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然而,不同的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又各具特色.日本和我国一样,同属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也有某种类似的伦理道德、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因此,研究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并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对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明治初期,日本还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家,但一百多年后,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停滞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依靠巨额资金,推进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到70年代末,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人均收入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4%,工业净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6.9%。1976年我国制造业增值占商品生产增值的比重已高达51.6%,进入了“半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由农业转向制造业及相关部门,社会就业结构会发  相似文献   

3.
温州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引导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是我们面临着的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温州经济格局的实质就是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通过兴办家庭工业等形式,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农业中的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上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近几年来的事实说  相似文献   

4.
<正> 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社会劳动力流向的总趋势是种植业——养殖业——工副业——服务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或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高低,不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城乡分布等一系列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劳动力正在从经济活动的封闭式、固定式,逐步转向开放式、流动式,从产业结构的重农型、重种(植)型,逐步转向多种经营型、农工商结合型。这种转变,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城乡经济的逐步融合,为消除城乡差别开辟着广阔的道路。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性质、特点和趋势既是农村人口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亦工亦农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在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等一系列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农业劳动力占74%  相似文献   

8.
<正> 南朝鲜农业劳动力转移,既具有一些与台湾相似的特点,又具有许多与台湾不同的特征。笔者曾撰文对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过探讨。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与台湾的对比,对南朝鲜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1.同台湾一样,南朝鲜也是战后世界上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1950~1980年期间,农业劳动力份额由74.1%下降到34%,年均递减2.56%。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迅速转移,南朝鲜的就业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1>)。  相似文献   

9.
根据1985年在上海农村工作的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以下特征; (一)分性别转出率与离农转移劳力的性别构成。①男性农业劳动力转出率高于女性,但近年来转出率的提高幅度以女性为较大真,转出率的性别差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处于生产要素极少流动的超稳定平衡状况。农村十年改革打破了这种封闭的格局,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构成了其中最活跃的因素。1989年出现的百万农民大流动,引起了社会的震动。此后,虽然大部分流动人口又重新回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依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平凉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及其素质做一初步分析。(一)1982年7月1日,全区劳动适龄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972,062人,占总人口(1,735,143)的56.02%。男、女劳动适龄人口分别为516,420人和455,642人,依次占男、女人口的57.55%和54.39%;劳动适龄人口性比例为113.34,男多女少,能够利用的可能性较高。从劳动力资源构成情况看,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我国由自然经济为主的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52年到1980年,农业劳动力所占比例由83.5%减少到68.7%,平均每年下降约O.5%。进入80年代,这种下降呈加速趋势。从1980年到1994年的14年间减少了14.40,平均每年减少约1%。如此决的速度在世界上也是极少见的。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首先,大量剩余的农业劳动力提供了劳动力转移的源泉。我国广大的农村一直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在目前约4.33亿的农业劳动力中,约1/…  相似文献   

13.
亦工亦农人口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去,我国目前其亦工亦农人口至少在4000万人以上),大约要占全国农村人口的4%,占农村总劳  相似文献   

14.
<正> 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况(一)台湾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从二十年代开始,非工业劳动力的增加速度开始超过工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率开始下降。但直至五十年代末,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并不快,农业劳动力年外移率在绝大多数年份都低于2%,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保持在50%以上。从六十年代开始,台湾农业劳动力外移的速度加快。1960—  相似文献   

15.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在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去,我国目前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五大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省农调队对全省42个县4200个农户的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表明,1998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有所增大。推算结果显示: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229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的5.6%,同上年比增加56.3万人,增长32.6%。其转移特点是:1女性转移率继续提高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男劳动力占68.3%,女劳动力占31.7%,虽然从总的来看男劳动力仍是转移的主力军,但从历史资料纵向对比来看,女性所占比重逐年在增大。1998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女性所占比重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同1990年比增…  相似文献   

17.
农业劳动力向非衣业生产部门转移,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人口城市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有十亿人口,近七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如何顺利地实现这一转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笔者试图以武山县洛门镇为例,就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去向及形式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洛门镇位于武山县东部,是天水市武山县辖的一个建制镇,下辖17个村,1987年底有总人口18028,耕地面积14522亩。该镇历史悠久,素有陇上贸易重镇之称。据当地史料记载,洛门镇早在汉代就已是繁华的闹市了。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洛门镇的建设,六十年代被国务院定为全国206个重点集镇中的一个,近年来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6个重点集镇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十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此问题的研究还不能说已很充分。有鉴于此,笔者拟就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转移中城乡就业的统筹等问题进一步谈些看法。 一、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内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专家和学者几乎人人暗含的立论基础,在国外发展经济学中也并不鲜为人知。这样立论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有失偏  相似文献   

19.
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就大部分观点来看,仍主张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要不要从速度型转向适度型,这需要放到中国特殊的背景中去考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就无从谈起。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严峻现实 1979年的农村经济改革,使长年积沉的农业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必然的趋势。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9.2%,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73.7%,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律,探讨人口经济结构现状和未来趋势,对制定发展战略,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自然、经济、人口等条件千差万别。从全国总体上和全国平均数上来分析,虽然能有概括性的了解,但掩盖了各地的差异性。而一省、一县以至一地的情况,虽然能够较为具体,但不能用以代表全面情况。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或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结合1982年的其他社会经济指标,试图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作一分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