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朱是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其“贵己”“重生”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先秦学术数百年之久,然而这样一种学说,却被视为“极端利己主义”和“极端纵欲主义”,在中国历史上遭受了两千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杨朱思想固然存在着某些缺陷,但绝非一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能论定的。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12):64-69
杨朱主张应把生命个体摆放于首位与优先地位。通过庄子的思想视角我们可判杨朱在先秦道家发展过程中的承上启下地位,其对庄子有着较大的影响,庄子对杨朱思想给予了深度解析;孟子认为杨朱的"为我"是极端的自私自利,缺少为群体、为天下的刚健精神;荀子认为杨朱学说意旨的主导是如何更好的"君人",但荀子与杨朱对此的着眼点存在着差异;韩非子以其刑法治国的政治主张来评议杨朱思想,认为杨朱学说多说教,不具备转化为现实执行力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一、杨朱思想略要 在中国历史上,杨朱的“贵已”、“重生”思想,曾经震撼一时,然而犹如流星陨石,稍纵即逝。杨朱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生平事迹也无从得知,亏得在先秦诸子中可以找出一些有关他的零星记载,我们且列举先秦文献及汉人记述中有关杨朱的几段材料: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思想文化视阈中,道家思想文化不同于儒、墨、法等家以群体性文化为主导。老子思想文化之特征在于其凸显"人"的自然个体性方面,在此基础上,老子第一次高扬"人"在天地间之地位。杨朱在先秦道家文化中是承上启下之代表人物,杨朱对"人"的重视展现为生命个体性文化观。庄子作为先秦道家之集大成者,全面显示了"人"作为精神性存在之向度特征。因此,个体性至上是先秦道家文化观之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列子·杨朱篇》对杨朱"为我"思想的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朱思想在战国时流行甚广,按其宗旨,属于道家.杨朱的为我主义,仅孟子略言,无专书传世,不知其详.幸有<列子·杨朱篇>,使后世得知其言论大要,所以<列子>一书含有先秦两派,即列子学派和杨朱学派的哲学思想.在此,对<列子>书中的杨朱学派思想作两个方面的探讨:其一,关于<杨朱篇>年代问题考辨;其二,杨朱思想与<列子·杨朱篇>思想的同异.  相似文献   

6.
杨朱思想在战国时流行甚广,按其宗旨,属于道家.杨朱的为我主义,仅孟子略言,无专书传世,不知其详.幸有<列子·杨朱篇>,使后世得知其言论大要,所以<列子>一书含有先秦两派,即列子学派和杨朱学派的哲学思想.在此,对<列子>书中的杨朱学派思想作两个方面的探讨其一,关于<杨朱篇>年代问题考辨;其二,杨朱思想与<列子·杨朱篇>思想的同异.  相似文献   

