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苏联与中国革命的特殊关系 ,苏联一直是中共内外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战末期 ,由于苏联推行与美国共同支持蒋介石和平统一中国的对华政策 ,中共期待苏联支持并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落空。在不可能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 ,中共对苏联对华政策灵活反应 ,通过利用苏联与美蒋之间的矛盾 ,阻止了国民党独占东北的计划。 1946年春 ,在美苏冷战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中共正确把握时代脉搏 ,科学决策 ,与国民党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最终保证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外交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朗 《人文杂志》2002,13(1):139-144
本文试图说明三个观点 :①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实行真正外交的开端 ,中共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工作新局面 ,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 ,并对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②中共在处理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时 ,采取了既尊重又自主的方式 ,既维护了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又维护了中国革命的利益 ;那种过分强调独立自主或强调抗战后期与苏联关系的冷淡的观点 ,都是不准确的。③抗战后期 ,中共注重打开与美国的关系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并没有放弃与苏联亲密关系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前苏联档案资料入手,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与苏联学者观点不同的是在肯定解放战争时期苏联曾给中共以支持的同时,又指出了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所持的冷漠、怀疑态度。其既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令中共与国民党和谈,阻止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又表现在屡次推迟毛泽东访问苏联的行期,使毛泽东在建国前访苏要求未能成为现实。文章还对苏联对中共所持的这种态度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进而指出在1949年后中共与苏联的实际接触中,既得到苏联很大支持,又有差异和分歧,这恰恰成为日后两党乃至两国之间矛盾和争论的滥觞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关于解放台湾战役的最初想法比较简单,1949年夏天的计划是一年后攻占台湾,毛泽东甚至一度考虑在1949年冬季占领台湾;金门、登步岛作战失利后决定分两步走,先解决沿海诸岛问题,同时为攻台做准备,进攻时间推迟到1950年9-10月;1950年3-4月确定的计划是,金门战役推迟到8月开始,而攻打台湾则延至1951年夏.影响和改变中共决策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国民党军队的抵抗能力、苏联对中共进攻台湾的援助力度以及美国对援助蒋介石防守台湾的政策取向.其中的基本条件是国共军力对比,而核心问题为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中共欲观固政权,统一全国,只能与苏联结盟.中苏同盟建立后,苏联减缓了对中共军事援助的力度,而美国则逐步改变了对台政策,准备大力援蒋.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为白宫宣布其新政策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在中苏关系、苏美关系、美台关系相互交错和影响的冷战格局中,武力攻占台湾是一个中共无法解开的死结.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国国内政局波诡云谲,各派政治力量之间也在分化整合。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的关系经历从蜜月到交恶的演变。盛世才独占新疆的野心与中共力量在新疆的增长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之苏联在处理与盛世才关系中的不当,种种因素合力导致盛世才采取清共之举。双方关系的恶化对延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中共与苏联的联系受到限制,来自新疆的援助断绝,中共也以此为契机认真思考与地方实力派开展统战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廉政建设的成功,与当年的生存环境和群体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党采取的价值引导、群众监督及严惩腐败等措施,在遏制贪腐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当代社会和革命斗争环境局面已经大不相同,但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廉政措施的合理内核在当代社会仍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李丹慧 《社会科学》2006,13(6):132-162
1960年代初,中苏两党实现新的团结的前提,都是要求对方向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靠拢.毛泽东更表明中共要影响苏共、帮助赫鲁晓夫.由此两党开始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冲突.通过世界工联北京会议,中国率先在国际社会组织中公开了中苏两党的分歧.赫鲁晓夫进行报复,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组织了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并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将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面对大跃进造成的中国国内经济衰退,毛泽东与中共在顶住苏联压力的同时,不得不对苏采取让步政策.双方关系出现了短暂的缓和.其间,中苏两党的对外方针在表象上呈现出相互趋同转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确定外交政策时,以传统革命理念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守则,并兼顾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提倡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准则。在1957年的莫斯科会议上,北京与莫斯科在和平外交政策上第一次出现分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苏联对中国的诸多制约,中苏之间关于和平外交政策的分歧越加难以弥合,最终中共打着"和平旗帜"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世界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9.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兴起的新兴阶层"耐普曼",在当时的苏俄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这种争议的实质问题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耐普曼"阶层最终消亡,"耐普曼"消亡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逐步定型,苏联社会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逐步固化和僵化,苏联的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也逐步固化和僵化.  相似文献   

