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赋作为汉朝产生的一种有韵散文,具有专事铺叙、散韵结合的显著特点。汉赋的发展,受到经济与文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汉赋的持续发展,先秦文学所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值得深入探究。先秦文学的美学思想对文学创作影响极大,特别是汉赋承袭了先秦文学,如《诗经》《楚辞》等美学思想,对后世文学有很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从汉赋的起源着手,分析了汉赋和先秦文学之间存在的渊源,然后从各方面提出了先秦文学对汉赋发展带来的影响,比如先秦文学美学思想与汉赋对先秦文学女性外貌特点的继承,希望以此供研究相同问题的人士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2.
纵观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至今已经拥有非常灿烂的文明,而文学也在其中不断得到发展.媒介作为传播文学的载体,其形式也变得愈加丰富.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迅速崛起,网络传媒成为了文学传播的新载体,对文学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给文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在分析网络传媒时代文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为促进文学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中,有关西北民族文学研究的部分可以用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作家文学研究及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三类专题进行分类述评。其中所涉之文无不以西北之地域、民族、乡土、民俗等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作为研究与探讨之出发或旨归,体现出文学与文化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西北民族文学的深刻植根性。此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亦应成为西北民族文学探讨的重要理论支点,对于民族文学的理解更不能离开这一基本语境。  相似文献   

4.
以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而蜚声文坛,被读者和媒体称为"官场文学"作家的王跃文,今年5月又推出了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朝夕之间>.这位以"官场生存状态和游戏规则"为主要写作题材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引起了相当的轰动.<国画>出版后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印刷了5次,数量达10万多册,一时间洛阳为之纸贵.除了正式出版的书之外,据说盗版<国画>就达200多万册.后来的<梅次故事>和<亡魂鸟>在书市上也一直畅销不衰.最近出版的<朝夕之间>在<长沙晚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两个月排行第一.王跃文和他的"官场文学"创作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赞扬的说王跃文反映了官场生存状态和游戏规则,描写了超乎道德标准的官场文化,甚至有人还把他的作品说成是"反腐文学";反对的则说他的作品夸大了官场黑暗,是"抹黑文学".而对其作品的不同看法也使得王跃文本人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时代,而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学校探索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从<财富>全球论坛七年内三次"握手"中国看高等教育发展,要紧紧抓住培养友好型、可持续、和谐以及中国本土化的国际化创业型人才的新机遇,实现人才培养向更高层次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白崇人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不断反思"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之路,审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与走向。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和价值意义的重释以及他在批评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开放多元、富有创新的批评理念,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收获。其中,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自觉意识成为白崇人文学批评的表征模式,也展现出白崇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者难能可贵的学术品质。  相似文献   

7.
正值中华民族迎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由降边嘉措先生主持、动员全国藏学界各路精英参加编纂的四十卷本“《格萨尔》精选本”中的前四卷即将出版。这无疑是藏学界、尤其是藏族文学研究界对西部开发中的文化建设所作的重要贡献。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我由衷地为之欢呼,为之雀跃;作为一个《格萨尔》的爱好者,一个少数民族文学及文化工作者,我为之受到鼓舞与振奋!  相似文献   

8.
伊玛堪以东北地区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三江流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渔猎为物质文化基础,以萨满教为精神文化基础,以相邻民族文化涵化为多元文化基础而产生并代代相传;作为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的古老文学样式,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后期,中国审美文化步入"读图时代"——古典美术挂历化、经典名著影视化、文学美文广告化、明星偶像图腾化等不一而足。本文在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试图从现代性的视角,考察图像审美文化泛滥的症结,认为唯有树立追求图像文化的审美意义理念和通过精英审美文化和主流政治文化的制衡机制,才能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图像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0.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是回族文学隐性层面的重要构成。以"水"为核心的文学表意实践,隐喻着以信仰的坚贞守卫纯洁无瑕的价值观的族群品质,由此衍生的是净心洁垢、两世并重的清真文化;"族在旅途"的精神求索是族群寻找"黄泥小屋"的精神之旅的文化隐喻;"苦"之味衍生的是基于族群命运而产生的精神震荡。因此,围绕"水""族在旅途""苦"等词语形成的回族文学隐喻系统凸显出鲜明的族群文化,构筑了回族文学的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11.
赫哲族“伊玛堪”作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用它生动的语言和演唱形式征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赫哲人,成为赫哲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伊玛堪”包容了赫哲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所有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堪称赫哲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既是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的宝贵材料,又是该民族在记忆里牢固保留的尽可能多的思想文化记录.  相似文献   

12.
王朔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与文艺批评,在20世纪末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成为文艺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从而形成一种有趣的"王朔现象".王朔现象是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学、文化现象.针对王朔及其创作评论界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要打破小农经济时代那种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的狭小格局,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地方性知识"思想、"深描"理论以及"主位"和"客位"视角等众多的理论,可以为此提供宏观的视阈和有力的武器.许多文学公案、学术死结,均可借助文化人类学的强大解构功能获得解读.而叶舒宪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实绩更为学界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学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文学阅读视野,"外国文学史"课程也在中国高校中文系逐渐普及.伴随几代学人的努力,我国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逐渐完善,更加深入和广泛地为国内介绍外国文学.而一本文学系教材其实是一种知识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从几个时代"外国文学史"教材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个时期,研究者和其背后的权威所想要传达出的话语形式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5.
纵观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至今已经拥有非常灿烂的文明,而文学也在其中不断得到发展。媒介作为传播文学的载体,其形式也变得愈加丰富。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迅速崛起,网络传媒成为了文学传播的新载体,对文学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给文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在分析网络传媒时代文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为促进文学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玻璃制品在宋代不仅是珍贵的宗教器物,而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消费方式的愈益多元化和生活境界的不断提高,该制品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逐渐走进了宋代市民的日常生活里.成为指点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客观标识.同时,作为一种精美的阿拉伯传统艺术,伊斯兰玻璃制品既有视觉造型之美,又有清心静性之功,所以被宋代士大夫赋予多种美德而成为高洁的人格化身,更成为召唤"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时代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刘三姐"是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也由此从民间传说形态走向社会文化形态,成为广西文化、壮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代表,成为艺术和文化的精品."刘三姐"的"传歌"形式和内蕴使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流变性,也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共同性.这不仅成为"刘三姐"传承和延续的原因,也成为其发展、创新的动力,有利于"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立和"刘三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关于"身份"的焦虑困扰着一代代在美华人,曾使之失语、沉默,甚至形成了"沉默的中国人"的群体形象。美国华人文学多层面展现了几代华人的身份焦虑及其复杂成因,涉及历史变革、文化冲突、语言差异、生存困境、情感归属等诸多因素。这已成为美华作家持续关注与表现的一个重要文学主题,它道出了被过滤的历史真相以及人们为了获得生存权利所面对的无奈选择,作为对"单一化"呈现的反抗,打破了西方人眼中源于民族劣根性与缺陷性的华人身份形象。同时,美华文学也增进了人们对于身份焦虑本身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面对这一问题并最终完成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9.
实景演出是近十年来中国旅游演艺的经典样式,它开创了演艺的"大制作"时代,其将传统山水审美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的特征,被固化下来并成为体现艺术魅力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案例分析为基础,从艺术的原生美、意境美与和谐美的鲜活表现,阐释了传统山水审美文化在实景演出中的现代演绎。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丰富多彩且源远流长.民族性作为民族文学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其固有属性.而现代性作为其附加属性,同时也是其必备属性.而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中文学怎样在适应主流汉文化基础上,对自身民族性进行更好的保持方面的研究,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继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