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朝鲜朝(1392—1910)引进和翻译中国韵书,积极推行以《洪武正韵》为汉语官话“正音”标准的中文教育。朝鲜朝从官方层面将《洪武正韵》列入蒙童学习书目及科举考试科目,翻译《洪武正韵》,刊行《洪武正韵译训》,构建汉语官话“正音”韵书编撰的标准范式。《洪武正韵》曾对朝鲜半岛的汉语官话“正音”教学产生过深刻影响,推动了朝鲜本土化汉语“正音”韵书的刊行,是汉语国际教育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译语类解》(1690年)是在朝鲜朝时期刊行的一部汉朝对译词汇集,它为木刻版,分上、下两卷,共62个门类,收录的词汇总数为4781条,其释词方式为:先写汉语词条,再用韩文标记单字的中国音(以“左右”而分类,“正音”为左,“俗音”为右),最后通过《训民正音》来注释词义.大部分学者认为此书为一部单一的汉朝对译词汇集,但通过对其文献性质的研究可以发现它是一部韵书——词汇对译集,并在近代汉语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九云记》发现的20多年来,在韩国和中国陆续有几位学者进行研究,最后的焦点集中在《九云记》的国籍问题上。国内学者刘世德教授主要从外部材料出发,结合内证,根据《九云记》和《九云楼》的关系,推测《九云记》就是《九云楼》。《九云楼》是根据《九云梦》改写的中国小说,《九云记》也是中国小说。法国学者陈庆浩教授单纯从"文本"出发,抛开外部资料,列举了不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几种现象,得出《九云记》是朝鲜小说的结论。我在认真研究内证的基础上,再结合外部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九云记》可能是中国小说,但它在传抄过程中,又留下了朝鲜人少量改写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科举诗赋用韵大体遵守《切韵》"同用独用例",宋代则出现了专门用于科举的官修韵书,诗赋应试,限韵与定格等以之为权威功令。宋代韵书编纂与前代韵书的不同正在其功用程度有别,官修韵书也是宋代科举在制度建设上的重要举措。宋代先后使用《景德韵略》和《礼部韵略》两部官韵,都对后世韵书的编纂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试论朝鲜实学文化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实学是朝鲜李朝后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进步社会思潮。朝鲜实学产生之初虽然不无中国的影响,但它的形成和发展却不像儒、佛、道那样直接从中国传入,而更多地是在朝鲜自己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朝鲜实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鼎盛期、转型期三个阶段。朝鲜实学不论是在思想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实学思想家不断追求探索的努力程度上都走在同时代的中国和日本的前面,有其独特之处,成为朝鲜传统文化通向近代思想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事大主义是儒家一种外交理念 ,是小国保存自身、应对大国的策略。它发端于东周 ,广泛存在于古代的儒家文化圈之内。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亦存在于分裂时期诸政权之间、周边藩国与中央王朝之间。而在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交往中尤其重要。朝鲜王朝高举事大主义的大旗 ,诚心事奉明朝。形式上它依从儒家礼仪制度 ,奉行朝贡之策 ;思想上归依中华。朝鲜对明朝行事大之礼 ,明朝则对朝鲜采“字小”之策。维护朝鲜的利益不受侵犯 ,是壬辰战争时期明朝出兵援朝抗倭的原动力。正因为朝鲜对明朝采取慕华、事大之策 ,所以明代中朝关系成为典型的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在对传统音韵研究方法评价的基础上,探讨文化学方法在汉语音韵研究中的运用及价值。一音韵研究最基本的是音节分析与音系综合。基本方法有音节分析法、音系记录法、音类考据法与音值拟测法。音节分析法由反切二分,经头腹尾三分(明代沈宠绥)至头项腹尾四分(清代贾存仁),再至头颈腹尾神五分(刘复、罗常培)。韵书与韵图是传统的音系记录方式,韵书所记为调韵系统,韵图所记是声韵调系统。  相似文献   

8.
朝鲜古代梦游录小说产生于16世纪初,其起源可追溯到高丽时期史籍中记载的单纯记梦、述梦之说和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解梦之说。到了汉诗阶段,梦游作品开始摆脱最初史籍记载中单纯的状态,将梦事文学化。相对汉诗而言,笔记类作品写作方式更为自由,因而关于梦事的记载更为详尽、完整、丰富,文学性也更强,有的甚至基本达到了梦游录小说的水平。而在众多的文学形式当中,传奇对梦游录小说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朝鲜朝初期的《金鳌新话》,它不仅标志着梦游传奇小说的成熟,更意味着朝鲜古代小说文学具备了完整的形态,为梦游录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在分图列字上有许多巧妙之处,这一点,前修时贤均已论及,此处不再赘述。但由于韵图作者以三十六字母来表现它所反映的韵书的声母系统,而韵书的声母系统又与三十六字母不全相合;加以作者将齿头音和正齿音五母并行排列,而三等韵的齿音字特别多,这样,就使韵图作者在分图上大费周折。虽然他想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并且其中不乏高明巧妙之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胶柱鼓瑟  相似文献   

