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世纪后期,世界革命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俄、中两个封建专制大国,成为各种矛盾的聚焦地,都处于革命前夜.列宁和孙中山,虽然经历不同,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本国革命事业杰出的领导人.在革命过程中,他们相互影响,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辛亥革命鼓舞了俄国革命,在列宁和共产国际帮助下孙中山实现了革命思想的转变,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可以说,列宁与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是相通的.他们都为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成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张楠 《学术探索》2012,(7):126-129
能够看清历史潮流,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的孙中山,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他的革命坚定性,主要表现为能够高瞻远瞩,确定并勇于实践革命理想,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成功面前淡泊名利。孙中山的革命坚定性是他事业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它不仅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主张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而且反对一切外来民族压迫,力主恢复中国在世界各民族国家中的国际地位,正确地回应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民族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危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民主国家为目标,始终与近代民主主义相结合.贯穿着近代民主精神.孙中山在倡导民族主义的同时,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革命党人进行民族革命、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从而把对于民族主义的倡导、民族精神的弘扬,建立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惠及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俄国革命存在着文化的阙如,形成文化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成功以后进行了"文化革命",提出"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这使得"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文化革命思想有两个层次:文化知识浅层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在前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用那些浸透资产阶级观点的专家来建设共产主义;在后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针对"古老的俄罗斯观点和半野蛮人的习惯",从生活、习惯、偏见、守旧习气方面改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六年内便将一个庞大的清王朝根本推翻 ,主要是由于清王朝腐朽昏聩已达极至、统治根基彻底动摇以及世界现代化浪潮对中国的强大冲击这两种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同时 ,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孙中山实行的革命政策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长期的反清革命斗争中 ,孙中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策体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武装斗争作为革命的主要方式 ;以武装割据和实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作为革命的主要战略战术 ;以反满、统战作为主要的革命策略。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致力于研究国家与革命的起源和本质 ,他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革命起源及其作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地位以及对国家与革命的立论基础、认识方法的错误 ,从而没能形成科学的国家与革命观 ,以致最终导致其领导的民主革命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族精神曾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他也在一生的革命实践中丰实、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尤其是其自强不息精神、爱国主义热忱、世界主义胸怀和与时俱进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面重要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在晚清风雨飘摇的革命危机中,首举反抗满清专制主义之义旗,引领了现代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他所倡言的中国革命,以美国革命为典范.他认为,美国革命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而法国革命则是一次不成功的政治革命.美法革命之成败,不关乎其领袖品德之善恶,而关键在于其全国民众的“习尚”.美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方自治的传统.孙中山进而借鉴美国和法国经验,构想了中国政治转型之“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革命程序,旨在通过革命政府指导国民实行地方自治的“训政”为政治转型的过渡阶段,为共和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和中国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所蕴涵的科学性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历史的借鉴,需要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孙中山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思想宝库和无穷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是中国对社会主义提倡得力,并试图把社会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起来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使社会主义成为其三民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重新解读孙中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孙中山全面建构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还在一系列的演说中,论述了宣传三民主义的思想,包括宣传三民主义的原因、对三民主义宣传者的要求、宣传三民主义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对农民宣传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后,列宁结合苏俄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对文化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在他看来,没有文化条件作保证,苏俄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就不能在实践中真正贯彻社会主义民主制,就不能使新经济政策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就不能完成对旧的国家机关实行彻底改造的任务,就不能实现农业合作制。因此,列宁晚年把文化建设摆到了突出的关键性的位置上,从整个发展战略和策略的高度,提出了开展“文化革命”的号召,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3.
文化革命思想是列宁重要的理论遗产之一.文化革命思想的提出是为了保证新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也是为苏俄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文明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李述森 《东岳论丛》2007,28(6):18-22
关于俄国革命的性质,列宁曾存在过三种看法,即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工农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俄国的国情及所处的国际关系体系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列宁的思想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列宁思想变化的实质是对俄罗斯国家的角色定位问题。列宁不断提升俄国革命的层级,体现出的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的角色定位与客观现实的日益背离。自身角色定位过高是俄罗斯民族的宿疾,19世纪俄罗斯主流社会思潮曾强烈地表现出这一特征。毫无疑问,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摆脱这一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革命思想家。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兼采中西 ,融合创造 ,创立了三民主义学说 ,创建了民主共和制度。这一伟大创新 ,是中国思想发展史又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标志着中国封建主义的终结和民主主义时代的开始 ,开辟了中国通向现代化、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严格地讲始于孙中山先生,他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于一体,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现代化方案。为了谋求民族独立与解放、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与平等以及人民生活的真正幸福,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不但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爱国主义的思想体系,它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维埃是俄国革命的产物。苏维埃的出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各派政治势力争相表明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在革命队伍一方,而且分歧也主要来自这里。广大劳动群众也在行动中表达了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理解。在苏维埃问题上的分歧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这种分歧在1917年革命中更加扩大了。如果说俄国革命的无产阶级是苏维埃的直接创造者,那么发现苏维埃的意义,从理论上赋予它议会民主制替代物之地位的则是列宁。  相似文献   

18.
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岁月中锤炼形成的革命精神。红岩精神有五个鲜明的特点,包括红岩精神在内的中国革命精神共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党内存在着严重的热衷"革命空谈"的倾向.列宁深刻揭示了"革命空谈"的实质和危害,提出了一系列反对"革命空谈"的有价值的思想主张.他指出,"革命空谈"就是不顾客观形势而一味重复革命口号."革命空谈"不仅造成日益激烈的党内争论,影响党的团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使党不能集中精力于党所面临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还会使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党的政策产生疑惑甚至抵触情绪.列宁强调,对执政的共产党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的作用,要"少搞些政治,多搞些经济",要面向未来和实践,不能停留于昨天和书本.  相似文献   

20.
综观世界现代化的历史 ,精神革命与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对于中国这种“后发外诱”的巨型国家 ,精神革命尤其重要。作为中国现代化精神动力的精神文明 ,应当充分吸纳东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精神文化的精华 ,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色 ;既吻合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实际 ,有助于促进制度创新 ,推动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又充分凸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价值目标。因此 ,新时期精神革命的任务 ,一是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文化 ,二是促进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