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军阀或旧军阀,主要指的是北洋军阀,也包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非北洋系的地方军阀。北洋军阀是一个反动的封建军事政治集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从中日甲午战争后兴起,经过二十世纪头十年的经营而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一股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终于在宰亥革命之后,窃夺了统治中国的权力。中国在它的黑暗统治之下达十七年之久。它的长期统治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严重灾难,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化。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觉醒和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被摧毁,政治权威日渐式微,宪政成为历史潮流,但对民主、平等的过度追求,使中国陷入了民主的困境,加强中央权威与建立民主政治成为思想吊诡.在近代政治权威和政治体制转换中,财政危机、渗透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参与性危机和发展危机等五种危机同时并存,始终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成为近代军阀政治崛起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湖南军阀与鸦片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贸易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但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地军阀却将鸦片贸易合法化。此文着重阐述了湖南军阀贩卖鸦片、吸食鸦片、苛征烟税,以及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东晋自建立之日起,国内南北门阀世族代表人物之间的相互排挤、争夺甚至大规模的征伐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或者权臣佣兵自立,欲改朝换代,迫使君主与其他门阀世族力量一道,粉碎当权人物的痴心梦想;或者某一门阀世族独家坐大,侵吞其他门阀世族的利益,引发战火.在东晋,君为臣纲、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秩序一直处于建立过程中.军阀战乱、社会动荡是东晋政治统治的基本特征和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北伐战争即将爆发之际,在一批学人和社会政治活动家中间爆发了一场关于谁是“军阀”,以及怎样定义“军阀”、如何改造国家与社会武装力量等问题的激烈论战。论战虽由时事问题所引发,其影响却超越了政论范围,推动了“军阀”话语体系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有关中国政治与军事问题的学理研讨。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一九年二一九一九年二.一五月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刻,发生了一件不大引人注意的事件——“南北议和”.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史学界前辈同仁已有个不少分析评论,指出它是由帝国主义导演的一场南北军阀“分脏以肥私”的政治争夺,为此本文不再赘述.但是,出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转折的特定时期,由于南北议和中各军阀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其不仅有“分脏以肥私”的共性,而且又  相似文献   

7.
由我校孙中山研究所副教授段云章、邱捷合著的《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全书约38万字),是“孙中山研究丛书”第一批专著中的一本,已于1990年6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较为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论证,考察研究了孙中山一生与近代军阀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孙中山为近代中国革命而不懈奋斗的政治性格,是近年来孙中山研究中又一新的成果。(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金冲及教授为该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结构的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种结构形式分析军阀产生的根源。作者围绕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出迅猛变迁的特点 ,详尽阐述在社会结构中各种社会阶层的历史性特点 ,得出军阀政治这一过渡性历史现象必然出现的内在动因 ,从而归纳出近代军阀的诸多特征 :买办性与封建性 ;阶段性与过渡性 ;扭曲性与矛盾性以及其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派系林立是比较突出的政治特点。他们凭借自己手中的军事政治权力而占有大量土地,成为新的土地所有;他们能够存在的重要基础是失业农民和无业游民;他们的本性就是割据一方,唯利是图,这是中国近代特殊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军阀政治是军政关系失衡下的历史产物,军阀政治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多方面灾难,为此特以军网政治为例阐释差别主义议域的舶来,引伸出军人和军事力量应在政治领域保持中立,保障文官政治运作,这也为我国处理兵权和社会发展关系指出了路径选择.当代中国亦面临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头,多方巨变中要保证军政关系的均衡,防止军事政治化、社会军事化,推行多元国家治理,促进和谐社会的长远构建.  相似文献   