10.
朱子学 13世纪末传入朝鲜 ,在高丽末李朝初进一步发展。它顺应时代潮流 ,成为了社会改革的理论武器 ,并在李朝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李栗谷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朝鲜朱子学理论 ,而且还为朝鲜中后期实学思想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初年,朝鲜文人(李朝时期)已经知道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到了18世纪,文人们对《西厢记》故事已非常熟悉。韩国收藏的《西厢记》的汉文本和韩文本很多。朝鲜文人对《西厢记》的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视如灾书,褒之者奉为奇书。不少文人对《西厢记》作了深入的研究。除了派往中国的使臣和历代少数留学生及书商,大多数朝鲜文人没有机会观看中国的戏曲演出,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多数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因此对中国戏曲的理解难免会有错误。他们始终将《西厢记》当作案头文学来阅读。《西厢记》曾对朝鲜的文体文风产生过影响,一些文人还模仿它写了一些作品如汉文演本《东厢记》、汉文小说《春香传》等。  相似文献   

12.
朝鲜现代文学中出现的中国城市有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其中上海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许多朝鲜青年知识分子和文人来到上海,上海在朝鲜现代文学中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国城市。现从形象学的角度,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虚像与套话以及城市形象语境特点加以阐诉,通过对上海的优越性和阴暗面的描述,体现朝鲜知识分子对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研究向来较少注意到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代小说传统的联系,其实此书暗用“三顾茅庐”之类“三复情节”模式不止一端,其用笔隐微几于使人不觉,而作品的讽刺意义因而更为深广,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是从“食色,性也”角度写他内心理欲之争等。这既是前代小说“三复情节”模式的影响,更是古代礼数观念和社会上“事不过三”等重“三”的风习潜移默化的结果。这一发现使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模式的普遍性获得新的证明,也使“三复情节”概念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理论意义得到加强。这对于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民族特点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也应当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老乞大》是古代高丽和李朝时期人们学习汉语广泛使用的会话教材,在过去的数百年间,该书经过了汉语原文和谚文的多次修订,是考察汉语和韩国语变化的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5.
韩晟昊先生是<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中的主人公.作家张雅文把他塑造成一位非常成功的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他身上呈现出五大方面的审美魅力和人格追求,即铮铮铁骨屡遭打击而宁折不弯的硬汉子形象;矢志不渝,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创业者形象;有火气、远见卓识的特立独行的文化启蒙者.形象;晓大理识大局,有忧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爱国者形象;高风亮节,有人情味,幽默风趣的东方智者形象等,这一形象的塑造凝聚了作家张雅文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作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九云记》从《红楼梦》中抄袭了大量的文字,比如在环境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部分情节、东西物件、人名地名、语言等方面明显留有抄袭的痕迹。这种抄袭现象出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在小说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19世纪《红楼梦》、《镜花缘》产生后,表明小说已经发展到它的颠峰时期,对它们的抄袭一方面表明小说市场的空前红火,创新之作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古典小说已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期,创作上出现了危机,只有推陈出新,寻找新的途径,才能进一步前进。此外,在大量的续红、仿红之作外,又多了一个品类,那就是袭红之作。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实践诗学"的诗法之学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主要内容,易闻晓的<中国古代诗法纲要>首次对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入探讨.此书的特点表现为涉及问题的广泛性、引用资料的丰富性,以及论诗材料的广泛类聚和具体问题的深细阐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漂海录》是500多年前朝鲜人崔溥撰写的长篇中国见闻录。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其价值。日记中记录了大量口语色彩浓厚的对话,为研究当时的口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地名中的儿化、外来语的读音等对汉语史的研究也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戒《岁寒堂诗话》中的“意”与“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戒《岁寒堂诗话》这部著作中,存在着以“意”、“味”论诗的现象。“意”和“味”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有不同的含义和价值,特别是在《岁寒堂诗话》中,“意”着重于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味”着重于诗的审美情趣。在两者之间,张戒更强调“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