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琳  邓丽 《理论界》2008,(10):149-150
近年来获得好评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显示出东北地域文化资源的丰富与魅力,同时也证明了地域文化题材的运用对影视创意的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进行精妙创意,无疑是影视文化品牌打造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由金毓黻对"东北"范围的界定出发,对东北地域的涵盖范围、东北地域族群与文化的发展特点、东北地域族群与文化发展的归宿等进行了探讨。认为"东北地域"的提法较"东北地区"更为适合;东北地域文化分为两个不同的大类:一是本土化特征明显的族群文化;一是交融特征明显的混合型族群文化;东北地域的政权和族群积极参与构建多民族国家的实践,是东北地域族群和文化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东北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一部移民历史,移民对东北地域文化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一直影响至今。移民的文化思想与东北的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移民文化,梳理移民文化资源所形成的文化产业现状,研究东北移民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分析东北移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东北移民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对促进资源转化、实现文旅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现代文化人格的缺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文化的构成因素较之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都更为复杂 ,文化属性也更为特殊。正是由于历史承传和自然地理的诸种因素 ,构成了东北文化和东北人的基本精神特质。东北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内容 ,又是振兴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陈涴 《理论界》2005,(7):196-197
笔者认为东北地域文化符号以"辽海"为最当.地域文化符号的内涵,由三大要素构成,即地理、历史、文化,视此三端,"辽海"之为东北地域文化符号之义自明.  相似文献   

6.
城与乡的文化冲突——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城乡对立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城乡的分野诞生以来,城与乡的文化冲突便一直存在。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叙事主题中,城乡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城乡对立的叙事主题,阐释了城乡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指出农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失衡是农民向城求生的主因,而大多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进城农民的自我奋斗大多以悲剧的方式黯淡收场。农民向城求生的叙事,在直面进城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方面勇气可嘉,但在对待城乡文化的态度上却存在一些偏颇之处,普遍缺少一种文化建构意识。创作有利于城乡文化互动和建构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将是未来此类作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9,(1):32-36
2000年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总体呈现"低—高—低—高—低"发展态势,有两个产播高峰,前者以侧面剧为主,后者以正面剧为主。对国民党部分部队正面抗日进行肯定。电视剧类型程式化、脸谱化、娱乐化。抗战胜利纪念年、钓鱼岛主权争议等,是抗战题材电视剧增减变化的诱因;台海局势的改善及国家领导人公开场合对国共在抗日战场正面、敌后作用的客观定位,是抗战题材电视剧题材转向的外因。制作方追求利益至上是抗战题材电视剧产播高峰的内因;迎合部分观众娱乐游戏心理,消费历史是抗战题材电视剧产播起伏的变因。解决抗战剧产播弊端需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编导、演员提升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担当,电视受众需提高审美意识,需多方搭建精英话语权平台。  相似文献   

8.
徐光荣、徐彻传记文学创作,以地域文化为底色,在严谨考证辨析史料基础上,对东北地域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做白描,为东北某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立传。徐彻主要以清代前后,尤其清代历史上的帝王为传主,从努尔哈赤开始到慈禧在内的历史人物,均在深入研究清史基础上,客观公允、鲜活生动地评价和记述。徐光荣在查阅800余万字关东军档案、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日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人物做梳理,撰写《血色残历——侵华日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抗联英烈赵一曼系列传记,详实记录这一期间的历史人物,为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贡献;徐光荣还深耕地域历史文化土壤,比较和研究辽海文化与中原文明互动,为辽海传统文化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立传。两位先生在传记记述过程中,对源远流长的东北地域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精神做了深入探寻。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创作与收视的小"高潮",其"乡土现实"题材有"农民进城"、"乡村女性"、"乡村日常生活"、"村官"、"乡村医疗、教育和文化"、"三支一扶"、"土地问题"和"乡土生态与环保"等八个叙事"热点"。每个叙事"热点"都是对中国农村变革现实的叙事应答。由于"电视剧作者"的有机构成、创作成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国家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乃至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不同,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的现实叙事就有不同的"现实发现"与"叙述选择",由此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美学风貌,也存在诸多叙事问题。  相似文献   

