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政治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注意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具体而言,应主要围绕国家民族意识的增强、民主法治精神的渗透、公共情怀与公共理性的培养、权利义务观念的强化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刘保刚 《中州学刊》2005,(6):180-183
公民教育就是为理想国家塑造理想公民的教育.清末公民教育的兴起,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正是由于严重的民族危机,培养适合生存竞争的公民也就成为清末公民教育的特色.爱国、尚武、尊智、贵我,成为清末各政治流派对公民的普遍要求.这一特色适合了时代需要,当时的中国需要这些精神以振奋民心.但是,它也存在着偏颇:过于崇尚铁血强权;缺乏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开琼 《河北学刊》2004,24(3):205-207
公民教育是培育现代公民的重要手段。公民教育的实施,可以借鉴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促进现代公民在中国的养成。同时,必须注意公民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区别。公民的养成不只需要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还需要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4.
英国现代公民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对现代"公民"意义的诠释引发了对现代公民教育的新的要求.英国现代公民教育强调培养国家公民、全球公民的身份意识和能力,同时继续保留和倡导传统价值观.现代公民教育对于英国精神、文化和道德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得英国可以在保持宗教和道德传统的前提下,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对道德的挑战与要求.  相似文献   

5.
关于公民教育基础问题及基本内涵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东虓 《中州学刊》2006,(4):134-137
公民教育应以培养民族精神为首要任务,以权利和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以培养公民意识为核心,以培养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精神、具有团体精神和祖国民族意识的好公民为宗旨;公民教育的基础的问题是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的定位问题及定位教育思考;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为国家与民族教育、权利与责任教育、道德与文明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自由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公民身份的主导理念,奠定了西方公民身份的基本格局.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以个人为基点,以权利为核心,建构一种消极的公民形象.它追求自由最大化,强调价值多元,但也认为秩序良好的自由社会同样需要价值共识.因此,自由主义公民教育以权利教育为核心,辅助以公民美德教育,目的是培养捍卫权利的消极公民.  相似文献   

7.
“公民教育”就是通过一定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公民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公民意识.发展公民素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公民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价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公民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同样具有极大的环境效应。公民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哲学、生活方式与理想国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哲学追求理想国,有着理想国的具体设定,并为理想国的实现提供天道预设.<老子>文本中有关于理想国的具体设定,而且在为理想国寻找普遍有效性的同时,它预设了天道秩序,把天道秩序作为理想国实现的根据和动力.此外,<老子>本身也是理想国,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哲人以身行道,生活于自己的理想国中.  相似文献   

9.
王鉴  王佩 《学术探索》2014,(1):137-140
因升学考试而产生的广泛意义上的"应试教育"蔚然成风,并未因"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有效地解决。基础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教育,它的目标应该是公民的基本素养而非未来的学科专家,它的内容应该是全面而综合的各种素质,而非升学应试的知识碎片。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行在于合理把握教育的两极之道,既要从宏观上有效管理教育事业,使它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要从微观上重视教育教学之人文性所在,充分发挥教育中人的作用与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10.
教育目的往往是相互冲突的,而卢梭指出培养自然人和培养公民之间却是相互统一的,两者的契合点是人必然会远离自己的自然,这对我们当今教育中要倡导自然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其对策黄甫全公民意识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培养、生长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前我国的公民意识与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存在尖锐矛盾,处于被排斥的维艰境地。这反映到学校中,导致公民意识教育的“虚弱”。这一问题既有直接的教育根源,也有深层...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公民伦理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伦理道德教育作为世界性的课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根据当前我国公民伦理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民伦理道德教育应从培养公民意识(包括平等意识、主人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培养尊重他人、尊重权利和尊重公共生活准则的公共伦理态度,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并找出公民伦理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合格公民的道德基石。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要注意避免出现重虚轻实、重言轻行、重人轻己的三种偏向,确保高校在加强荣辱观教育活动中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公民教育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是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培养好公民的一种手段。同时,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是公民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本文从成人公民教育目标定位和实施内容两方面分析了社会转型期成人公民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现代成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公民教育的使命,探讨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以及对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公民权利与公民责任之间不应当被看作彼此紧张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代公民资格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我国当前现状而言,在培养公民权利意识的同时,提升公共理性、建立共同命运感、培养公民责任感等应是我国公民教育的当务之急。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可根据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和年龄特征,从公民行为规范、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德行与公民参与能力五个连续的层次着手,但必须立足于公民生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民教育的主题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花荣 《兰州学刊》2010,(4):113-115
公民教育是民主国家培育民主政治主体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公民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所引发和启动的宪政进程中,其发展过程几经曲折。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主题为传授公民知识、训练公民技能、形成公民意识、培养公民品性。学校、社会、家庭是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公民权利与公民责任的关系不应当是彼此紧张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代公民资格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我国当前现状而言,在培养公民权利意识的同时,提升公共理性、建立共同命运感、培养公民责任感等应是我国公民教育的当务之急。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可根据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和年龄特征,从公民行为规范、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德行与公民参与能力五个连续的层次着手,但必须立足于公民生活。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构建一个正义的城邦的规划,目的是使得城邦和公民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其方式是通过由低到高的心灵教育,达到正义。柏拉图的被定义为心灵和谐的正义是否具有通常的道德内涵,以及它能否保证人获得幸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个初步的定义下的正义,确实可以使人获得幸福。但是能够使人达到真正的幸福的正义,却是从最高的善中获得的。哲学家以善自身的知识对公民进行教育和对城邦进行统治,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正义,从而使得国家整体获得幸福。而哲学家放弃最高的幸福"回到洞穴"这个看似悖论的问题,其症结在于个人的幸福与善自身所要求的普遍幸福之间的冲突。一般公民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家中是否真正的幸福,也获得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对西方各国的公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后,西方公民教育将会随时代主题和国际情景的变化而变。其发展将朝着既强调自由民主公民资格的存在,又要尊重差异;既要认同民族国家身份,又要培养世界公民;既要营造和平的文化、生存环境,又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的方向,在加强爱国主义、公民资格、道德教育等永恒的公民教育主题的基础上,突破国家观念,培养具有国家、世界双重身份的公民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20.
论公民美育     
公民美育是指通过欣赏、营造与保护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与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来培养社会公众的公民审美素养的教育形式。作为公民品质与审美素养的融合,公民审美素养包括公共审美情感、审美批判能力、审美参与能力这三个要素。与生态教育、环境审美教育、生活美育等相关教育形式相比,公民美育具有实践性、文化性、公共性的特征。公民美育源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教育要求,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意识能力和公共精神。公民美育是建构审美共同体,主要包括建构审美情感共同体的审美情感教育、建构审美正义共同体的审美批判教育、建构审美实践共同体的审美参与实践等三重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