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西方内地会传教士在新疆的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考察了近代西方基督教内地会传教士在新疆的活动情况.文中根据外文和中文档案资料对内地会乌鲁木齐传教点的创办时间、"瑞华内地会"与瑞典传教团的区别、新疆内地会传教士的人数和往来情况、维吾尔和哈萨克文《圣经》的翻译和印刷以及内地会的活动性质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2.
一、近代基督教、天主教在新疆的传播 (一)近代新疆天主教的传播 比利时圣母圣心会是最先到新疆传教的西方教会组织,圣母圣心会从容不1878--1922年负责新疆的教区,1922年该教区交给了德国圣言会。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在河北地区开展了一些医疗卫生活动,如开办医院、诊疗所,进行巡回医疗、卫生防疫、兵灾救护等.传教士的医疗卫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北地区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救治了大批病患,促使民众卫生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推动河北地区医疗卫生向近代化转型.但由于自身及社会历史原因,传教士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也带有一定局限性,制约了其医疗卫生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孙长来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4-118
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西方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所从事的一些活动,包括创办女校、提倡天足、主张婚姻自由、教会妇女识字读经、传播西医等,虽然主观上是为了扩大教会势力,但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妇女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通过创办慈善救助事业以实现其传教之目的。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医疗、慈幼、灾荒赈济等慈善救助事业广泛地践行了西方社会先进的施救理念与模式,为中国社会救助实践树立了新的榜样。在中西救助实践的比照下,中国社会救助事业逐渐开启了学习西方,扬弃传统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直隶地区灾荒频仍.面对自然灾害,传教士采取多种方式救助灾民,取得了一定成效.传教士在本着博爱、慈善愿望开展赈济事业的同时,也带有改变教会殖民形象和吸引灾民入教的实用功利动机.正因为一些传教士过分注重赈济事业的传教目的,采取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传教政策,故而弱化了教会赈济事业的慈善色彩.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国时期,天主教传教士主要在新疆北疆地区进行宣教和创办学校的活动,而基督教新教的瑞典传教团主要在南疆地区通过创办学校、编译、印刷、出版、发行书报杂志等印刷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等多种教育活动进行传教。传教士所办学校层次低,学生人数少,但课程内容和教材因地制宜,宗教知识和科学文化并重,丰富了当时新疆教育的形式,传播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多种原因,其教育活动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8.
慈善组织作为救助领域的重要主体,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是必然趋势。对此,发达国家已经从救助理念、救助主体、救助资源、救助机制、救助内容等各个救助环节和方面实现了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而我国当前还存在救助主体有待整合、救助资源尚未实现互补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的建立。对此,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衔接的四条原则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教士认识到要成功地推进基督教的传播,必须理解、尊重与适应中国文化,对基督教作出适应儒学、适应中国文化的必要的变通与调适,故提出了“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并从调和、会通基儒关系的角度对儒学进行诠释。传教士的儒学观作为一种来自异域文化的比较审视,对于我们体认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历史价值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教士的中国历史书写是传教士中国想象传统的一部分。在传教士的中国史书写中,通常具有过度审美倾向,这类似于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异国情调。文章从异国情调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语境出发,分析了异国情调从乌托邦向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从18世纪末,在传教士的笔下,中国的版图、人口、自然资源等,成为了可以被西方基督教文明征服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传教士与近代香港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南部边陲两个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岛屿——香港和澳门,先后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基地和枢纽,传教士则起了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作用。由于宗主国、传教宗派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1840年后香港逐渐后来居上,该地传教士在著译出版和办教育等方面均有更大作为,成为内地教会的榜样和坚实后盾  相似文献   

12.
新疆反对非法宗教活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影响新疆当前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正确认识非法宗教活动及其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有关非法宗教活动的种种模糊认识,从非法宗教活动的界定、非法宗教活动在新疆的表现形式、性质、成因和危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对西部地区宗教认同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几个典型宗教认同状况的分析,认为西部地区的个体普遍有宗教认同,并对其共同的特征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传教士在华的文化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英、美等西方传教士涉足香港和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东南沿海城镇,传播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他们从传教的目的出发,出版介绍西方文化的图书,创办新式杂志,同时建立了一些近代新型学堂,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展示了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化,使一批有识之士眼界大开,并产生了新的思想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传教士主观意图是向中国人嫁接他们的宗教文化,而客观效果则与之相反,接受基督教者寥寥无几,倒是那些非常有限的西方科技、教育文化成了先进中国人求之不得的睁眼看世界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制度的社会建构主义维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必须关注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主义性质。从社会建构主义维度看,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的一个层面,反映并遵循着一定的社会逻辑。围绕这个逻辑,各种权力和主体会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和强化自身在社会救助制度的有利位置,并通过合法化的过程,使其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各种界定和解释得到广泛认可,这个过程通过微观的身体化技术使人们默认甚至参与共谋这个社会逻辑。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权力、知识、伦理道德是很重要的三个因素。社会救助制度变迁不仅仅是客观属性的变革过程,还需要一个去魅和建魅的过程。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变迁研究必须关注如何去魅和如何建魅,其核心应该是回归主体自身。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社会作用的理论观点是根据当时的革命实际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实际客观地、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社会作用"两重性"的重要观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对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宗教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