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动态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以“融资风险阶段划分-分担-评价”为主线的融资风险评价体系。基于“新两阶段论”把融资风险划分为缔约阶段融资风险和履约阶段融资风险;针对划分后的融资风险,构建灰色关联度和TOPSIS法相结合的分担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在融资风险分担完成后,对融资风险展开评价;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该评价体系实现了“动态性”“针对性”和“准确性”,是科学合理的,可以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各利益攸关方及时准确地掌握各自的融资风险状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不完全契约视角下的工程项目风险分担框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往关于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层面,将风险分担视为静态的一次性活动,从而弱化甚至忽视了其制度属性。本研究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重新审视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担,将其划分为缔约阶段的风险初次分担和履约过程中的风险再分担两个联动过程,强调前者天然的不完备性和对后者的规范作用,以及后者固有的治理属性和对前者的弥补与调节作用。风险分担整体框架的构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在合同中的激励功能以及在履约过程中的治理作用,改善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分担原则进行总结,依此构建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流程,将项目风险分为政府部门承担的风险、私营部门承担的风险以及共担风险。基于法经济学风险分担理论构建模型,求出共担风险的Pareto最优比例。以沈阳市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建工程项目为例论证模型的可行性,旨在为项目风险分担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项目融资的风险及其规避和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项目融资作为国际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 30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为大型工程项目筹集资金的卓有成效的手段 ,并且日趋成熟 ,受到投资者和借款人的欢迎。由于项目融资的有限追索的特征以及采用项目融资的项目所需资金额巨大、时间跨度长、涉及方面多 ,因而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所以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规避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是项目融资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框架内,国企改革对财政风险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传导路径。这种风险的传导有其合理性、必然性。为了降低国企改革对财政风险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多元风险分担机制,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退出,做好企业改制工作,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财政风险治理中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项目核心参与主体之间合理地分担工程项目风险有助于项目成功,识别与分析风险分担影响因素是实现风险合理分担的关键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提炼了风险分担的9个影响因素,并采用系统工程的解释结构模型建模方法,构建了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得出了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的层次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业主的风险分担策略。对于工程项目风险分担因素识别与合理分担工程项目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合理的风险分担有利于促进BT项目双方的合作,保证BT项目的顺利实施.首先,探讨了Shapley值是否可应用在BT项目共担风险分担中,结论为合适.其次,遵循风险分担的基本原则,将影响BT项目风险分担的五个因素:风险成因、承担风险能力、参与项目程度及收益、控制风险能力及经济地位与修正的Shapley值进行结合,构建了BT项目风险分担模型,以期在BT发起人和主办人之间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担.最后,运用构建的风险分担模型分析了某围海造陆BT项目的合同风险,并与合同风险分担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合同风险分担基本合理,但不可抗力风险可适当让BT主办人承担工程损失风险,通货膨胀引起的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应加大BT主办人承担比例.  相似文献   

8.
在阐明间接融资的含义及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说明间接融资在高新企业成长阶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西方国家所采用的英美型、日德型两种模式,指出在相当长时期内,金融信贷资金仍将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应以建立较为完善的间接融资风险分担体系为目标指向,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阶段的间接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9.
基于范式演进学说,通过对已有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性归纳,研究得出: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研究的发展脉络与项目本质认知的深化具有关联性,从项目一次性特征到临时契约及社会网络的本质认知,工程项目情景下的风险分担研究呈现出范式演进的特征;技术与组织范式关注于从风险识别、评估及分配等分担过程的视角揭示其改善机理,但研究缺乏“经济人”与“社会人”假设下的分析,有悖于现实情景;而契约范式与关系范式的兴起则拓展了风险分担解释空间,揭示了社会资本、信任等关系情景或要素对风险分担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研项目组织形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高等院校大多采用单位负责制和课题制两种主流的科研项目组织形式,而这两种组织 形式并不能解决高校承担大型工程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入项目经理制可以适应高校承 担大型工程项目的需要,并实现科研项目组织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逻辑的公共项目风险分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与方之间合理地分配风险,对于公共项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项目的风险分配标准,借鉴国外基于模糊逻辑的风险分配方法建立了公共项目风险分配模型,并对基于模糊逻辑的风险分配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提出的公共项目风险分配模型将主观的、模糊的风险分配过程转化为系统化、更加理性的定量分析过程,同时不失人类思维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对实现公共项目合理的风险分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各公共项目中特有风险或争议性风险的分配具有量体裁衣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球大型体育赛事的融资主要有政府投融资、市场化投融资和混合投融资3种模式,混合投融资模式逐渐占据主流。基于项目分类法来看,公益性项目主要依赖于政府全额投入,准公益性项目一般由政府先期主导,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而经营性项目的融资主要由企业自主筹资。从创新方向上看,公益性项目适合于政府投融资模式,但要对部分项目进行以PFI为导向的制度创新;准公益性项目应灵活运用PPP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应尝试资产证券化和建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模式的创新需要政府从法律法规、人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代建项目是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施中的一种模式,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是提高政府投资效率的有效途径。目前对项目层面责任追究的研究较少。从项目治理理论出发,将代建项目看作是临时性契约组织,根据代建人对代建项目的控制权确定其职责,运用风险分配理论确定代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分配方案,然后根据代建人的职责和风险分配方案构建代建合同中的风险责任矩阵,确定代建人的合同风险责任,将其作为代建人责任追究的依据,完善代建人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探寻风险致因和风险评估成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分析的主要诉求。在科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三角模糊数对镇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进行评估,并借助浙江省宁波市卫星城建设投融资的具体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风险和投融资平台经营风险带来的影响是最深远和最直接的,而战略风险、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带来的影响较小。对于一级指标下面的二级指标,产生影响较大的有合规性风险、战略实施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等。建议地方政府在设立投融资平台时,一应依据地方财政经济状况确定规模;二要加强平台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制度建设;三要建立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对天然气管道项目融资风险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融资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天然气管道项目的融资特点的分析,对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提出规避和控制风险的方法,以减少损失和不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为天然气管道项目融资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基于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大背景下被政府推出,而采用PPP模式来建设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被视为该等项目投融资方式的一种创新机制.由此,通过论述综合管廊项目投资范围的合理确定、运作方式比较、定价及调整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和风险类型及应对这五个方面,来归纳关于建设地下管廊PPP项目实务要点,供专业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体育场馆融资模式选择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的体育场馆建设融资模式存在建设资金有限、赛后经营困难、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已不能适应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迫切需要引入新的融资模式。BOT(Built-Operation-Transfer)、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等融资模式在国外体育场馆融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我国体育场馆融资模式的更新和多样化有积极的意义。从融资难度、风险分配等方面比较各种融资模式的特点,分析了体育场馆准公共产品特点对融资模式选择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场馆类型、场馆重要程度、融资和经营难度与期望目标四维的体育场馆融资模式选择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18.
高新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成功与风险并存的过程。对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预警可以防范或减少风险,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预警指标体系作为研究的基础,需要科学合理的构建。通过把握构建原则,构建相对合理的指标体系,对高新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指标包括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等全面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即可为风险预警奠定理论和数据基础。在实际操作中,高新企业可对自身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相应评分,与风险权重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风险水平,进而有效减轻或控制超出预警阈值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