10.
雅尔塔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英、美、苏三国巨头背着主要当事国,重新划分战后世界格局的一个秘密协议,其条款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作为当时中国国家元首、盟军中国战区司令的蒋介石,虽然对于苏联提出的条件愤恨不已,对美国和英国只顾自己不惜牺牲盟国利益的行径亦极为不满,但他既无实力拒绝,更需要得到这些大国的援助,而此刻他更关心的则是东北和新疆的主权以及苏联对中共的态度,既然苏联同意并尊重中国东北与新疆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同时也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的中央政府,权衡利弊,蒋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些条件.1945年年初蒋在日记中写下的"忍气吞声,负重致远",十分贴切地概括了他在面临对外政策抉择时的矛盾心情.  相似文献   

11.
马寒梅 《阴山学刊》2004,17(5):97-100
把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左"倾错误放到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中去考察,可以发现中东路事件和第二次"左"倾错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东路事件的发生导致了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政策的变化,其变化了的政策又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六大"的正确路线,形成了第二次"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12.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外交政策上秉承“南联英美,北结苏俄”的外交方针,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苏联全力支持,但对其联合英美的态度却几经变化,与大后方一般社会舆论和民众心理有相当的差距。中共在这一问题上的因应,表明共产国际的影响及国共关系的变化是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英美外交政策态度嬗变的基本依据,折射出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曲折过程及抗战时期政治生态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是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60年,也是各项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的60年.收入分配领域经过不断改革和调整,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文章分三个阶段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共分配思想和政策的发展,结合分配思想和政策演变的轨迹,得出了三方面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是总结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产物,是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需要,有助于消除斯大林对中共和中国政府的偏见,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寻求了必要的国际支持和援助。因此,“一边倒”只能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对外策略。  相似文献   

15.
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状况,除了生产力发展这个"物的尺度"外,还有社会主体发展这个"人的尺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的成长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中共取得了国家政权,使劳动人民获得政治解放,从被统治阶级上升为国家主人;其次是文革结束后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预示着知识分子历经文革苦难和摧残后的人性觉醒;再次是在回应西方挑战中,我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节节进步;最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标志着治国理念的巨大转变.中国"人"成长的历史轨迹与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支持中国共产党。1935下半年以后,由于对中国国内政局的进一步认识及苏联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及至西安事变发生,苏联对华政策急转,公开支持国民党,对中共施加压力,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对华政策重心转到国民党政府方面,力促在中国形成以国民党为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7.
苏联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解体的,究其原因,不能不反思经济学"西化"所起的恶劣作用.苏联经济学"西化"的严重后果,集中地体现在"500天纲领"上.它渗透着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必然造成严重的危害.苏联经济学"西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最高领导层抛弃了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吸取苏联的深刻教训,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8.
论中苏同盟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共与苏联关系的发展及新中国领导人与斯大林谈判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中苏结盟是在双方不断协调战略利益关系并解决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中完成的。1950年2月14日《中苏同盟友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双方正式结盟,为尔后十余年中苏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苏联领导人在中苏结盟过程中的行为也为后来同盟的破裂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的成立,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力量的壮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等决定因素外,与民主党派政治上积极支持和响应中共的方针、号召,军事上开展各种活动积极配合中共的武装斗争,广泛宣传中共的政策、为新中国的诞生创造条件分不开。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各民主党派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于 1 92 4年 1 1月来华 ,主要任务是参与筹备和参加中共“四大”,指导中国大革命。中共“四大”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大历史功绩 ,它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有了重大进展 ,已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这是全党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其中也有维经斯基的贡献。本文根据新公布的档案资料 ,对维经斯基与中共“四大”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客观地评价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对中共“四大”的重要贡献 ,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