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色,戒》:从小说到电影的演绎与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色,戒>,是激荡着生命意识的可读性作品,王佳芝复杂的人性是特殊历史语境复杂的表现.李安的影片<色,戒>,站在对传统权威价值观解构的文化视角,对王佳芝的"人性弱点"作了重新的诠释与放大,其审美意义就在于:人类对女性飞蛾扑火般的生命境遇作了深刻的反思,人类由此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和对人性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2.
丁玲和萧红的女性题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丁玲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欲望和女性身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两位女作家都表达了共同的女性情结与性别意识,但她们各自不同的叙述方式使小说呈现了不同的文本特点,小说中透露的女性自我的体验及其艺术表现方式给我们不同的启迪.在女性思想和身份并未完全解放的当年,她们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男权传统中女性的内心困惑和身体的疾病,体现出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现实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在主要探讨"甲午"至"甲辰"十年史背景中"东方杂志社"成员聚合过程中,提出创刊之际的日俄战争,对<东方杂志>具有的包括时代背景、热点话题乃至言说方式等多重意义.通过对<东方杂志>编辑群体的考辨,还原出<东方杂志>"本社同人"的基本情况.当传统仕途被堵塞后,"东方杂志社"成为了一个近代都市中"文化隐者"的生存空间,凭藉近代出版的新型媒介,传统文人在实现身份转换的同时,也寻觅到了一条发抒经世理想的别样途径.  相似文献   

4.
西方解构主义与《庄子》哲学之比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体现的叛逆精神与西方解构主义遥相呼应,二者有着本质的相似.<庄子>的解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拒绝权威和崇高,反叛主流和传统;二、解构二元对立结构,消解自我中心主义;三、瓦解语言的可靠性,突破语言的樊篱.在解构主义视野下重读<庄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内涵,更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类和社会的人文关怀,为解读<庄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元政治学>中,巴迪欧从"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这一命题开始,利用数学的集合论解构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但是这种解构并不是同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同流合污,而是一种让枯萎的马克思主义的花朵上重新绽放出唯物主义辨证法鲜花的涅榘重生.当巴迪欧用"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摧毁掉石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外表之后,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活力,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他才能被看作为一个"后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12,(5):103-106
"伪娘"刘著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性别身份的思考。伪娘混淆了自身性别,他们的性别身份不能单纯按照通常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分来界定。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社会对男性与女性的要求,以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来寻求原因,在教育中,女性的乖巧勤奋是黄金法则,社会竞争中的女性特质也被广为认可。伪娘用身体来表演自己性别身份,体现出了异乎传统性别规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禺代表性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一起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瑰丽的人物风景.从他们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先天血脉联系的角度进行比照分析,可以将其归结为: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封建传统文化的异化类女性、封建传统文化的同化类女性、封建传统文化的产物--"多余人"、封建传统文化的反叛者--梦幻者等五大人物形象系列,这是曹禺对现代中国的一个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美女对后世美女有着某种模式性的影响,是美女的文化源头.<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散见于十多篇<国风>中.仔细阅读这些描写美人的文本后,我们发现,<诗经>里的美女有两个层面.其一,女性的整体之美.其二,女性的外在美.在<诗经>里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男女身份上的相对平等,男性的审美目光是平视的.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对启蒙话语的解构:以"平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运动的基本信条是理性与自然的一致,在此基础上,"自由"、"平等"、"所有权"等成为"天赋人权".而在马克思<资本论>中,这种启蒙话语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加以解构.本文以平等问题为例,试图从方法论角度分析在<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中所体现出来的下述解构策略:将外在性转化为内在性,将实体性要素转化为连续的显现过程.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的<大同书>,可谓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学人,首次尝试着设想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的应然状态.这部号称融贯"东西诸哲之心肝精英"的乌托邦,根本立足点其实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本文将<大同书>视为一个文化事件来予以分析,厘清其中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本文认为<大同书>的根本贡献,在于为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建构出一种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为寻求现代转型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家园,并尝试着将中国文化价值世界化.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另外,本文还顺带探讨了乌托邦思维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是与时>以基础是论解构了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那种将世界划分出一片超感性的领域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什么>继续了生存论一是论分析方法来揭示"无"这一虽位于形而上学之外,但为后者所必须的东西,通过生存体验可以通达到"所是之整体"之外.基于此在之是的形而上学性质,海德格尔于后期导入了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探讨,许多术语的双关性根源于人们的思维定向.然而,海德格尔这些深沉含义上的形而上学含义比范畴体系意义上的更深刻,是"人之为人"的最深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
《海狼》的女性人物与杰克·伦敦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杰克·伦敦长篇小说<海浪>中唯一女性人物的分析,揭示作家的人物设计意图在写作过程、故事发展中逐渐被自己修正改变,最终将一个希望歌颂的"新女性"形象送进了传统社会角色的老套中.文章将小说置入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的历史语境中,讨论这种意图与结果的不一致性所反映的当时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3.
