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非正义后果的矫正,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类解放奠定物质基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行动。优化完善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是要改变对社会保障权益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角色理论是一个丰富的哲学概念群,是个亟待拓展的哲学空间,开发角色理论的方法论功能,应当是哲学的使命。角色理论蕴含着重要的社会规范意义和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增强人们的角色意识,有利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的培育和发展;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亟需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和语言来描述和解读,角色理论所倡导的一系列概念应当能够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梦想追求。它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着力点,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伟业,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系统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回答了共同富裕的学理逻辑和现实基础,从历史维度和价值维度回溯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源流与价值取向,形成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纵览党的百年历史,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持续加深了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共同富裕之路。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具有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