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分析说明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形成农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60%以上的社会中,形成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心在于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因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实证研究出发,对我国中等收入者进行了界定,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作为中产阶层初级形态的中等收入者的特征、联系及区别。阐述了农民工成为农村中等收入者的主体、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等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3.
苏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苏北新农村建设受经济发展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社会治安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影响,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应从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引导和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使农村摆脱贫困落后,从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工程。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其主体意识的增强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体制、政策执行、农民自身素质及组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因此,政府应当从多方面着手尽快唤醒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乡镇政府在“后税费时代”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导航标。乡镇政府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农民自身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互动性不足等,使农民主体地位角色及作用无法得以彰显。提出乡镇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农村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增强农民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能力;要明确自身定位,由“管理”乡村变为“服务”乡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要加强农村教育培训,注重农村法制创新、建设与普及,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培育和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实现。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就是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本文以此为思路,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进行说明,并分析了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接着对新农村建设下新型农民培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最后对如何培育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即大力发展农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依靠、调动和发挥好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这就要从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活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多个方面重视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这篇研究报告,以实证材料为基础,以职业为基础,从经济资源、社会声望或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三要素,加上自我认同等因素做了探讨,界定了合肥市中等收入者的年收入为8000-50000元人民币,确定了其规模,分析了合肥市老的中等收入者逐渐演化和新的中等收入者兴起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特点。同时,通过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对比分析,指出中等收入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构筑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提出了一些政策设想。  相似文献   

9.
这篇研究报告 ,以实证材料为基础 ,以职业为基础 ,从经济资源、社会声望或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三要素 ,加上自我认同等因素做了探讨 ,界定了合肥市中等收入者的年收入为 80 0 0~ 5 0 0 0 0元人民币 ,确定了其规模 ,分析了合肥市老的中等收入者逐渐演化和新的中等收入者兴起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特点。同时 ,通过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对比分析 ,指出中等收入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构筑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作用 ,并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提出了一些政策设想  相似文献   

10.
这篇研究报告,以实证材料为基础,以职业为基础,从经济资源、社会声望或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三要素,加上自我认同等因素做了探讨,界定了合肥市中等收入者的年收入为8000-50000元人民币,确定了其规模,分析了合肥市老的中等收入者逐渐演化和新的中等收入者兴起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特点。同时,通过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对比分析,指出中等收入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构筑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提出了一些政策设想。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农民革命进行了艰辛地探索,形成了农民革命主体论、农村阶级划分论、农村土地革命论、知识分子动员论为主线的内涵丰富之农民革命思想论纲。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论纲是毛泽东思想的主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农民集体行动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农民集体行动成本高。提升农民集体行动效率的关键在于降低农民集体行动成本,而乡村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农民集体行动成本,提升农民集体行动效率。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供给是当前典型的农民集体行动,其效率提升取决于乡村社会资本。从乡村社会资本维度来看,安徽省桐城市F村诚直为本的乡村社会信任、忠恕仁义的乡村社会规范及拓展的乡村社会网络是村民低成本、高效率自主修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农户经济行为深嵌在村庄社会关系中。与经典的理论判断不同,土地流转与阶层分化条件下的J村呈现出“中农经济”样态。中农阶层在土地生产上互助合作,在生活方式上消遣闲暇,在社会交往上保持融洽的阶层关系与强烈的参政兴趣,整个村庄因中农阶层占主导地位及中农阶层的引导作用而表现出团结有序的面貌。中农阶层为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破败的农村社会注入活力,为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保障,有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民合作能力的增强。尊重农民的经济行为,探索出一条以大多数农民为主体,最大可能增加大多数农民福祉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行动选择受到村庄权力结构、村庄类型,特别是乡土精英的深刻影响,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和普通农民三层次主体的行为互动是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形式;观念、利益、理性是农民行动的内在逻辑,农民从生存理性到发展理性的转变及农民自身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前景;农民本位的新农村发展观是对新农村建设之路进行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农村中农民主体角色缺位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村干部队伍的建设,造成了新农村中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困境。从思想观念、选人用人、机制和环境四个方面进行探索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老人自杀与结构转型、价值迷失有关,其诱因包括为子代着想、家庭矛盾、孤独无力、疾病困扰等。农村老人自杀的背后是农民价值系统的作用。农民价值可分为本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主体性价值。本体性价值是基础,社会性价值是重要补充,它们统一于伦理性的“过日子”实践中,共同受村庄文化网络规范。主体性价值是本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丧失后的伴生物,与现代性进村密切相关。家庭生活伦理性的丧失、村庄生活规范性的弱化造成农村老人本体性价值的坍塌、社会性价值的丧失和主体性价值的被迫选择,使其价值安放出现混乱,自杀成为归宿。  相似文献   

17.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参与式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新的机制,实现了农民参与、市场运行和政府引导之间的良性互动。其中,农民参与是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变革中的关键,这需要基层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农民文化社团的发展为其提供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股份制改革及其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集体经济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在充分尊重乡村、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条件下,通过股份制度建设,明晰了产权,规范了责、权、利关系,提高了集体和农户资产的经营效益。但转制过程中仍存在着权力配置不科学、价值分配欠公平、资源利用欠合理以及立法滞后等问题。农村集体经济是实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必须给予极大的关注,通过制度和立法建设加强引导和规范,鼓励集体经济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完善股权结构,建立规范的企业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确立,村庄社会发展导向日益强烈,资源匮乏型地区的村治主体发生了新一轮的精英更替,能人治村广泛兴起。调研发现,能人治村是基层政权在强发展导向和发展诉求与弱发展能力之间的张力中寻求出路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后税费时期中西部地区的中农治村和发达地区的富人治村不同的是,能人治村具有发展性、社会性和行政性的特点。能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村社内部的信任资源与乡村互惠的关系结构构成了能人治村的发展能力、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但资源匮乏型地区的能人治村也带来了一些意外后果,表现为发展型村级债务的形成、基层微腐败现象的蔓延和村庄之间的分化加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准确定位村庄发展的目标,积极引导和规范村治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安徽省霍山县桃源河乡创办农民协会两年来的实践情况调查,作者认为,农民创办协会,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步伐的必然要求,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虽然农民创办的协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重大体制和机制问题,如法律地位、与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农民权利等,值得相关政府部门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