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慧 《理论界》2004,(4):253-254
当今世界上有两股潮流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就标志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二是环境保护,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是环保议题的蓬勃发展。但近年来,却屡屡发生贸易与环境相冲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调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是试图探讨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201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Connecting People to Nature),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人类社会迈进21世纪,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开始在孕育兴起和形成.从世界范围来看,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发表的<有类环境宣言>到可持续发展的提出,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以及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对生态文明的呼唤已成为时代的间符.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2012年,是环境保护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恰逢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50周年,该书的出版引发全世界开始关注环境保护事业。这一年,又是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召开40周年,这次大会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与会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以实际行动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一年,还是"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召开20周年,这次大会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年的6月,人们迎来了又一次里约热内卢会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博士是国内研究环境与国际关系问题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对中国环境外交、东北亚环境合作、联合国与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 当今世界格局从根本上讲即“和平与发展”,而发展却面临人口与环境问题。因此有人说:环保是全球的主旋律。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有112个国家参与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到不久前有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世界环境会议的20多年间,由于人们越来越对“地球只有一个”这个命题取得共识,保护环境成了全人类的共同呼声;环保产业也就有了相应的发展。 综观世界:90年代初环保产业产值为2000亿美元,到本世纪末将急剧增至3000亿美元。环保市场已成为世界经济四大新市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中美两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上的双边合作是富有成效的.然而,作为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代言人,中美双方在以联合国为平台的国际环境合作中存在立场和利益的交锋.环境问题现已提升为各国和国家间的政治问题,中美两国之间存在战略互信的基础,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两国在环境问题方面的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女性与环境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环境问题关系女性的生产、生活、生存与发展,女性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当仁不让的先锋作用,成为自然代言人、环保的积极倡议者和坚定行动者;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女性对自身解放和环境保护思索的产物,体现了女性与环境、社会与自然实现完美统一的理想;在生态政治化进程中,性别政治也日益上升为新的政治议题,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融为一体,共同关注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中国女性在实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公众环境意识高低与否,是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环境保护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项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公众的环境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宣传教育对环保工作具有先导、基础、监督和推进作用,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桑东莉 《东南学术》2004,(3):122-129
可持续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预防原则的发展、环境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和促进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参与.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确定性与实践的难操作性,也使中国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制度创设上的环保意识冲突、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不足和环境公平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开启振兴环境哲学的契机,在于实践环境哲学的功能与作用,以期在一个呼唤绿色发展的时代实现环境哲学继往开来的历史宗旨与未来使命.环境哲学是人类思维对自然存在的思考,是人类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的思考,也是关于自然界与社会环境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需要环境哲学所创造的恰当判断与合理认识,以期有效避免流行哲学在自然理念上的盲区,并促进现代哲学在生态观念上的新生.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但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却没有专章提到山区的发展问题,值得人们深思.本文指出了保护山区环境的特殊性与必要性,剖析了我国山区环境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在借鉴国外对山区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法律措施基础上,探讨我国山区环境保护的若干对策,呼吁最终建立一部<山区法>.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社会价值观和环境风险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项中国和美国跨文化的研究,旨在检验东西方文化、社会和政治体制下人们社会价值观和环境变化风险认知的差异以及社会价值观和风险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参与者比美国参与者更为关注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风险,而且他们比美国参与者感知到了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健康、环境本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风险.社会价值观对环境变化风险的认知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的力度在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之间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4.
环保与国际贸易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污染的溢出性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们已经认识到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质量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当前 ,因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日渐增多 ,假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保护主义更是直接阻碍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把环保纳入贸易发展决策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应将环境成本内在化 ,即内化到出口商品或劳务的真实成本中 ,以便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环境的有限保护。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史研究天然与环境史研究有密切联系。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中已具有鲜明的环境意识了。他们探究了早期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生产能力低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赐予。即使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农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人类社会依然会受到特定地理环境的制约。然人类并非单纯被动的适应自然,通过发明工具和技术进步,人类实现了与环境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甚至改变了环境的面貌。这种改变一方面满足了人类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对此,不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者还是持温和态度的学者都注意到了,还有学者注意到了19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应对环境问题的努力,体现了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经济史研究中环境意识的形成,一方面与中国史学重视地理环境的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则与西方经济地理学和西方经济史等外国学术的传入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胡湉湉  纪莉 《天府新论》2023,(5):131-13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党的二十大站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环境治理亦需要全社会合力参与。媒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和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方面。本研究辨析了环境问题的多元主体责任,梳理了媒体对公众环境参与意识与行动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以此为基础探究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南方周末》的责任话语特点,为增强媒体对公众环境参与的号召力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构筑“五位一体”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环境劣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神话到科学的转变过程.随着人类确立为地球主人,便开始挥霍自然生态资源、透支生态环境.好在古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界改造能力有限,生态环境的劣变起初是以自然力为主,后渐演绎为人祸.现当代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环境的劣化如同一个加速器,在工业化以前.中国农村地广人稀,环境自我净化能力较强,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内在循环机制达到平衡;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进入21世纪后,城市环境有了改善,而农村环境却在进一步恶化.为此,本文具体论证了中国农村环境劣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因质.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存是否受到环境的制约,“环保论者”和“富足论者”各执一词,但环境遭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毁坏是事实,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也是事实。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很多,但是人口过剩,市场的外部性,共有地现象及人类追求享受和虚荣的天性是主要原因。环境的保护问题势在必行,政府可以通过产权重组,制定法规及道德教育来保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筹建活动 ,外交决策层就联合国的组织架构、运作机制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提出了多个方案 ,而将确保中国的大国地位作为参与筹建联合国的首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国民政府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采取务实的方针。至旧金山会议中国的大国地位已基本确立之时 ,中国代表团才更多地关注联合国的组织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的进程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现代化席卷全球的过程,本文讨论了现代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在早期现代化的讨论中,主要分析了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在现代化的激进化中,则讨论了环境风险的问题.最后文章指出风险社会中的人类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开始成为高度的政治问题,并成为学术反思的中心之一,这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生存的环境达到了一种高度的伦理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