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道德及道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人类历史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有其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一定的道德总是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并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社会舆论,去维护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科学地探讨道德的起源和社会历史作用,正确地开展道德评价,对于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明道学先驱者韩愈伦理思想由道德价值实体——性情三品说与道德观两大部分组成。性情三品说的主旨是,性和情共同是人的一切伦理行为的原动力,所不同的是性是终极原动力,而情是表层原动力,从而使现实的伦理行为有上、中、下之别。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于圣人博爱怜民之心理,其目的是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及个人需求的满足。为此,韩愈把纯粹利他奉为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唯一且最高的标准。其理论上的偏颇和对实践的误导与儒家伦理思想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和上层建筑的现象,道德是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或者说,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一般说来,对人的行动、行为起规定、制约作用的不只是道德,法律(以及其它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的行动、行为也发生很大作用。但道德有自己的特殊性。道德作用的方式不同于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地规定,并且依据这种规定,由专门机构强制地执行。道德则是通过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习惯、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约束、影响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道德的范围是宽泛的。凡是存在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地方,无例外地都有道德的作用。道德反映社  相似文献   

4.
在伦理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把道德与良心混为一谈,或者重视道德问题而忽视良心问题。实际上,道德与良心不是同一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相区别。而且,良心是与道德同样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因此,应当重视良心问题以及道德与良心关系问题的研究。 我们先考察道德和良心这两个概念。道德属于社会文化领域,它是外在的价值规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良心属于社会心理领域,它是内在的价值追求,它源于人的天性。人区别于动物,不仅在于有道德,更在于有良心。良心是道德的内在根据,即康德的“绝对命令”。道德与良心都以善恶是非来判断、支配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一定的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并为之服务。马克思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3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一经产生,便会以其基本属性对人们道德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追求价值为导向的属性,有利于人们开拓创新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充分利用价值规律调节作用的商品经济。既然是经济,那么,经济主体(指有经济行为的人或集体,即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营者)在生产和经营商品时,就必须关心商品的价值,考虑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以实现商品的价值,因  相似文献   

6.
人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从较长历史时期来看,哪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动机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有稳定的、不可变更的基本影响?在人类的经济思维之中,哪些东西是人所一贯追求的理性终极目标?经济行为的社会道德评价和善恶价值与人类幸福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科学真实?很明显,上述经济学的本体论、目的论、伦理学、方法论、动机一行为理论等基础理论的阐述,都有赖于“人的经济学本质”这一问题的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舆论在调整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证明,不论社会形态多么不同,历来的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社会舆论的作用。道德规范发生作用,是通过道德评价进行的。道德评价是人们在社会中依据一定阶级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道德评价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的风俗习惯等手段进行。在诸种手段中,社会舆论尤为重要。为了有效地发挥社会舆论在道德评价中的作用,必须研究社会舆论的构成和特点。社会舆论是由自觉的舆论和自发的舆论两部分构成的.自觉形成的舆论,它是由党和国家机关(政党  相似文献   

