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恩格斯曾指出,《旧约》对希伯来人的家长制家庭形式,“比任何地方都描写得更为详尽”。因此,根据《旧约》研究探讨希伯来人家长制家庭存在的社会条件及其具体形态和发展阶段,对弄清希伯来人的上古史,丰富科学的家庭史,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家长制家庭初步形成时的形态希伯来人的祖先是塞姆族的哈庇鲁游牧部落。希伯来人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时候,已进入父系氏族时期。《旧约·创世纪》中所记关于亚伯拉罕及其就近几代后裔时代的社会情况,即处于这一阶段。在亚伯拉罕时期,他们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迁到巴勒斯坦的边境。  相似文献   

2.
我国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在没有经过独立的资本主义阶段的情况下,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作为封建国家政权的象征,即:封建家长制的流毒和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  相似文献   

3.
封建家长制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封建家长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就没有小生产存在的物质条件,而没有小生产,也就不会出现封建家长制.在我国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奴隶是被驱使去从事集体劳动的,《诗经》里讲的"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就是指的这种情况.那时,土地是国有的,即归统治氏族所有,统治氏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运动的发展,家庭的细胞意义在社会结构以及经济活动、道德法律关系、社会交往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日渐式微。私有家庭由于性别分工所引起的内在的紧张,进一步使人们面临“无家可归”的状况。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则是从不同的方向对婚姻家庭存在的必要性和可取性进行了挑战。只有借助于家庭理念的改变和电子网络技术的革命,以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分离为标志的“生活领域的多元化”问题才能有望解决。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家庭     
现代家庭的特征: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家庭主权夫妻化、家庭利益自主化、家庭教育知识化、家庭消费精神化、家庭劳务社会化。现代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离婚率上升、内部离婚、家庭暴力等。构建和谐的现代家庭,经济是基础,家庭美德是核心,家庭教育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古时代的父权家长制到西周、秦汉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父权表现在对子女的生杀权、人身专制权、婚姻状况的决定权、思想专制权和财产支配权等方面。究其发展巩固的原因是由于父权家长制家庭特殊的血缘组织关系和这种家庭上下等级关系适合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统治的需要。维护家庭中的父权家长制权威同维护奴隶主和封建君主的权威具有一致性。父权家长制对周代君臣上下等级差别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对秦汉乃至以后的封建统治,既起到了稳固的作用,又造成了父权专制和子女的愚从,进而压制人的创新精神,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7.
家长制模式是一种由制度设计者代替制度实施对象作出选择的制度变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制度实施对象在制度变革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参与权利,制度设计权由作为制度设计者的社会精英所垄断.中国近现代农村制度变迁是一种典型的家长制模式,这产生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具有历史的相对正当性.但是,这种模式毕竟与普世价值之间存在着冲突,且衍生了阻碍政治体制改革的死结.基于此,必须采取妥善的应对措施,实现家长制模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封建家长制,是封建宗法的家庭制度。它以家长为家庭的“至尊”,其他家庭成员人身依附于家长;若干家庭又隶属于封建大家族,族长是大家长;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则建立在其上,由封建家长、族长形成基础,以各级地方“父母官”为中介,以“家天下”的皇帝为顶端。对封建家长制及其道德观念的批判,是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期间对封建家长制批判的考察,作为当前批判和肃清封建家长制残余的借鉴。戊戌变法时期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制造舆论,发动变法运动,进行了我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和社会学界对家庭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围绕家庭的本质问题,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有许多论者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推动了对家庭本质问题的深入研究。但是在理论认识上,还不能说这一问题已获得了完全的解决。在我看来,有一些文章阐述的论点亦有失之偏颇之处,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想就此谈一点个人的拙见。  相似文献   

10.
(一)所谓家庭消费方式,指在家庭范围内,家庭成员消费消费品的方式,以及家庭对家庭成员的消费的组织形式。家庭消费方式决不是可以由家庭成员任意选择的。马克思说过:“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消费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而是一定的对象,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媒介的方式来消费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4页—95页)消费方式是由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所媒介的方式决定的。家庭消费方式同样如此,它要受到社会生产的、历史的、传统习惯的、以及家庭成员的消费心理偏好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根据制约和影响家庭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论新型家庭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建立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关系,并且援引了列宁的话说,建立新形式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需要做几十年的工作,这是最高尚不过的工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对建立新型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前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家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总书记这段精辟的论述,充分表明了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家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着社会文化不可取代的功能。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它的进步取决于各种文化要素的发展和交互影响。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建设高度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家庭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文化建设与家庭文明是紧密相联系的。家庭文明需要家…  相似文献   

13.
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曾指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适”。而家庭人际关系的调适,就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调适好家庭人际关系,对于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家庭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规范、调节、约束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行为的道德准则。社会化了的家庭道德既是家庭生活质量的保障,又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根基。因此,家庭道德社会化是家庭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两大领域的交叉课题。它所要解决的是关于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如何接轨的问题。本文拟对家庭道德社会化的若干理论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家庭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及其价值观念凝结为家庭文化观念和自觉行动的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家庭成员熟知社会对他们的道德期待,并努力…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6,(2)
家庭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尽管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诸如"论家庭"或"家政术"之类的专门著作,但是无论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还是在《政治学》这里家庭的角色都是无可替代的。本文就是主要从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家庭的超政治性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家庭与城邦政治生活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论家庭功能及其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是人类社会延续至今的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具有本原功能、经济功能、衍生功能,这些功能随人类生活方式的演进而发展变化,家庭功能的变迁表现为“外化”、“回归”、“提升”、“调整”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以取得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 的因素很多,如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同辈群体、工作 单位等,毫无疑问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起着最初的, 也是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由家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血缘为纽带同灶共生的社 会生活组织,是儿童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儿童接触的 第一个社会环境。儿童期受到的教育,对人们一生将产 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因 此,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 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 然而又不同于学校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计划, 也不是系统的传授某一门课程,它同其他社会化因素 相比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爱美是人的天性。处于身心发育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尤为强烈。应该通过美育,帮助他们实现对美的追求。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的一般规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家庭生活与道德教育[家庭的机能]由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等关系的人们构成的集合体叫家族,由家族成员进行共同生活的单位称为家庭.在我国(指日本——译者),目前的家庭一般具有下面四种机能:第一,经济机能.即家庭起着收入与消费、衣食住的处所的作用.第二,爱的机能.依据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爱感情而把家庭组合成互相亲密友爱的集体,即家庭起着爱的处所的作用.第三,精神休养的机能.通过舒畅的气氛以及和睦的家庭团聚的生活,给家庭成员带来精神上的安适、休息以及娱乐,即家庭起着精神休养处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家庭德育是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拓展与延伸,旨在培养子代形成维持社会行为规范的心理情愫和行为品格。家庭德育的发生,总是以社会行为规范为中介,在父代与子代之间构成的代间环境中进行的,这是家庭德育发生的自然基础。然而,对这种环境关系进行主体性的调控与组合,能动地创造出一系列家庭德育的代间情境,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简略地描述家庭德育代间情境的基本样式。家庭德育主要构成三种代间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