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以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镇守军为研讨对象,希望通过于阗镇守军的情况了解军镇制度在西域的发展。唐代于阗史研究,离不开和田出土的于阗文书,而于阗文书尤其是汉文文书,则多为军镇文书,对于研究于阗镇守军及更基层的军事单位如杰谢镇等,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于阗镇守军的很多问题尚不清楚,本文重点探讨了镇守军的主要职官。  相似文献   

2.
《钢和泰藏卷》与西北史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文书的发现与研究经过此写卷文书系俄人钢和泰(Baron A、Von stael Holstein)在北京收得,据述系自敦煌散出,携至北京,钢和泰时在北京大学任教,为其所得。原件为已变苍白的纸卷,正面包括和田文与古藏文两种文书,皆为于阗出使沙州使臣于沙州所写之文稿,后又利用此纸背面抄写汉文佛经。故与正面两种文书皆无关。  相似文献   

3.
九、十世纪于阗族属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元九世纪中叶于阗自吐蕃王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到十一世纪初灭于黑韩王朝止,我们可以称之为“晚期于阗佛教王国”。公元791年吐蕃占领塔里木盆地以后,汉文正史中的有关于阗的记载十分稀少。938年于阗与中原王朝重新正式往来以后,汉文文献中又有了许多于阗遣使朝贡的记载。本世纪初敦煌文书的出土,特别是其中于阗语文书的释读,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晚期于阗佛教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数十年来各国学者的努力,于阗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有许多于阗史上的重要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晚期于阗佛教王国的种族构成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新发现的《贞元七年七月杰谢乡牒为请大王处分事》文书为线索,针对唐代于阗的乡里制度、杰谢与质逻的关系、于阗王的地位、阿摩支以及于阗陷蕃的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考察。本文所介绍的这件文书不仅首次证实了唐朝乡里制度在于阗的实施,而且是和田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晚的贞元年号文书。  相似文献   

5.
回鹘文文书P.Ch.2998v撰写于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年)五月,出自于阗国派赴沙州的回鹘请婚使臣之手.曹议金之女是于该年五月后被该使团迎娶至于阗的.回鹘早在唐长庆元年(821年)六月为"拓吐蕃以迎太和公主归国",便已徙居于阗国西部地区.其请婚使臣的身份表明,回鹘人在于阗国有着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写卷记载的6则谚语至今仍保留在现代维吾尔语中,为研究维吾尔语谚语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6.
一敦煌出土的文书中有许多珍贵的于阗史料。这些有关于阗的史料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于阗语写的各种文书。在整理和研究于阗语文书方面,贝利(H.W.Bailey)做了奠基的工作。德莱斯顿(M.J.Dresden)编有《于阗塞语写本草目》(1),我们以这份目录的部分内容为基础,编纂了《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于阗语写卷目录初稿》,将刊于《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另一部分是敦煌汉、藏文写本中有关于阗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展出了一批古代文书,其中有三件于阗语—汉语双语文书,严格意义上,是两件双语、一件有于阗语注音的汉文书。第一件《桑宜没欠款》,馆藏编号GXW0107,所涉及人名大多是于阗文书中常见,年代大抵形成于8世纪末的30年之间,所记事件发生在古代于阗著名的杰谢。第二件编号GXW0038者,曾定名为《汉语于阗语双语契约》,但从剩余于阗文字判断,更像是下级对上级的辩状公文。于阗语部分出现催促交纳thauna"布;絺紬"的语句,亦反映出8世纪末古代于阗社会对纺织品的强烈需求。第三件是《杰谢首领勿劳便緤布契》,馆藏编号GXW0163,此件看似双语文书,实际上是一件有于阗语注音的汉语文书,虽然残破,但具备提示作用。本文主旨,在于解析这三件文书所涵盖的语言、历史信息。基本结论:从文书所涉及的人物以及事宜而观,这三件文书应属于一个时代,甚至可能出自同一处遗址,反映了8世纪后30-20年杰谢地区的生产、生活以及居民的构成,值得结合其他文献更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刊布和考释了2006年由民间找宝者发现于策勒县达玛沟乡北沙漠废墟的四件汉文文书残页(其中一件背面有于阗文),论证了文书中的"蔺城镇"可能即《新唐书》中的"兰城镇",《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兰城镇"或"兰城守捉",应是"蔺城镇"或"蔺城守捉"之误。考释了《唐某年于阗供酒帐》,指出账页上的"硕"即容量单位"石"。C6号文书残页首次透露了中土诸子百家的经典曾通行于古于阗,但残存文字出自何书,或者系失传古籍佚文,尚需研究。  相似文献   

