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鲁迅自1927年南下广州之后,对广东新文学运动反复进行“五四”思想启蒙工作,是广东新文学运动的播火者和拓荒者。30年代以后,广东文学的繁荣与鲁迅精神的影响是有密切关系的。其影响巨大是同那时广东的历史条件、文学要求和鲁迅本人的精神、思想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2.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发表第一篇小说时,开始用“茅盾”的笔名。 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大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茅盾因由武汉回到上海避居景云里。由于身被通辑,无法公开找到职业以谋生,也因为要在冷静中清理一下自己的思想,于是开始创作第一篇小说《幻灭》。小说的前半部不到两周就写完了。当时主编《小说月报》的叶圣陶同志看了稿子,认为很好,决定在该刊连载。作品要发表,却不能署真名,于是他随手写了一个笔名“茅盾”。为什么用了这个笔名?他后来在《〈蚀〉再版后记》中曾作了说明: “五四”以后,我接触的人和事一天一天多而且复杂,同时也逐渐理解到那时渐成为流行的“矛盾”一词的实际;1927年上半年我在武汉又经历了较前更深更广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我校中文系丁茂远副教授撰写的《茅盾诗词鉴赏》已由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共赏析了茅盾从1927年8月到1980年11月这50年间创作的诗词161首,近25万字。在我国书坛,关于鲁迅、郭沫若诗词的注释、赏析之作已有多种,而关于茅盾诗词的则尚付阙如,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4.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归于失败.同年10月,鲁迅由广东回到上海.从那时起一直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除临时应邀赴北平演讲外,他都生活战斗在这个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也是在1927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作为挽救革命的一项组织措施,中共满洲省委员会(以下简称满委)在东北成立,到1936年6月满委奉命撤销,为新的接续组织所代替,其存在的时间与鲁迅居沪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这里笔者要告诉各位读者朋友的是,这期间,鲁迅与满委有过许多鲜为人知的特殊交往.我们不妨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1891—1936)这一有名的诗句,正好概括地写出了他自己和宋庆龄(1893—1981)两人共同的战斗精神。 这两位伟大的人物,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当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才相结识,但是一经结识,就立即成了真正志同道合的战友。 那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为了反对国民党政府对进步人士的迫害,援助革命力量,由宋庆龄和现代著名教育家也是鲁迅的友好蔡元培等,在上海发  相似文献   

