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消费文化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费文化的发展演化与时代同步,体现着民族心理特质和群体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之一脉。黜奢崇俭,囿于宗亲,行为趋同,是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显著特征,对我国消费者价值理念和购物行为具有重要双面影响。深入考察传统消费文化的保守与变异,准确把握其历史及现状,方能创建中国现代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2.
闽台同根同源,宗亲文化交流方兴未艾,其基本内涵包括:谱牒文化、宗祠文化、闽南文化、"神源"文化,以及历史名人研究等社会的各个层面,是现阶段联系台湾基层民众的一条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华人自治是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南亚华人自治的两大支柱,华人公堂与宗亲组织在东南亚华人的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藉由这种形式,在东南亚国家广为传播,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域外影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冬 《北方论丛》2006,(1):16-20
《诗经·小雅》里的政治讽刺诗篇,向人们展现了西周末期混乱黑暗的政治局面。宗族之间互相倾轧,加强力量的手段,以及相应的结果,是造成西周社会统治依赖的“尊尊亲亲”(宗亲)基础瓦解的先声,也是西周、春秋间用人标准逐渐不再以血缘、出身为唯一标准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亲属称谓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延边地区朝鲜语亲属称谓,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男性话者使用的68个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对宗亲的面称与背称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的亲属称谓与其他朝鲜语方言相比,称谓系统相对简单,可分为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等七级,固有词占绝对优势;在构词方面,复合式合成词较多;辈分、性别通过不同的中心词和语素加以区别,一般语素位于中心词之前,具有对待最为疏远的姻亲亲属更为尊敬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称谓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一般可以分成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姓名称谓和指代称谓四种。中西方文化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称谓体系。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英语言在称谓语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分析中文亲属称谓语的翻译.阐述形成这种差异的文化根源.具体展示中英两种语言在称谓方面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徽学动态     
3月28日,由黄山市社科联和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庚寅清明汪王祭典在歙县云岚山举行,海内外汪氏宗亲和汪华文化研究者300多人参加祭典,黄山市和歙县有关领导出席。在汪华文化和徽州文化传承学术座谈会上,代表们对“汪王祭”民俗文化的保护利用进行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8.
清代常州府阳湖、武进二县骈文作家众多,成就卓著,在整个清代骈文发展进程中独树一帜,自成流派,相对于"阳湖古文",可称为"阳湖骈文"。阳湖骈文的兴盛,离不开清代骈文整体复兴和阳湖作家自身骈文理论探讨与实践的推动,而常州学术文化的发达、阳湖作家间深厚的宗亲关系以及诸人宗亲、师友间频繁丰富的文学交游,对推进阳湖骈文发展功莫大焉。深入探讨阳湖骈文之兴盛及其原因,对系统研究清代江南骈文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2009,(4)
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安徽省分会在会长孔祥云先生牵头引领下,以孔学研究与交流为中心、桥梁、纽带,团结联系国际和国内的宗亲和学者,开展积极健康的学术活动,为宗亲会对内对外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近  相似文献   