8.
功利论和道义论都是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对立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认为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道义论强调的是整体利益,忽视、甚至扼杀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由此,二者在外在的功利价值和内在的精神价值关系上是对立的,在工具性和目的性关系上也是时立的.功利原则把行为所获得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道义原则把行为的道德根据归结为它本身的善及符合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因此,功利主义所提出的义务是实质性的;道义论所提出的义务是形式的.功利论是在工具或手段意义上来使用道德的;道义论是在目的意义上谈论道德的.因此,功利论提出的是相对的义务;道义论提出的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义务.集体主义道德避免了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片面性,实现了时功利论和道义论对立的超越.集体主义道德不同于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它不为利己主义行为作道德上的辩护和论证."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集体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道德也不同于以"群体本位主义"为基础的道义论,因为后者是用虚假的集体来压抑、限制个人的自由和发展.集体主义道德实现了外在的功利价值和内在的精神价值的统一,功利原则和道义原则的统一,也体现了道德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一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如何认识道德规范的根源和实质,历来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以康德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把感性与理性、动机与效果、幸福和德性完全割裂开来,否定人类伦理思想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康德认为,人类的道德规范产生于某种先验的道德律。道德上的善恶判断,完全不是基于行为的效果、目的和利益,而是看它是否从义务心出发,是否符合道德律。行为要有道德价值,一定要是为义务而实行的,只有不计任何利害,单纯出于义务心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伦理价值对事实认定的选择性表现为"纯"事实,即"是其所是"的抽象之所以可能,是受一定社会伦理价值的认识目的和伦理价值机制亦即"应是其所是"所中介或选择的。从科学史上看,科学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和科学研究传统的伦理价值的选择。伦理价值主体的意志自由对其科学自由具有选择性。从道德认识论视角看,科学理论研究主体的自由意志是一种思维的理智,是通过思维把自己作为本质来把握,从而使自己摆脱偶然。从道德社会学的视角看,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研究主体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首先以作为担负着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的主体而存在。伦理价值对于科学的选择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1.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12.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规范经济学.它以资产阶级道德标准来评价经济效果的好与坏,道德评价是以道德行为的善恶、好坏为标准,而道德标准是有阶级性的,福利经济学中的道德规范有公正分配、经济效率、自由、均等、民主等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个人主义是一种认为行为目的只能为我、个人价值至高无上从而把自我实现与个人自由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道德总原则的理论。个人主义只是有一种人道主义理论,而并不是一种人道主义理论。因为它以人道主义为前提和基础,并得出了"行为目的只能利己与个人价值至高无上"的与人道主义格格不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伦理学要研究道德评价,不能不涉及动机与效果问题。人们对别人或被别人进行功过是非道德善恶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正确地认识动机与效果以及道德评价的关系呢?在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价时,是以他的行为的动机还是以他行为的效果为根据呢?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是动机论,即认为应当以动机为道德评价的根据;一种是效果论,认为应当以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批评,文艺作品的好坏标准时,提出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但是,出于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论述的理解不同,运用不当,在理论和实践上仍不免引起一些新的混乱。“作品的好坏”是否等于“作品的  相似文献   

15.
从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看现代教育价值的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是人们对教育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 ,它直接影响甚至控制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价值取向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 ,又是对时代要求所作的应答。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促进了个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从事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一年计算)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看,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时期内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国家从事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价值,即全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的总和;从实物形态上看,它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补偿已消耗掉的生产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价值问题应该采取生存哲学的视角,原因在于价值关乎人类生活意义的实现.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用善恶评价的价值,与社会人伦关系结构、道德原则和规范、美德能够满足和促进人们所处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有关.因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历史性地发展的,所以道德价值也有着历史性.而道德价值有一种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在各个历史时代则具体化为当时的“好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18.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呼唤思想道德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无论中西,传统意义上的伦理道德是社会人伦秩序与个体品德修养的统一,是关于人的价值判断或意义规定,它包括规范准则、风俗习惯、品德修养、善恶评价等内涵。而生态伦理道德作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中应运而生的一种革命性伦理思想,旨在为当代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一个广泛的伦理公式和可靠的道德基础,其首要特征就是扩大了人类的道德责任范围,将道德关怀的视野拓展到整个自然界,研究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以及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它在对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的把握上则表现出了更深邃的视角,其所强调的公正原则不仅包括了代内公正,还包含着代际公正;不仅包含了男女公正,也包含了人地公正,这种新的研究范式实现了对传统伦理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一、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工作中的价值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它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它是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学把伦理学知识领域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人-自然”共同体。这就是说,不仅存在把人当作目的的伦理学,而且存在把“人-自然”系统当作目的伦理学。这一伦理学不仅以人为尺度,即以人的利益作为伦理标准,而且以“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为尺度,承认生物物种的生存权利,尊重和维护地球上的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因而应该制订生态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我们认为,生态伦理学有如下的基本原则。 一、爱护从而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这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是它的最高行为原则。从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