6.
茅盾先生早在一九三七年就说过,鲁迅“他的小说和杂文教育了现代中国无数的文艺青年。正在成长途上的文艺青年固然从鲁迅的文学遗产中得到教益,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长的既成作家,也正在从鲁迅的文学遗产中继续得到教益。比他年轻十六岁的我,不消说,是从他那里吸取了精神食粮。我常常想,每读一次鲁迅的作品,便欣然有得,再读,三读乃至数读以后,依然感到一次比一次有更多更大的收获。”这是个衷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开始了革命的生活.他不断发出呐喊,不断寻求真理.这种伟大的实践活动使鲁迅先生能够不断地接受新思想,并且能够不断地扬弃头脑里那些陈旧的错误的东西.1927年“4、12”以后,他终于完成了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转变.“4、12”之前,鲁迅先生头脑中的共产主义因素已经有了长期的量的积累,到了1924—1926年间,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一年春,鲁迅先生在黄陆路(现名黄渡路)“花园庄”旅馆避难时,结识了日本友人长尾景和。他们相处虽短,但彼此之间建立了友谊。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一九三○年,长尾景和来上海游学,当时就住在“花园庄”。次年一月十七日,柔石等五位“左联”青年作家被捕,传闻将搜捕鲁迅。一月二十日,鲁迅全家就避居于“花园庄”,至二月二十八日返寓。在鲁迅避难期间,得到长尾景和的同情和关切。鲁迅向他说明:“我反对了蒋介石的政策,特别反对他的阴谋诡计和恐怖的政治,所以到处在追捕我,我的学生已经有很多人被捕了。”①长尾景和深切地感到鲁迅的伟大,并向他表示敬意。他们的话题十分广泛,鲁迅从生活、医学、文艺,一直谈到列宁和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1927年1月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在职仅三个月,便遽然辞职而去。原因何在?说法有二:一说是“四·一五”国民党右派“清党”,鲁迅提出营救被捕学生,无效,当即愤然辞职,以示抗议。另一说是顾颉刚从厦门大学来中山大学任教,鲁迅不愿与此人合作共事,因此辞职。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觉得这两种说法,虽不无一定道理,但都欠准确,不够全面。为什么第一种说法不准确、不全面呢? 首先,这一说法与鲁迅辞职的日期不合。主张此说者,包括许广平在内,都没有参加过紧急会议,他们都不是这次会议的见证人(许广平当时也尚未与鲁迅同居)。许广平在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鲁迅同期的大作家 ,他能在新文学初期 ,清醒认识到鲁迅的价值 ,并且最早地系统评论鲁迅的作品。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共同的奋斗目标 ;他们会面虽然有限 ,但在书刊、著文等方面 ,互相支持 ,互相声援。茅盾对鲁迅的理解 ,一是对鲁迅早期小说创作的独到见解与深刻剖析 ,特别对“阿Q相”的开掘与概括 ;二是建立在他们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与帝国主义侵略的基础上 ,特别是对鲁迅的“韧性”战斗意志和“剥露”精神 ,给予了全面阐释和极高评价。为认识和宣传鲁迅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茅盾自从小说《蚀》问世以后他举起一部部长中短篇小说频频抛向中国文坛,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年代里,茅盾顷刻成了位于鲁迅之后的大师之一,受到了评论者?(家?)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观照和高声喝采。对于茅盾小说的最初认识,我是从所谓评论文章、研究成果中得来的。最近我读完了茅盾的所有小说,我从以前的懵懵糟糟的思想退去了,我的心理图谱上出现的是:矛盾创作走着由个人扩张到自我收缩封闭;由抒写内心苦闷迷茫到分析回答社会问题;由暴露自我到隐藏排斥自我;由经历人生写小说到为了写小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茅盾是我国新文学战线上两面光辉的旗帜,他们为新文学开拓、奠基,披荆斩棘,成就是多方面的、辉煌的.在创作的初期他们都以杰出的小说蜚声文坛,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吴荪甫等的形象,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读者中也是著名的人物.鲁迅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一九二五——二七年大革命前夕的中国现实生活,茅盾的作品则描绘了“五四”到抗日战争后期的历史画面.它们各有侧重,又相互交错,共同揭示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在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的同时,在创作中也清晰地留下了他们的思想发展变化,不断求索的轨迹.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同志都知道早期的新文学运动经历了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而鲁迅和茅盾却正是这一发展过程中两位卓越的代表.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的小说却奠定了革命文学的基础,如果说鲁迅是文学革命的英勇旗手,那么茅盾便是革命文学的一员主将.我们说鲁迅的小说创作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不仅是从“五四”时期新旧文学斗争这一特定历史情况来评价,而且,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它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也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我国小说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三年四月,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从“为着现实的战斗”的角度来描述了鲁迅那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到无产阶级的友人战士的斗争历程,与此同时,他在心底里也确实感到了鲁迅作为“伟大的天才”那不同凡响的另一面:“不是伟大的天才,有敏锐的感觉和真正的世界的眼光,就不能跳过‘时代的限制。’”虽然瞿秋白没有能以此为基点对鲁迅进行超出战斗范围之外的更为全面的论述,然而他毕竟第一个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腥风血雨,鲁迅先生从广州来到上海以后,正是他的思想发生激烈变化的时候。无数阶级斗争的事实,轰垮了他头脑中的进化论思想,旧的观念破灭了,新的观念还没有形成,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飘泊了两省,幻梦醒了不少,现在是糊糊涂涂。”他迫切地感到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另一方面,在初到上海不久便引起的与创造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生于1885年1月,号起孟,他是鲁迅的二弟,比鲁迅小4岁。幼年时期,他与鲁迅在一起玩耍;少年时期,他与鲁迅一同学习;青年时期,他与鲁迅共同切磋学问;成年后,又与鲁迅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鲁迅在1928年以后,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可是周作人在1938年以后,却由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的隐士,堕落为出卖祖国和人民的叛徒。本文拟就周作人附逆思想的由来与发展作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茅盾间的默契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韬 《南都学坛》2002,22(6):75-77
共同的早年经历 ,使得茅盾对鲁迅的文学思想产生了一种天然的默契。他们的一系列创作表明 ,对于被人群摧残的个人的移情 ,正是他们灵感的泉源之一。茅盾与鲁迅屡屡地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徘徊 ,绝望与希望的对抗在鲁迅与茅盾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组巨大的张力。把“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联系到他们对小品文的思考上 ,茅盾欣然表示了对鲁迅的赞同。在“直译”的问题上 ,茅盾不仅与鲁迅的立场完全一致 ,而且还对“直译”的内涵做出了颇精辟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茅盾在《幻灭》和《子夜》等小说中,反复描绘了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派遣"铁军"继续北伐的战斗场景;而《子夜》却并未正面描绘1930年的"中原大战"的战争场面。茅盾小说对两场战争的不同写法,与他本人在武汉国民政府的革命经历有关。也体现了对国共合作时期"铁军"北伐的革命正统性的认可和对国民党"中原大战"非正义性的反衬。而在《子夜》中,三十年代的民族工业家及"铁军"余部,正与当年的武汉国民政府有关。茅盾对他们的悲剧式写作,呈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左翼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左派从一度认可到最终失望的复杂精神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杂志》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孙雄飞的《忆赵丹谈“毛鲁会见”的经过》一文。作者说,1979年冬的一天,他陪赵丹从徐汇区文化馆步行回上影厂,适中谈及电影《鲁迅传》,赵丹便把1961年5月1日毛泽东接见时的谈话告诉了他。毛泽东问赵有没有见过鲁迅,赵荅“没有”。其后毛泽东说:“我见过鲁迅,所以对你演鲁迅演得象不象,我有发言权。我是在北大见过,以后又去鲁迅家登门拜访。我见鲁迅时,鲁迅在教育部负  相似文献   

19.
一老舍曾经说:“关于洋车夫的生活,我很熟悉,因为我小时候很穷,接触过不少车夫,知道不少车夫的故事,但那时我并没有写《骆驼祥子》的意图。”是什么引起他创作《骆驼祥子》的欲望呢? 一九二八年,我国文艺战线上曾经发生过一次较大的论争,即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及他们同鲁迅、茅盾之间的论争。在论争中,大家初步阐明了文学的阶级性、作家的世界观、革命文学的对象和形式等问题,并强调了要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和斗争,进一步明确了革命文学的实质和任务。一九三○年三月,党领导下的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告左翼作家要“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  相似文献   

20.
1925年,毛泽东被分配到国共合作时期的中央宣传部工作。10月,他带着母亲、夫人和两个儿子住在广州东山庙前西街38号。有一天,他在家里同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闲谈。毛泽东说:“我来粤后发觉广州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有很多王老吉凉茶店,‘王老吉’为何物?凉茶又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