9.
史料记载羁縻府州"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传统认识也认为,于阗镇守军要依靠于阗王官系统来征税,但是,出土文书说明,安西四镇不同于一般的羁縻府州,于阗镇守军可以直接向当地百姓征纳赋税。本文运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于阗汉文文书进一步证实,于阗镇守军内部存在一个严密且完善的征税官系统。他们基本上以守捉和镇两级为主,由专征官、判官、典组成,兼有行官等进入。这样在管理上逐层对应,而且任务明晰,事务繁复,从而承担起自主供军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左、右豹韬卫系武则天时代由左右威卫改名而来,神龙元年(705)恢复旧名.签署时间为开元十七年(726)的于阗文书上,钤有一方印文为“右豹韬卫□□府之印”的官印.二十余年前已经不存在的官署名,为何还出现在官印上?对于多次出现在西域出土唐代文书中的这种现象,本文从折冲府的统属关系及其在官文书和官印中的正式名称入手,结合府兵制的废除与边地驻军管理体制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解释,进而对唐代在于阗设置折冲府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和田出土汉文社会经济文书,为我们展示了于阗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面貌,以及镇守军与当地社会经济关系的一些侧面。我们看到,于阗镇守军向当地百姓收取"正税"、"驮脚钱"以及实物等各种税赋,镇守军已经切实地掌握了于阗当地百姓户数和男丁的统计信息。通过文书可以了解于阗经神山至拨换城的道路上"馆"的一些情形,同时可以看到守捉管理递马的情况。另外,还可以看到于阗镇守军的镇兵也有不少是携带家口居住在于阗,这些家口的相关事务,可能是由兵马使来负责。我们还可以透过文书了解民间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是对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和田汉文文书中的习字部分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习字文书的内容、形式,进一步讨论文书的写作时间、习字者以及年代背景等相关问题,从而了解唐朝统治时期于阗的汉化教育以及中原文化对于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和田地区共发现五批唐代汉文文书残页 ,全部流散民间。其中第三批已为作者刊布考释。本文刊布、考释第四、五批文书 ,通过对文书的内容、文字、用语、职官等的考释 ,推断这批文书的时代为唐代 ,探讨了随军营妓、唐代棉花称花以及“秤”这一衡量单位的重量等问题。文书为唐代于阗史填补了“亻占镇”、“光 ( ?)里”、“神山馆”等镇、里、馆之名 ,同时又丰富了我们对唐朝在于阗的职官及军务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新疆和田地区文管所编著的《新疆历史文化丛书·于阗》,2004年6月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全书以流畅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形象地再现了古代于阗辉煌的历史进程。古称于阗的今新疆和田为丝绸之路重镇,著名的南道佛教中心,在汉文史籍中虽常有涉及,但多文字简略而难知其详实情况。3世纪前后,通行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怯卢文文书,曾透露出于阗史的若干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古代于阗王国之国名的讨论,并非学术界崭新的话题。但是,近年来,发现了更多新的文书,涵盖佉卢文、梵语、于阗语等。本文以新材料为佐证,重新考察了玄奘所谓于阗王国之"雅言""俗谓"背后的语言现象,并引用汉语音韵学家的观点,提出汉文史籍的"于窴""于阗"正是最古老的于阗王国的国号的音译。佉卢文的khotana以及梵语的khottana与"于阗"相承一脉。而玄奘笔下的"瞿萨旦那国",虽然有于阗建国传说的背景,但始终未见应用于官方、民间以及佛教文献。  相似文献   

16.
■ thau这个词常见于和田出土8~9世纪的于阗语世俗文书。据于阗语专家对文书的最新解读,可判断此词当如早年贝利所解释的那样,意为毛织布。近年学者提出的絺?之说或棉布之说仍需商榷。8世纪中叶后于阗毛织布的价格曾一度飞涨,但9世纪初进入吐蕃统治后,其价格复又回落。  相似文献   

17.
“作钱”与“作草”叶爱国日本荒川正晴《唐代于阗的"乌骆"》(载《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一文,其第四节《唐代于阗的役畜提供·驴的提供与"作钱"》部分,考释了三件出土文书,认定"作""在吐鲁番是指向州县民派征徭役劳动","作钱""应理解为:把分配给...  相似文献   

18.
敦煌汉文与于阗文书中之龙家及其相关问题黄盛璋一、作为归义军张氏辖下五大部族之一的龙家龙家之名,两《唐书》、《通典》、《唐会要》及其他有关唐代史书全无记载.不仅唐以前史籍中没有出现,即唐中叶亦不见其名。直到本世纪初敦煌文书发现后,人们才获知关于它的一些...  相似文献   

19.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天子窟"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敦煌遗书P 3 71 3v所记有关“东窟”、“大太子”、“天子窟”等的详细考证 ,认为文书中记载的“天子窟”是 1 0世纪中叶于阗太子从德为其父王李圣天在榆林窟营建的功德窟 ,具体是今榆林窟第 3 1窟 ,这一点也可以从洞窟内现存壁画内容题材加以印证。文中并对与之相关的如于阗和敦煌石窟艺术、洞窟图像与历史政治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曾经受到很多质疑,那么它对西域的记录是否可靠呢?大约1273年末或1274年初,马可·波罗一行到达于阗(Cotan)和媲摩(Pein),他描述了这块属于忽必烈大汗统治下的土地,包括政治归属、居民生活、宗教信仰、各种物产等情况。我们将之与有关于阗的传世文献记载和出土文书记录相对照,除了玉河的位置有些误记外,他对于阗地区的描述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关13世纪中叶西域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