10.
屯溪春江夜     
公元二0—0年四月二十六日,随查氏宗亲联谊会、中国公安大学查秉枢(查良策)教授、美国亚尼桑那州立大学查利川教授、黄山学院毕民智教授、徽州文化工作室李俊主任等,第三次前往徽州查氏祖籍地安徽休宁实地考察。在休宁县政府、休宁县方志办、休宁县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等大力支持下,获得了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11.
家族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社会构造的基础,传统家族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重要地位。对家族教育进行历史的考察,研究其特点,在促进学术繁荣和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军  王询 《北方论丛》2007,(1):105-109
在历史上,中国的宗族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的宗法制阶段,东汉至唐中叶的士族、世族阶段,宋以来的庶民宗族阶段。其间,春秋至西汉,唐中期至五代,可视为两个过渡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族形态是不同的,其中主要的变化有:第一,宗族的平民化、庶族化;第二,宗族与政权组织的关系弱化、间接化;第三,宗族内部关系松散化,制度化程度和强制性减弱。此外,还发生了宗族聚居由北盛于南向南盛于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朱熹与徽州宗族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他推进了徽州宗族修谱传统的形成,徽州宗族修谱传统反过来促进了朱熹思想在徽州民间广泛渗透,受朱熹的影响,徽州宗族形成了重教兴文的传统,朱熹思想深刻影响了徽州宗族内部的礼仪规范建构和风俗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徐舜  徐雄 《兰州学刊》2005,(3):232-234
改革开放后, 沉寂多年的宗族在乡村复活,对当代农村社会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影响了村民自治的进程.本文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这一领域中研究的述评.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家族文化的现代变迁存在着两种可能的变迁路径,即外生性变迁路径与内生性变迁路径.在外生性变迁与内生性变迁的双重路径的作用下,推动了传统村落家族文化的现代变迁.外生性变迁与内生性变迁的有机结合应当成为实现传统村落家族文化现代变迁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程郁华 《兰州学刊》2011,(3):173-177
以往学者在讨论民国时期乡村社会的失控时,把问题归结为政权内卷化与文化内卷化,皆认为当时乡村文化没有出现质的变化。不过,笔者在浙江省新昌县进行田野考察时发现民国后期当地出现了女性要求享受男子一样的宗族权利现象,这是史无前例的惊人变化,显示了宗族在受到各种力量的冲击与压制的同时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种新文化的出现无法使得传统乡村政治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7.
家族政治:亚洲政治的魔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族政治是家族组织长期控制或者影响政治体系的一种政治形态。它表现为家族力量在一个政治体系里居有支配性地位和特殊影响。在亚洲地区,家族政治成为一种政治常态,左右或主宰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亚洲家族政治渊源于久远的家族社会,而近代以来又没有发生内生的民主革命,从而使家族政治延续下来。家族政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价值,对于保持政权稳定性、政治连续性、推动政治转型都有一定作用。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如接班人的正统性、家族政治的认同性、权力经济、政党分裂、家族政治的延续性等。所以,对现代政治体系下出现的家族政治这一政治返祖现象,需要作认真分析、全方位考察。  相似文献   

18.
清代以士绅为主体的衡阳地方精英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文教事务,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地方宗族社会的发展成熟期。宗族组织在正式形成之后,需要借助政治文化优势来扩大其生存发展的社会空间,因此士绅参与地方文教与其宗族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宗族组织通过与正统儒家文化结合实现了彰显地位和权威的目的,但是参与主体的流动不定,又反映出了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清末新政的实施使得士绅被纳入到国家政治体系,其行为主旨与宗族的传统利益诉求逐渐发生偏离,致使王朝正统性象征在民间社会中的地位发生动摇。  相似文献   

19.
宗规族训是家族制订、借助尊长权威施行、要求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称,是随着家庭、家族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管理和教化形式,其敦族睦邻教化主要包括和睦族党、友善乡曲、乐善好施等内容。在教化途径方式上,强调立品行端正的族长家长以正身率下,通过家族组织施行教化,注重日常道德养成教育,情法并用、奖惩结合,设宗会宣讲族训、圣谕以相互规诲等。宗规族训敦族睦邻教化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家庭生活的健康进行、家业的兴建及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助于化解邻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社会秩序,达到家齐而国治的目标。扬弃这笔伦理、法律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治理、家庭教化尤其是和谐社会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宗族无论其组织形式,还是价值标准,更与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标、与现代法制格格不入.因此.宗族制度受到了抑制.在现代农村改革时期,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退出和家庭承包制改革的推行,家庭成为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和经营单位.而在家庭与农村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宗族关系在一些地区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文化形态.在城市,由于人口层次、政治环境、经济改革以及思想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城市也可能出现宗族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