11.
"意境说"是比较美学视野内中西审美主义相融合的现代产物,朱光潜与宗白华的"意境说"当中皆包孕了欧洲美学的基因,并成为了现代中国意境理论的两种"范式"。如果说朱光潜的"诗境论"是以审美主义为指归的话,那么,宗白华的"意境说"则与审美主义是内在同一的,二者代表了中国审美主义的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2.
"诗学"一直被为数不少的中国现代"诗学"研究者想当然地认为是一个不辩自明的概念.然而"诗学"在现代汉语语境下的三种解读给文艺大众造成困惑,理解诗学的这三种解读成为消解困惑的关键."诗学"内涵不应该在现代汉语语境下仅只有名而无实的继续存在,应该回归到它的实质性研究本身.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中国人对"伦理学"这个西方学科的接受主要是从研究对象出发的,未能从思维方式角度思考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前提条件,因而普遍忽视了"中国伦理学是否能成立"这一对于研究中国伦理学来说根本性的问题。其结果是人们不假思索地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学说一律称为"中国伦理学"的内容,不仅导致对西方伦理学的误解,而且无益于国学传统的发扬光大。从亚里士多德对phronesis与sophia在希腊文中的含义区分出发,可以发现"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前提问题非常重要,只有区分"儒家学说中有伦理学"和"儒家道德学说是伦理学"这两个判断,才能正确使用"儒家伦理学"或"中国古代伦理学"这类术语。此外,"儒家伦理学"、"中国古代伦理学"其实是用"伦理学"这一西方学科范畴对中国古代学术传统进行人为加工和重构的产物,决不能代替本来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特别是儒家学术;把儒家学术纳入"伦理学"等西方学科范畴,并以之为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最佳现代解读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自身独立性的抹杀和独特价值的忽视。  相似文献   

14.
《分裂与建构》是一部学术含蕴深厚的好书。作者在特定的文化视野中,对于中国文学语言的"变"与"不变"、"恒变"与"裂变"有颇多参悟。该著对已成"常识"的"五.四"理念,及其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凝固范式,提出挑战。他选择"新变"作为核心术语,表达着对于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生态的深切关注,为研究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型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可喜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语探源》是从文化史角度对近代汉字新术语生成问题作全面考察的国内第一部较大型著述。它从中、西、日文化互动中揭示汉字新术语生成之源,凸显出汉字文化在中国、日本近代文化转型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对日源汉字新语的形成、入华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推进了相关研究;在中国近代重要概念的由来、形成问题上也有可贵的创获。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文献中,'汉籍'一词出现频率颇高,却罕有辞书收录之。学界均以'汉籍'指称中国典籍,然此义项非中国固有。在中国语境里,扬雄《方言》最早使用'汉籍',尔后从魏晋至隋唐,再经宋元至明清,汉籍即'汉代典籍'之义项传续有千余年。在日本文脉中,'汉籍'相对'国书'而言指中国书籍,相对'和书'则泛指汉文典籍,又相对'佛书'专指儒学经典。现代汉语中的'汉籍'既传承古汉语基因,又吸纳日语词血液,熔铸出一个新词,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涵盖佛经及章疏乃至简帛、碑刻、尺牍、图赞之属。当今方兴未艾的'域外汉籍'研究,论者各自定义、随意取舍,呈现种种乱相。若从'汉籍'乃中华文明结晶推演'域外汉籍'应定义为凝聚域外人士心智的汉文书籍,是在中华文明浸润下激发的文化创新,构成东亚'和而不同'的独特文明景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科学”一词意味着“科举之学”及“分科之学”,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学者率先用“科学”翻译science并赋予其近代意蕴。清末民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国人或取道日本,或留学欧美,在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借鉴日本的翻译方式以“科学”指称近代science,并使其内涵不断演化和发展,其基本轨迹可归结为由侧重阐述“学术分科”观念发展到重视揭示“公理公例”之学,而科学方法论的导入及探索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观渐趋丰富、全面,使之具备“学术分科”的形态、探求“公理公例”的主旨以及注重观察、实验和归纳的方法这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痄腮病名     
痄腮病名最早出现于宋代 ,《幼幼新书》作“诈 思页”、“胙 思页” ,《证类本草》作“吒腮”。其后在中医文献中又出现了多种写法及异名。参考《玉篇》、《广韵》、《集韵》等训诂专著 ,以训诂学中因声求义、以形说义的原则为指导 ,并结合疾病特征 ,试图深入剖析“痄腮”一名的源与流 ,以揭示其真正的内涵。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有关认识 ,对本病的西医病名起源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解构与重构:泛化“封建”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泛化与封建话语的形成有关。该话语构造了现代史学的知识空间、表征结构与作为进化的直线时间观,与《易经》为代表的民族史学思维格格不入,但却渗透于现代汉语变迁的整个历史过程,并取得能对中国文化进行诠释和支配的话语权。由此,用“封建”作为中国历史的断代词语,或者给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定性,都只是没有任何历史和文化根据的当代话语游戏而已。  相似文献   

20.
为"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学"正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实际出发并结合语言符号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及相关称谓进行了论析,认为它们的"能指"所表示的共现复合不具有惟一确定性和不可再现性,无法明示该时期中国文学之特质,宜用"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学"来指称该时期中国文学.该指称同时蕴含着一种理论模式和一种历史视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纂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