傅丽 《北方论丛》2002,(3):71-75
薛素姐作为明清叙事文学中的悍妇典型,集中地体现了另类女性与正统妇道的对立关系.薛素姐淑女换心的人格背叛中包含着多重妇道解构意蕴.对薛素姐淑女教养的失败,暴露出妇道的内在矛盾与现实危机.薛素姐的淑女道德毁灭,传达了<醒世姻缘传>作者的妇道设教意图;在强调妇道神圣不可触犯的意义上,呼应了全书的教化主题.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吴尔夫是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她在解构男性话语权威,传递女性声音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然而,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对其经典作品<到灯塔去>中的声音进行解剖分析,我们发现吴尔夫对男性霸权话语更多的采取了妥协退让的策略,限制了其对真正意义上女性声音的传递.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声音中的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却依然体现着女性生存的普遍状态,对今天的女性更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蒋业华 《社会科学家》2006,(Z1):199-201
张爱玲不仅将边缘意义的女性群体带进了文本的中心舞台,而且其文本也同时成为了女性表现其欲望、身份、语言和文化的剧场,张爱玲文本的女性话语是如何突破父权制男性"逻各斯"中心得以言说的.其写作策略是在其文本中建构反传统的情感--理性二元对立情节模式,从而在话语层面上造成审美阻距,其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因迥异于传统而陌生化,审美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求知欲,因而得以认知被历史所遮蔽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6.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人们对它的创作时间和内容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声声慢>中作者无所皈依的心态是传统文化中丧偶女性的特有精神状态,也是文献所说李清照"流荡以终"境况的心理投射;作品中"秋夜梧桐雨"的意象组合来自长期的文化积淀,是用于丧偶者的典型意境,不可能在赵明诚生前使用;具有点题效果的"黑"字,更揭示出作者的孀居身份.这篇作品内容统一,主题明确,没有模糊、矛盾之处,是一个孀妇心态的典型写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历着思想文化上的全面转型.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衔接和断裂中.文学面临着自我的重新归位.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女性文学在此种文化对话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言说"的困境.本文从海男的<妖娆罪>和<女逃犯>这两部小说出发,试图对当下女性文学的发展处境做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毛诗正义>是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统一了南、北经学的分歧,对传统<诗>学研究作了大胆的解构,用全新的视角来阐释<诗>,建构了自己的文学、文化思想体系,包舍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阐释方法上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启发.透过<毛诗正义>本体,尤其是对<诗>中关于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学人类学等的阐释,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启发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丁玲在延安整风前的代表作之一,<我在霞村的时候>因其多重话语之间的对话与潜对话而构建成一个具有多重意蕴的文本.被众多研究者一再解读.整风运动时期.它就因为女主人公贞贞与作者丁玲的某种相似性而成为批判的靶子;十七年时期,它更因为作者"把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抢去作随营娼妓的女子.当作女神一般加以美化"①而受到更严厉的再批判;新时期的研究者重新发现并肯定了它的启蒙内涵.唐克龙从主题学的角度认为它"延续了‘五四'运动的启蒙主义传统.提出了个人自由、婚姻自主的重大命题"②.更多的人则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了性别、政治、道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海外学者王德威的<做了女人真倒楣?--丁玲的"霞村"经验>南贞贞的命运切人了"(女)性与政治"③的关系,比较深入地剖析了作品对传统"女性神话"的解构意味.揭示出"女性身体除了在礼教上显现模棱意义.在政治上也往往兼具正邪两极的潜能"④的复杂内涵.这种分析思路同样也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20.
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巴特勒围绕社会性别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性别理论,其性别理论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女性和性别研究,而且正在影响整个文化研究和批评理论.巴特勒的性别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操演",通过对性别身份进行操演,巴特勒解构了传统的性别理论,建构了福柯式权力谱系学的性别理论,表现出了对话语能动性的高度关注.与马克思由主体能动性走向实践理论不同,在这一系列的批判和解构过程中,巴特勒始终考察的是一个在话语中生成的、不确定的性别.而这个性别所呈现出来的脆弱特质恰好迫使其构建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生命政治学,在对生命政治学的进一步反思过程中,转向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