10.
山西历史战争景观诗歌及诗人空间分布及形成动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争诗人笔下的以人类战争活动为题材的诗歌及战争诗作者本身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诗作的内容风格、作者籍贯的地理空间分布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山西作为我国历史战争的重要策源地,出现过数量众多的战争诗人,他们的籍贯往往集中分布在特定的地域、甚至家族之间;而诗作内容所依托的城市、河流、山脉等地理景观,则更为集中,形成了“诗城”、“诗河”、“诗山”等战争文化地理景观。这种空闻分布形成的动力机制不仅是区域历史战争的反映,同时也受着地域政治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视界中的东北地域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东北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本质特征,那就是不完全、不成熟性和世俗化倾向。东北文化的最大弱点是重感性而缺乏理性。经济发展形式迫切需要我们在研究并认识原有地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改造并发展地域文化传统,以现代文化精神洗礼与重塑人们的文化心理意识。以实现经济、社会、政治、人文等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萧红具有独特的空间意识,她感知和描述外部图景的话语方式折射出东北文化的精神魅力。萧红及其文学创作彰显了东北地域文化对于文学史建构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域文化的演进与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离不开东北地域文化的全面复兴。东北地域文化有着相对独立的鲜明特质,东北地域文化对东北人性格特质、思想观念及现代性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北创业文化的发生、养成与演化建立在三种历史经验之上: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生存型"乡土移民创业文化,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动员型"社会主义计划移民创业文化,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型"市场经济移民创业文化。这三种创业文化类型,构成了东北地域创业文化的基本"传统",即"闯关东"乡土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新传统"、转型市场经济传统。这三种不同的创业文化形态之间相互冲突、彼此制约,共同构成了目前东北创业文化的大致轮廓和框架,也铸就了当下东北移民创业的基本状态和氛围。为了构建东北新型地域创业文化,必须打通和激活上述三种"传统"创业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艺术的真正魅力和娱乐的快感均来自有别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疏离感,陌生化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的陌生化是中国历史电视剧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叙事视角的多元化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充满了陌生化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6.
高修卫  于淼 《理论界》2008,(7):80-81
一个地区人们创造力的高低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东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东北地域文化虽具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精神,但其重经验轻理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封闭保守的移民文化、贬抑个性的殖民文化、“官本位”为主的体制文化等方面,限制了东北人创造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正>东北秧歌从萨满祭祀歌舞中脱胎孕育而成,是东北地域民族文化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东北满汉各族文化大融合后的结晶。陈琳琳编著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国文联出版社)一书从地域分布的角度着手,选取了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为主要描写对象,以对各民族历史文化根源、舞蹈分类及舞蹈特征的论述为重点,兼之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以简明的作品赏析为分析范例,为读者展现了极为灿烂的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社会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国农村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差异较大 ,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区域文化。中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 ,既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般要求 ,反映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又要立足本地实际 ,发挥本土优势 ,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   一、区域文化与中国区域文化的历史形成和发展  所谓区域文化 ,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  相似文献   

19.
《胡杨女人》是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生产的蒙古族题材电视剧。该剧得以在央视1套和8套连续4次反复播出,与其在创作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不无关联,尤其突出表现为剧作的商品消费性特征明显,即注重讲故事、民俗文化参与叙事、自然景观的奇异化。该剧的成功为文化产业化时代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文化,因为其地域的自然差异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出地域性差别,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就同一个地域文化区域内而言,也存在着因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因素而导致的差别。佳木斯地区作为关东文化(或东北文化)的子系统,有其特殊的区域文化风貌。在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前提下,研究城市的特色文化,形成新的群体价值认同,对城市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具体化,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