7.
杨朱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春秋变革、百家争鸣的动乱时期,杨朱积极对儒墨思想进行解构,并创造性地提出“为我”、“贵己”的思想,力图开辟一条治内而安外的学术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对个体和生命的关注成为杨朱由治内到安外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8.
儒士与侠气     
秦汉以来,儒士逐渐成为"士"之主流,由于稳固的帝制与儒家思想的结合,部分儒士偏离了先秦的儒家精神,其思想与行为发生了种种变化:法家化,庄禅化,杨朱化,学者化。而秦汉以来受到多种压抑的侠士,逐渐边缘化,但是,"侠气"——一种精神气概、一种人格特质,却在社会中弥散存在,并且与儒士的思想与行为纠缠,一些儒士成为"侠气儒"。这种"侠气"养护了先秦儒家思想一些可贵的因素,而且,两宋以来,"侠气"却吊诡式的可以成为"君子"的构成性质之一。特定层面的儒侠互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朱学派的名实观及文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宗昌 《理论界》2008,2(5):161-163
杨朱学派的名实观在《杨朱》篇中进行了表现,其对名实有不同的界定。同时,先秦作品对杨朱派及其名实观也进行了文学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吴虞论杨墨李知恕在先秦诸子中,最为儒家所攻击的是杨朱学派与墨家学派。吴虞贬斥儒学,称颂诸子,自然对杨、墨两家多有论及,并称誉有加。杨朱学派论杨朱学派是先秦诸子中,今天最难考辨的一派。无论是杨朱的生平事迹、还是其著述,都无专书保存下来。只是在《苟子》、...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法的内涵、性质及其伦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法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法的理论源头与文化基因.在理论内涵上,先秦儒家法是"礼"与"刑"的统一体;在性质定位上,先秦儒家法是一种"伦理法";在伦理价值上,宗法伦理是先秦儒家法的伦理精神.深入理解先秦儒家法思想的理论内涵、性质定位及其所蕴含的法伦理精神,无疑是我们把握秦汉以后儒家法思想和法律制度体系的关键,同时也是构建现代法律伦理学体系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先秦美学在总体上表现出以"和为美"的理论特征.但在以"和为美"的共同理论特征下,呈现出百家争鸣、各持一说的局面.先秦和谐美学思想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次出现了三种逻辑倾向:一是在对象的外在形式上求和谐;二是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间求和谐;三是在超感性的内容要素上求和谐.先秦美学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庄周、杨朱年代考冯金源庄周与杨朱在先秦思想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今人欲了解先秦思想史,先对庄、杨的在世年代及活动年代,有一个确实可靠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一、庄周的在世年代及活动年代甲、《史记·老庄列传》泛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但又载明"楚威...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艺生态学思想的发生期;而这种思想意义的发生,是以特定思维方式的发生开始的.此际不仅某些文学作品萌露出比较鲜明的生态意识,而且文论中突出彰显了文艺生态学的某些重要命题.先秦文论家对文艺与"政象"、文艺与人"心之枢机"、文艺与"两仪"关系的描述,不仅体现了文艺生态学思想发生期的哲学高度及意蕴,也显示出先秦文艺生态学思想的广泛样态及其深入性.  相似文献   

15.
先秦民本思想在诸多方面与当代民主精神有着相通之处.只要我们深入发掘,它完全可以作为当代民主建设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系.先秦民本思想认为国家最高统治权的基础在民.而这一点正是当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先秦民本思想认为立君的目的在于利民、保民,帮助人民实现人生愿望,这一点也正是人民政权领导活动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等等.我们今天弘扬先秦"民本"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注意:第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继承先秦"民本"思想.第二,充分认识先秦民本思想与其他历史时期民本思想的联系与区别.第三,全面把握先秦民本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区别.我们应当善于剔除先秦民本思想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让"民本"这一古老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重新焕发青春风采.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诸文化体系中,尚善与慈爱是共同的伦理价值取向,作为文化核心的宗教,尤其凝聚了人类慈爱伦理的精髓,并以此构建此岸或彼岸的大同理想社会.先秦儒家、道家等,都发挥了中国文化中深厚的慈爱思想,迨至道教的诞生,继承了先秦道家"尚善"、"慈爱"的伦理思想并付诸实践,尤其是六朝道教大乘思潮的盛行,更丰富了道教的慈爱思想资源.本文试梳理先秦道家慈爱思想之渊薮、发掘六朝道教慈爱思想之归旨,以发明"中华道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慈爱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先秦诸子平均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均或均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先秦诸子,关于平均思想有丰富的论述,是中国古代平均思想的源头.研究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对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启发意义.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先秦诸子在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上,分为不同的学派,但在平均思想上却没有明确的思想分野,这是一种文化共生现象;它更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8.
王雷松  曲岩 《兰州学刊》2005,(2):55-56,111
中国先秦时代的先哲们,基于对人民在社会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的认识,催生和发育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民本"思想,这一思想为后代历世学者所继承和弘扬,它贯穿了中国哲学的始终.现代我们重提"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重新审视和研究先秦哲人们的"民本"思想,对于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以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都具有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被忽视的重要内容.先秦思想家论述了"分"的根据和意义,期望经由"分"的厘定和遵守来规束人的行为,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在当下的社会发展阶段,"分"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思想史上,杨朱要算是一位非常奇特的人物,杨朱的学说曾以其“言盈天下”而轰动一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上》).“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可是不久即告销声慝迹.何以绝灭如此之速呢?今考其原因,略有如下数端:第一,杨学受到儒家巨子孟子的曲解和攻击,孟于谓“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上》),这在当时乃至以后均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使人们不愿花精力去研究和把握杨学的全面而真实的内容.第二,杨朱“为我”的主张表现出重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